未成年人犯罪挽救原則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7 08:19:00

導語:未成年人犯罪挽救原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未成年人犯罪挽救原則研究論文

在我國,法律意義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滿14歲、不滿18歲者。處在這個年齡段上的人,實施了危害社會、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未成年犯罪人。很多情況下,我們又習慣把未成年犯罪人稱為“少年犯”。我們通常說的青少年犯罪,既包括了青年,也包括了少年,年齡跨度大于未成年。嚴格說來,青少年犯罪不是刑法上的概念,更接近于犯罪學與犯罪心理學的范疇。世界上,也只是個別國家在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了青年與少年的年齡界限。

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趨勢,犯罪低齡化,農村未成年人犯罪上升幅度較快,初犯率較高,財產型犯罪和暴力犯罪仍呈上升趨勢,團伙案件增加,教育保護未成年人已經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而且,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西方文化、思想的不斷涌入,青少年的成長環(huán)境也會變得更為復雜。如果不加大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力度,對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進行教育和挽救,就很有可能發(fā)展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有機配合。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非常關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頒布實施了一系列保護青少年的法律、法規(guī),如《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等。

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要承擔起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人的責任,這也是我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需要。各級人民法院,特別是基層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對未成年人犯罪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有的成立了少年法庭,條件不具備的,也成立了少年犯合議庭。還派出人員擔任中小學法制副校長。下面,筆者著重談談我們在未成年人案件刑事訴訟程序中,如何貫徹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則

未成年人案件與成年人案件是兩類不盡相同的案件。在訴訟中,要把握這種不同,就應當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未成年人受其心理、生理條件的支配,其犯罪動機、行為方式等特點突出。表現在:1、犯罪動機比較簡單,有預謀的比較少;2、行為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容易感情沖動,突然犯罪;3、膽大妄為,不計后果;4、法制觀念淡薄,甚至藐視法律,不惜以身試法;5、未成年人犯罪誘發(fā)快、蔓延廣、網絡性強,很容易形成團伙。

針對上述特點,在刑事訴訟中,要注意強化程序的教育功能。雖然對成年的犯罪人,也不能采取單純刑罰的觀點,也要注意發(fā)揮程序的教育功能,但由未成年犯罪人的特殊性所決定,在刑事訴訟中,則更要強化對他們的教育、感化和挽救。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日趨上升,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另一方面,由于未成年人智力發(fā)育尚未成熟,思想不穩(wěn)定,對外界事物重新認識的可能性較成年人要大得多,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挽救的可能性也較大。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結合一些典型案件對未成年犯罪人進行法制教育,以矯正其在法制觀念方面的缺陷,幫助未成年犯罪人對自身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

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則,對未成年人案件刑事訴訟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要求我們在訴訟的每個階段,都應不失時機地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具體包括:幫助其認清自己所犯罪行的嚴重性,喚醒他們的悔罪意識,使其認罪服法。此外,還應包括對少年犯進行接受處罰和投入勞動改造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使他們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適應漫長的勞改生活。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是一種感化教育,要和未成年人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有的未成年被告人,看上去很冷漠,甚至麻木不仁,這可能是由于被指控犯罪而產生的恐懼、戒備心理,表現為消極、抵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抓住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庭前教育。在初步了解其犯罪事實、犯罪原因、家庭環(huán)境、性格愛好和學習工作等情況的基礎上,采取座談、聊天的方式,減輕少年犯的心理壓力,使其消除思想顧慮,讓其暴露真實思想,以便有針對性地幫助少年犯解決思想認識問題。二是庭審教育。在開庭查清事實的基礎上,著重詢問少年犯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分析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引導他們對犯罪有較深刻的認識。開庭時,審判人員、公訴人、辯護人都要注意語言的分寸感,避免諷刺、挖苦等過激言辭的出現。三是宣判教育。宣判時,審判人員要給少年犯詳細講解判決的理由和根據,耐心聽取他們對判決的意見。四是延伸教育。對投入勞改的少年犯,公訴人、法官還要不定期地進行回訪,配合勞改部門,幫助少年犯安心改造,爭取早日回歸社會。

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則,就必須處理好懲罰與教育的關系。對犯罪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感化和挽救,并不意味著對其所犯罪行可以不處罰。未成年人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認識能力,應當承擔一定的刑事責任。我國刑法規(guī)定刑事責任的起點年齡為14歲,這是比較科學、合理的,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致或較為接近。對少年犯罪行為,特別是對那些重大惡性案件的首要分子,要依法懲處。但是,懲罰本身不是目的,懲罰的目的是立足于對犯罪者的改造和挽救。

懲罰和教育的關系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早在1899年,美國就在芝加哥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處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專門法院,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少年犯都未受到有力的懲罰,因少年法庭或法院不是證實犯罪和確定刑罰的正式法院,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社會服務機構,以致于造成對少年犯的處理過分縱容,既不給以應得的懲罰,也不給以必要的改造,導致美國近年來累犯率上升,懲罰的理論正在取代姑息的方針。個別國家的法律界也主張對少年犯實行重刑化的傾向。但此種主張并不占主流,國際社會對少年犯處置的主流趨向是非刑事化、非監(jiān)禁化、輕刑化。日本也面臨著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問題。日本認為青少年違法行為的處理,既要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又要收到福利政策的效果。所以,日本《少年法》的原則是盡量回避刑罰,使保護、處分及其他非刑事措施處于優(yōu)先地位。根據日本《少年法》的規(guī)定,將所有的案件都送到家庭裁判所,該裁判所將優(yōu)先考慮采用口頭警告、送訓練學校或緩刑等措施。只有家庭裁判所不能處理的案件,才移送給檢察官正式起訴。我國從實際出發(fā),借鑒、吸收了國外的經驗和作法,對違法犯罪的青少年采取了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方針,并通過多種渠道、多項措施,使之得到落實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