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4 02:56:00
導語:國際貿易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原告是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的啟動者,因此如何確定原告資格和法律地位,規定其訴權,直接涉及到保護當事人訴權的程度和監督行政行為的力度。確定司法審查的原告起訴資格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各個國家法律或判例對確定原告資格不一致,但從總體上來看,近幾十年來原告的資格確定標準呈現逐步地從嚴格到寬松的發展趨勢。《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規定:“因行政行為而致使其法定權利受到不法浸害的人,或受到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行為的不利影響或損害的人,均有權訴諸司法審查。”WTO規則中關于司法審查原告的起訴資格規定就體現了這種擴大原告資格范圍的趨勢。
WTO有關協定對當事人提起訴訟的資格規定為,只要受到行政行為的不利影響,就有權提出司法審查和司法救濟清求。例如,《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第5條規定了“任何成員不得通過使用第1條第1款和第2款所指的任何補貼對對其他成員的利益造成不利影響,即:(a)損害另一成員的國內產業;(b)使其他成員在GATT1994項下直接或間接獲得的利益喪失或者減損,……”。
WTO對享有訴權的人的規定采用了不同表述:一是具體規定了訴權享有人為進口商或者其它納稅義務人。例如,《關于實施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7條的協定》(海關估價協議)第11條、TRIPS協定第41條第4項規定的訴權享有人為“參與程序的當事人”。二是例示方式規定訴權享有人為受影響的所有利害關系人。例如,《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第23條規定的訴權享有人為“參與行政程序,以及直接和自身受行政行為影響的所有利害關系人”。三是一般性地規定訴權享有人為受影響的服務提供者。例如,GATS第6條第2款(a)項規定的訴權享有者為“受影響的服務提供者”。可以看出,不論如何表述,享有訴權的人都是“受到有關行政行為不利影響的人”。因此原告資格條件只要滿足受到行政行為不利影響就具有提起訴訟的權利,至于“不利影響”的范圍、程度等未作出明確的規定,《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第5條的規定:任何成員不能因實施本協議第1條的第1,2款的補貼而對其他成員造成不利的影響,即:(1)損害另一成員的國內產業;(2)使其他成員享受在1994年關貿總協定中直接或間接獲得的利益取消或減少;特別是根據1994年關貿總協定第2條約束性減讓的利益;(3)嚴重損害另一成員的利益;但不包括對農產品所保留的補貼。GATS第6條第2款第1項規定:“對每一成員應維持或盡快設立司法、仲裁或行政庭或程序,在受影響的服務提供者請求下,對影響服務貿易的行政決定迅速進行審查,并在請求被證明合理的情況下提供適當的補救。如此類程序并不獨立于作出有關行政決定的機構,則該成員應保證此類程序在實際中提供客觀和公正的審查。”
根據以上兩個協議的內容,不管遭受“不利影響”的“利”是法定利益還是反射利益,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以及“不利影響”的程度是足夠嚴重還是顯著輕微,當事人只要認為受到行政行為“不利影響”就可提起訴訟,所以說WTO對行政訴訟原合資格作了非常寬泛的規定。
根據中國加人WTO議定書第2條規定,中國明確承諾享有訴權的是“受到被復審的任何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或者企業”,只要是受到行政行為不利影響的任何人,就有權提起救濟請求,足見我國入世承諾中司法審查原告享有訴權的范圍非常廣泛。
自建國以來,我國的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經歷了“無標準’時期到“法律規定標準”時期再到“合法權益標準”時期以及“法律利害關系標準”時期的逐步放寬的過程。198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根據該條規定,我國行政訴訟的原告是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具體行政行為侵犯的人,原告的資格標準是“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行政訴訟法第2條使用的概念是“合法權益”。但是,行政訴訟法沒有明確界定“合法權益”是“值得法律保護的利益”還是“法律上保護的利益”。所謂“法律上保護的利益”是指行政法律規范“以保護私人等權利主體之個人利益為目的,應以制約行政權之行使為手段所保護的利益”,我國國內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一般認為,判定原告資格是否具有“合法權益”,應以行政法律規范的明確規定為準,而不應以受到損害的利益是否值得法律規范加以保護來衡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變化,如果法律規范不能及時體現出來,就難以通過法律監督、約束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從而有效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利益,況且行政訴訟法只設立了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訴訟種類,即保護當事人主觀權利的主觀訴訟,而沒有專門設認保護國家和公共利益的客觀訴訟制度。
