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保險推動產業鏈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27 01:33:00
導語:汽車產業保險推動產業鏈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汽車產業系列保險推動汽車產業鏈發展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發展汽車產業系列保險推動汽車產業鏈發展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發展汽車產業系列保險推動汽車產業鏈發展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本文認為:我國保險公司應適應變化,在汽車保險產品開發上、汽車金融保險服務上、汽車保險行業信息共享上加強建設,從而推動汽車產業鏈的做大做強。
[關鍵詞]汽車保險汽車產業鏈
當今中國的汽車行業正處于一個令世界矚目的發展速度:汽車產銷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是世界平均速度的10倍。
另一方面,包括保險在內的下游服務行業的發展也將有力地推動汽車產業上批量、上水平。因此,我國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需要保險業的有力支持,同時也為保險業創造了巨大的商機。
一、從國外的經驗上看,保險貫穿于汽車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各環節
1.就制造商而言,產品責任險和產品召回險可為其轉嫁巨大的經營風險。在產品責任上,據JVR(JuryVerdictResearch)資料表明2,在1995年4月至2005年4月的10年間,汽車與汽車配件(如:座椅、安全帶、輪胎等)產品責任險的案均賠款高達400萬美元,交通工具類的案均賠款為270萬美元;汽車配件在不同事故中的賠款差異最大,從1.3萬美元到2.85億美元不等;
在汽車召回上,自上個世紀60年代起,美國共召回超過2億輛整車和2400多萬條輪胎;在日本,自1969年至2001年間,也共召回缺陷車輛3483萬輛。而且,當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汽車車型的日益多樣化、復雜的制造工藝以及研發時間較短,汽車召回越來越頻繁,2004年美國汽車召回創紀錄,通用汽車公司當年召回約2500萬輛汽車;在2002年到2004年兩年間,雷諾被迫采取召回行動18次,寶馬10次,尼桑9次,馬自達、奔馳各8次,奧迪、KIA、沃爾沃、大眾各7次;菲亞特、本田、美洲豹和SAAB各5次等,在召回的汽車中,約40%屬電子系統出現故障,60%則是由于汽車存在機械方面的隱患。
可見,汽車整車或配件的潛在缺陷、汽車召回制度是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其產生的損失和費用也是昂貴的,因此,發展汽車產業,建立與之相配套的風險規避機制是必要的。
2.就銷售商而言,汽車金融將有力推動汽車的銷售。國際汽車企業發展的經驗表明,汽車金融公司既是汽車公司推動銷售的利器,也是公司的盈利點。在美國,80%的新車是通過貸款購買的,即便是印度也有60%~70%的貸款購車比率;同時,通過汽車金融公司,汽車企業可以培養用戶的消費忠誠度——當用戶二次購車時,可以通過汽車金融公司直接置換該汽車品牌的新車,從而實現用戶持續購買的功能。
3.就車主而言,機動車強制保險和商業保險可為其自身和公眾的風險損失提供保障。對于車主而言,車輛保險是對自身或第三方提供一種風險保障,不少國家采用了強制保險制度。對于發達國家,如美國,其各州在強制車險的保額設計上,不但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設定最低的責任險保額,使得當交通事故發生后,保險公司負責理賠受害者本人的醫療費用,而且還考慮了對受害人治療恢復期間的收入損失進行經濟補償,有些州的責任險甚至將治療期間傷者的護理費用和家庭內未成年子女的看護費用也納入其承保范圍,該車險保險制度最大限度地解除受害人在經濟上的后顧之憂,并保障其家庭經濟來源不受影響。
二、群策群力,發展我國汽車系列保險,共同推動汽車產業發展
1.共同開發和推動汽車系列保險產品發展,推動汽車產業協調發展。積極開發和推動汽車召開保險,為汽車制造商解除后顧之憂。我國于2004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一汽集團則于2004年開創我國首次汽車召回的先河,對馬自達6CA7230AT型轎車進行召回維修;同年11月,上海通用則由于真空軟管問題可能影響制動,首次召回2.7萬輛2.0升型君威轎車;而最大的一次召回當屬重慶長安鈴木,于2004年9月對15.7萬輛電噴奧拓轎車實施召回并免費維修。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不斷發展,探討開發和推動汽車召回保險產品,為汽車廠商提供風險轉嫁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應積極開發商業車險新產品,提高其保障程度。2006年7月1日,我國已正式實施了交強險,但在商業車險上,目前仍處于較低水平的保障,主要體現在產品較單一,保險責任限額較低,在間接損失的保障上不足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應使商業車險的保障范圍和保障程度與之相對應。
2.風險共擔,恢復和經營好汽車信貸保證保險,促進汽車銷售。我國自1998年10月銀行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至今,信貸購車比例不足汽車總銷售量的10%,保險公司也積極開辦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予以配合。然而,由于我國個人誠信體系的缺失,加上汽車銷售商在售車商的信用行為不一,銀行和保險公司在風險管理、風險管控上的認識和做法不一,以致在爆發井噴的2001年~2003年里,出現汽車個人消費信貸的大量壞賬。從2003年底起,保險公司退出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銀行退出汽車信貸市場。目前,隨著個人誠信體系的逐漸健全等制約汽車消費信貸的障礙逐漸消除,車貸市場出現復蘇的跡象。但是,汽車銷售商、銀行和保險公司能否形成風險共擔的機制,共同在風險的識別、管理以至最后的風險承擔上,建立起有效的分擔機制,則是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重新開辦并取得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3.信息共享,共筑誠信,做大汽車產業價值鏈,服務好共同的消費者。保險業和汽車產業應建立信息共享的機制。一是在公共信息上。二是在私有信息上,各行業間應進行互利的共享,以推動產業做大。
此外,在推進保險業和汽車相關產業協同合作時,行業間的誠信是重要的基石。
汽車業的發展,給我國保險業代來了巨大的商機;同時,汽車業的發展,也需要保險業給以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對于處于發展中的我國保險業,要積極探討與汽車產業鏈中,包括:銀行、修理廠、汽車制造商等的合作,來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