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程序調整稅務行政合同論文
時間:2022-06-08 04:56:00
導語:正當程序調整稅務行政合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稅務行政合同的定義和種類;稅務行政合同的性質;稅務行政合同的功能;稅務行政合同法律調整的方式——正當程序制度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稅務行政合同的定義、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體為了行使行政職能、稅務行政合同的類型、稅務行政執行合同、此類合同主要分為內部合同和外部合同兩部分、稅務行政委托合同、稅務行政協助合同、稅務爭議和解合同、有限的合意性、相對的行政性、彌補稅收立法不足,替代立法調整、擴大行政參與,實現稅務行政民主化、有效彌補稅務機關信息不足,實現稅務行政手段多樣化、有助于征納雙方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稅收關系的穩定化和持續化等,具體請詳見。
一、稅務行政合同的定義和種類
(一)稅務行政合同的定義
有的學者認為,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體為了行使行政職能,實現特定的行政管理目的,而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經過協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達成的協議;有的學者認為,行政機關以實施行政管理為目的,與被管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意思表示一致而簽訂的協議就是行政合同;有的學者認為,行政合同顧名思義就是帶有行政性質的合同;還有的學者認為,行政合同就是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發生、變更或消滅行政法律關系的合意。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稅務行政合同,是指稅務機關為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實現稅務管理目標,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相互協商,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礎上達成的受行政強制力保護的協議。
本概念所指的稅務機關包括我國法律明文規定的行使稅務管理權力的國家稅務機關、地方稅務機關、海關以及財政機關中的農稅部門。
(二)稅務行政合同的類型
筆者認為根據合同內容的不同,稅務行政合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稅務行政執行合同
這類稅務行政合同通常是為了貫徹稅務機關的某一決定,或實現稅務管理目的,由上級稅務機關與下級稅務機關,或由稅務機關與納稅人、其他公民、組織簽訂的涉稅行政協議。
此類合同主要分為內部合同和外部合同兩部分。一是上下級稅務機關之間或者稅務機關與內部工作人員間就稅收管理問題簽訂的執法責任合同、評議考核合同、廉政責任狀。通過責任書的合同形式,將雙方的約定轉化為契約條款,明晰雙方責任,明確內外監督,營造類似市場的競爭壓力,從而優化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的服務質量,提高其工作效率。二是稅務機關為實現稅務行政管理目標,與稅務人、法定扣繳義務人以及擔保人簽訂的外部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八條和四十四條的規定,“稅務機關可責成納稅人提供納稅擔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第六十二條規定,“納稅擔保人愿意為納稅人提供納稅擔保的,應當填寫納稅擔保書,寫明擔保對象、擔保范圍、擔保期限和擔保責任以及其他有關事項。擔保書須經納稅人、納稅擔保人簽字蓋章并經稅務機關同意,方為有效。納稅人或者第三人以其財產提供納稅擔保的,應當填寫財產清單,并寫明財產價值以及其他有關事項。納稅擔保財產清單須經納稅人、第三人簽字蓋章并經稅務機關確認,方為有效”。
2、稅務行政委托合同
稅務行政委托合同是指稅務機關根據稅務管理需要,依法將自身執掌的部分職權委托給符合一定條件的組織或個人行使,并直接承擔相應法律后果的一種稅務行政合同。
3、稅務行政協助合同
稅務行政協助合同就是稅務機關為共同管理某一方面的涉稅事務,或合作執行特定的涉稅管理任務,與地位相同、性質相似的行政機關、其他組織和個人聯合簽訂的稅務行政合同。
稅務行政協助合同分為聯合執法合同和自愿協助合同兩類。
聯合執法合同中合同的雙方一般是稅務機關和其他行政機關。其他行政機關不擁有稅務行政管理職責,不承擔稅務管理義務,電不受稅務部門行政管轄,協助稅務機關完成稅務管理活動只能通過合意實現。
自愿協助合同往往是稅務機關與不具備行政職能的組織、個人簽訂的稅務行政協助合同。
4、稅務爭議和解合同
稅務行政爭議中,在多數情況下,稅務機關為避免當事人向法院提起訴訟或促使當事人撤訴,通過在其自由裁量權限范圍內變更原具體行政行為,或做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不同的新的具體行政行為,積極地與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尋求雙方的最佳契合點,這就是稅務爭議和解協議。
二、稅務行政合同的性質
(一)有限的合意性