而且行政訴訟法第11條又規定“認為侵犯其他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事實上第11條是對第2條做了限制性的規定。這由此導致了學界和實務界的爭議,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行政訴訟對原告資格上限于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人身權和財產權爭議,即除了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外,只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的,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行政訴訟,而人身權、財產權以外的其他合法權益,如憲法規定的平等權利、政治權利、受教育權和勞動權等則不受行政訴訟的救濟和保障。
行政訴訟司法實踐已經通過判例的形式擴大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將很難納入到“人身權、財產權”之內的公民“受教育權”提供司法救濟,拓展了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2000年3月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把行政訴訟原告資格設定為“法律上利害關系標準”。該司法解釋在“受案范圍”和“訴訟參加人”一節中對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加以擴展在“受案范圍”一節,司法解釋使用了“概括式加否定列舉式”的規定方式擴大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并為今后進一步放寬作了必要的靈活的準備。而在“訴訟參加人”一節,司法解釋更是取消了對原告資格的不當限制,包括:只要個人或者組織與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或者一說,只要個人或組織受到行政行為的實際的不利影響,只要這種不利影響通過民事訴訟得不到救濟,就應該考慮通過行政訴訟來解決;特別強調了相鄰權人的競爭者的原告資格;授予受害人普遍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即原告資格從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的受害人擴展到所有的受害人;對行政訴訟第24條規定的“近親屬”作了擴大解釋,即將具有撫養、贍養關系的親屬納入了近親屬的范圍;從寬解釋了法人單位的原告資格;確認了復議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以及農村上地承包人的原告資格;等等。
對照WTO相關規則和我國入世承諾中規定的原告資格——“不利影響”標準,“不利影響”顯然比“合法權益”、“法律上利害關系”要寬泛的多。“合法權益”、“法律上保護利益”的標準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和WTO對我國司法審查制度提出的要求。因此,為了履行我國的入世承諾,保持與WTO規則的一致,順應時代的發展,在確定司法審查原告的資格時,應當注意下列問題:(1)原告必須是受到行政行為不利影響的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只要受到該行政行為不利影響的,都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2)原告受到行政行為不利影響的利益是合法利益。至于這種不利影響的利益是現實的還是將來的,是已得的還是可得的,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則在所不問。(3)凡是受到行政行為影響的人,均有起訴資格。無論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或者利益還是國家和公共利益受行政行為影響的,也無論這種利益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受到該行政行為影響的人均有起訴的資格。(4)國內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和國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起訴資格上應當享有同等地位。在訴權保護方面,既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又要堅持訴權保護對等原則。
[摘要]自建國以來,我國的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經歷了“無標準’時期到“法律規定標準”時期再到“合法權益標準”時期,以及“法律利害關系標準”時期的逐步放寬的過程。但是對照WTO相關規則和我國入世承諾中規定的原告資格——“不利影響”標準,“不利影響”顯然比“合法權益”、“法律上利害關系”要寬泛的多。“合法權益”、“法律上保護利益”的標準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和WTO對我國司法審查制度提出的要求。因此,中國國際貿易行政訴訟原告資格標準應該與WTO的規定和我國入世承諾一致。
[關鍵詞]國際貿易行政訴訟原告資格WTO入世承諾
參考文獻:
[1]楊海坤黃學賢/著:《行政訴訟基本原理與制度完善》,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頁
[2]馬懷德葛波蔚:“WTO與中國行政訴訟制度的發展—兼論對現行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政法論壇》,2002年第2期
- 上一篇:發改教副主任競聘演講稿
- 下一篇:檔案處副處長競聘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