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傳統生態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2 07:36:00
導語:中國社會傳統生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即便是在今天,城鄉邊際雖已模糊,但13億人口中,農民人數依然占了多數。更為重要的是,廣大的農村人口大多數生活于農耕文明傳襲下來的傳統中,即養兒防老,缺乏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保障。新農保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型養老觀念,配置出一種新型的、普適的社會保障體系。這種現代化的、普惠性的制度體系,改變了中國社會的傳統生態,是社會進步。
按照這一農保制度的要求,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一個都不能少,實現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以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按照指導意見,新農保的試點將于今年啟動,試點覆蓋面為全國10%的縣(市、區、旗),以后逐步擴大試點,在全國普遍實施,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至于養老金待遇,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支付終身。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地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這意味著,這一制度將使農村中的每個老人都能享受到有保障的制度性老有所養。
這一制度和先行一步的城市社保制度對接,將形成一個完美的社保覆蓋網,惠及全體國民。
從文化傳統而言,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傳統養老觀念的升華。大同社會是中國儒家宣揚的最高理想社會,體現在社會保障上就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但是,這樣的理想一直都是難以實現的烏托邦。因為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無論是漢唐盛世還是明清時代,統治者根本匱乏執政為民的思想,更沒有公共財政的概念。因此,對于小民,統治者只有“皇糧國稅”的榨取,哪有國家財政去反哺民眾?2006年,中央取消農業稅,中國農民背負數千年的“皇糧國稅”成為歷史,這是傳統的消解;而新農保制度的籌劃成行,則是農民權利的確認和解放,使中國社會從城鄉二元結構的權利不對等蝶變為平權普惠的公民社會。
就現實意義而言,新農保不僅實現了社會公平,而且有助于解決迫在眉睫的社會難題。據統計,中國社會60歲以上的老人人數早在2005年就達到1.44億,占全國人口的11%。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相比西方國家的“先富后老”,中國老年化社會是尷尬的“未富先老”。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施行,靠子女養老已經是不可能的社會現實。在此情勢下,必須有可靠的社保制度支撐,實行“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才能破解這一難題。相較于城市,農村養老的問題更為嚴峻。新農保制度,為破解農村老齡社會的挑戰提供了有效的辦法。更重要的是,在國家大力拓展農村市場,激活內需消費能力層面,農村市場是現在和未來的主戰場。按照經濟學常識,只有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下,居民才敢于消費。就此而言,新農保制度也是提振農村市場消費能力的催化劑。
當務之急,在于落實新農保試點。而在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的三方責任中,公共財政的及時足額介入是確保新農保進行下去的關鍵。否則,如果國家補貼跟不上,集體補助也就成了泡影,個人繳納豈不成了商業保險?所以,新農保能否按照設定的路線圖進行到底,公共權力的支持和公共財政的跟進至關重要。
- 上一篇: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研究論文
- 下一篇:義務教育學校績效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