稅務行政合同的合意性是契約精神在稅收法律關系中的體現,在稅法領域,互不隸屬的行政機關、其他組織以及個人之間在法律沒有限制和沒有規定的情況下調整稅收法律關系,可以平等地協商一致,真正實現合意。正如有學者指出:“因雙方意思一致而成立之法律關系上對等,乃系指就成立契約之特定法律關系而言,雙方意思表示具有相同價值,而有別于一方命令他方服從之關系”。
(二)相對的行政性
稅務行政合同的行政性就是合同中的權力因素,是區別于私法契約、民事合同的根本特征。契約不能束縛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行政性具體體現為稅務行政優益權,即在稅法上確認的或在稅務行政合同條款中規定的,作為簽約一方的稅務機關為實現公共利益之目的而享有的對合同單方行使公權力的強制性特權。
三、稅務行政合同的功能
(一)彌補稅收立法不足,替代立法調整
稅務機關通過締結稅務行政合同的方式,能夠在法律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具體的領域與相對人通過合意形成其所預期的稅收法律關系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或者實施比法律規定更加嚴格的政策,以達到行政調整目的,并能靈活地根據時勢需要不斷地調整政策,進行政策選擇,從而彌補稅收立法不足,達到替代立法調整的效果。這也是稅務行政合同作為稅務行政手段所具有的突出功能,也是其彈性和動機性所在,這種彈性和動機性對于特殊、非常態的稅務行政爭議尤其具有價值。
(二)擴大行政參與,實現稅務行政民主化
現代稅收強調追求納稅人權利、稅收公正與社會責任等價值,強調納稅人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參與的過程。而稅務行政合同正是順應現代稅收發展的要求,基于雙方或多方主體地位平等的對話、協調和合意過程,它充分體現了服務于民的色彩。
(三)有效彌補稅務機關信息不足,實現稅務行政手段多樣化
市場經濟條件下,事實和信息不斷變化,行政機關全知全能的假設在理論和經驗上都是天方夜譚。在稅務行政工作中,新的問題層出不窮,而單一的權力手段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稅收的要求,勢必需要新的應對手段來解決。稅務機關為了實現行政目的和法律目的,實現征納雙方的良性互動,可以針對不同的情勢要求選擇適用的手段從而使稅務行政工--作更加充滿活力與效率。
(四)降低稅務行政執法成本,提高稅收效率
(五)有助于征納雙方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稅收關系的穩定化和持續化
(六)明確稅務機關權限,促進稅務機關依法行政
四、稅務行政合同法律調整的方式——正當程序制度
稅務行政合同的法律調整重點是稅務行政優益權。稅務行政優益權的調整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實體規則模式,它從行政行為結果著手,注重行政法實體規則的制定,行政優益權通過詳細的實體規則來實現。另一種是正當程序模式。其特點是著眼于行政行為的過程,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程序來實現對行政優益權的控制。這一特點在保證行政優益權發揮功能的同時又能避免權力濫用,因而選擇正當程序制度調整稅務行政優益權是稅務行政合同的內在要求。筆者認為,要從立法上盡快建立以聽證與協商制度為核心,以說明理由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回避制度、告知制度為組成部分的正當程序制度,調整稅務行政合同的稅務行政優益權,防止行政恣意。
參考文獻
[1]羅豪才主編:《行政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應松年:《行政法學新論》,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3]胡建森:《行政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余凌云:《行政契約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余凌云:《行政法上的假契約現象——以警察法上各類責任書為考察對象》。《法學研究》2001年第5期。
[6]《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中國稅務出版社2001年版。
[7]《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中國稅務出版社2001年版。
[8]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臺灣三民書局1996年版。
[9]王名揚:《英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10]戚建剛、李學堯:《行政合同的特權與法律控制》,《法商研究》1998年第2期。
[11]許宗力:《行政契約法概要》,《行政程序法之研究》1990年。
[12]崔卓蘭、蔡立東:《非強制行政行為——現代行政法學的新范疇》,《行政法論叢》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3]孫笑仗:《法的現象與觀念》,群眾出版社1995年版。
[14]季衛東:《法律程序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
- 上一篇:爭先創優領導機構實施方案
- 下一篇:適應實踐改革行政賠償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