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抵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29 07:27:00
導語:金融危機抵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編輯本段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
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新特點: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并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杰·庫克公司經營困難;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于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但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1928年春,紐約股市開始繁榮,汲干了本可投向德國、拉丁美洲的信貸源泉,導致上述國家和地區陷入經濟蕭條。中止發放海外信貸很可能加速海外經濟衰退,后者又會反過來對導致這一切的國家發生影響。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國際游資的膨脹,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根據巴里·艾森格林和邁克爾·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項研究,現在隨機挑出的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國際貨幣、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也大大增強,往往爆發不久就如同傳染病一樣迅速從最早爆發危機的國家或地區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輿論界留下了許多描繪這一現象的詞匯:1994年墨西哥危機的“龍舌蘭酒效應”、“亞洲流感”、“俄羅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對貨幣、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研究也迅速興起。由于多種危機傳染機制需要在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才能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我國依靠資本項目的適度管制和金融服務市場低開放度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幸免于難,但時至今日,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盡管我國資本項目仍未完全開放,危機傳染的風險已經大大上升,震撼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了新特點。
廣義的貨幣、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渠道可以劃分為非偶發性傳染渠道、偶發性傳染渠道兩大類,前者指在危機爆發前的穩定期和危機期都同樣存在的傳染渠道;后者指僅出現于危機爆發后的傳染渠道。由于第一類傳染渠道源于國家或地區間實際的經濟金融聯系,危機的傳染來自宏觀經濟基本面的變動,因此又稱為“真實聯系渠道”,或“基于基本面的傳染”,主要包括貿易聯系與競爭性貶值、政策調整、隨機總需求流動性沖擊等途徑。偶發性傳染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僅僅是投資者或金融市場其他參與者行為(特別是非理性行為)的結果,因而又有“真正的傳染”、“純粹的傳染”之稱,主要包括內生流動性沖擊、多重均衡和喚醒效應、政治影響傳染等途徑。但這些傳染機制往往是建立在貿易聯系和“中心”國家對“邊緣”國家投資的基礎之上,是因為來自發達國家的機構投資者紛紛棄新興市場資產而追逐母國優質資產所致。而就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而言,貿易聯系與外國對華投資機制的作用可能并不十分關鍵,反而是中國對外投資和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可能成為最主要的危機傳染途徑,而且這樣的危機傳染途徑的重要性還會日趨提升。
貿易聯系和外國對華投資傳染機制重要性有限:
美國次級按揭規模龐大,危機初起之時公布的2005~2006年間美國累計發放次級按揭統計數字是1.5萬億美元;且房地產業是本次美國經濟景氣期的最重要的推動力量之一,近5年來美國新增GDP中有50%來自房地產業,居民消費增長的70%依賴于房地產增值的財富效應,次貸危機的發展與應對已經成為美國經濟走勢的決定因素之一。中美雙邊經貿規模龐大,按中國海關統計,2006年中美貿易額已達2627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2035億美元;2007年1~7月中美貿易額1670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1277億美元。按照美方統計,2006年美國對華貿易額已達3430億美元,其中從中國進口2878億美元;2007年上半年對華貿易額為1785.9億美元,其中從中國進口1480億美元。許多人由此擔心,如果美國經濟因次貸危機而發生衰退,高度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將因此蒙受重創。然而,在高度全球化的當今世界經濟體系下,盡管經濟蕭條在總體上將削弱一個發達國家的進口能力,但卻將增加其對進口低檔次廉價商品的需求;盡管我國近年來努力提升出口商品結構,但就總體而言,我國對美歐等發達國家出口依然以廉價商品為主,因此,發達國家經濟蕭條未必會減少我國對其出口,反而可能有所增進。2000年下半年起,美國經濟逐步滑入蕭條,但我國對美出口卻逐年增長,1999年為419.47億美元,2000年為521.04億美元,2002年已達699.51億美元,原因即在于此。
任何投資者都存在“本土偏好”,西方投資者通常將新興市場投資視為邊際投資,其主要功效不過是在主流投資收益率不高時加以補充而已。一旦西方母國宏觀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如提高利率從而削減新興市場的投資收益優勢),或是蒙受重大損失而需要重新配置資產,西方投資者就可能大規模抽回在新興市場的投資,這是國際金融危機傳染的重要機制之一。然而,無論是直接投資還是易變性較高的組合投資,此次美國次貸危機中,直接進入中國內地的外資驚恐逃離的潛在沖擊也不宜高估。對華外商直接投資中受此次危機沖擊最大的當屬并購基金開展的外資并購,原因是并購基金慣用杠桿收購手法,而次貸危機后海外銀行等金融機構明顯收緊了對并購基金的融資。但我國外資并購絕對規模并不很大,2006年我國批準外資并購項目約1300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不過14億美元,占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總數的2%左右。即使這條渠道的外資流入徹底停止,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也無足輕重。
就組合投資而言,不可否認,根據美國等國的一些統計數據,盡管我國已經批準的QFII投資額度尚未用滿100億美元上限,但僅僅美國統計的美國居民持有中國證券規模就是這個數字的數倍,表明確實有不少海外游資變相流入中國股市。據美國統計,截至2005年12月13日,美國居民持有的中國大陸證券合計284.43億美元,其中股票268.88億美元;持有的香港特區證券合計462.25億美元,其中股票444.65億美元。2006年,美國居民對外國股票的凈購買為1063.47億美元,其中后三個季度對中國大陸股票的凈購買為46.11億美元,對香港特區股票的凈購買為119億美元。根據新興組合基金研究(EPFR)提供的資料,從2006年10月到2007年1月末,投入中國股市的全球共同基金為64億美元,同期投入香港股市27億美元,對亞洲區其他經濟體則是凈賣出18億美元。但國際游資操縱引發發展中東道國資產市場崩盤的能力主要來自其作為“頭羊”的號召力,在海外機構數次踏空中國股市之后,其作為“頭羊”的號召力已經削弱不少,就目前而言,即使將變相內流的游資納入考慮,以其規模也難以在抽逃之后引發股市大規模崩盤。
中國對外投資和中國企業海外上市作為危機傳染途徑的重要性趨向上升:
截至目前,中國在美國次貸危機中蒙受的最明顯損失來自對外金融投資,主要是中國金融機構所持次級按揭債券的損失,此外還包括中國計劃和已經參股的海外金融機構因這場危機股價下跌的損失。8月初,美國財政部公布的一份報告稱,截至2006年6月底,中國機構購入的美國按揭證券從559億美元猛增至1075億美元,占同期亞洲投資美國按揭證券總額的47.6%,市場傳言其中相當部分為高風險的次級按揭證券,從而引起了公眾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根據有關銀行中報等公開信息,目前可以確認的中國金融機構損失仍然有限。截至6月底,中國主要商業銀行持有的美國次級按揭債券和相關資產情況如下:
中國銀行對美國次級按揭債券(MBS)的投資規模為89.65億美元,占其證券投資總額的3.51%,其中AAA級次級債67.58億美元,占75.38%;AA級19.45億美元,占21.7%;A級2.62億美元,占2.92%。中國銀行另持有與此相關的債務抵押債券(CDO)6.82億美元,占其證券投資總額的0.27%,其中AAA評級、AA評級分別占81.8%、18.2%。中國銀行對MBS、CDO分別計提了3.88億元人民幣、7.58億元人民幣未實現減值撥備,撥備比率為0.6%和14.6%。
中國工商銀行持有的美國次級按揭債券(MBS)面值12.29億美元,僅占其284億美元外匯債券資產的4.3%,占總資產的0.0012%,且全部為第一留置權貸款支持債券,信用評級均在AA級以上,沒有計提減值撥備。
中國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對美國次級按揭債券的投資額分別為10.6億美元和300多萬美元,評級也都在AA級以上。建設銀行計提了0.18億美元撥備,撥備比率為1.69%。
然而,上述數據不足以充分體現對外投資作為一種風險傳染渠道的現實和潛在重要性。隨著美國次級按揭違約情況惡化,以及形成“次級按揭違約情況惡化——房價下降”相互促進的惡性循環,上述損失數字可能增長。
更重要的是,中資金融機構在此次危機中的損失預示著對外投資損失在涉華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中重要性上升的趨勢。我國對外資產已經發展到了龐大的規模,2006年末即達16266億美元,而且還在快速增長,但其結構存在的嚴重問題是官方儲備資產所占比例過高,2006年末儲備資產占對外資產總額的66%,在以儲備資產占比高著稱的亞洲經濟體中僅次于印度。優化我國對外資產結構的方向就是提高企業、居民資產所占比重,事實上我國也已經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而中國民間對外資產一旦增長到足夠規模,就將創造新的涉華國際金融危機傳染途徑:一方面,在國外發生危機時,中國企業(特別是大型金融機構)、居民海外投資蒙受的損失可能在國內引發危機;另一方面,如果中國國內市場發生金融危機,中國企業(特別是大型金融機構)、居民因而重新配置其資產,抽回海外投資,危機就有可能傳染到海外。甚至如果國內經濟繁榮而導致對外投資回流也可能在別國引起危機。
另外一條重要性日益突出的潛在危機傳染渠道是通過海外上市公司資金鏈斷裂而發揮作用的。論者常常談及此次美國次貸危機觸發我國房地產市場危機的風險,但我國房地產市場與美國不太相同。由于居民收入來源多元化且透明度不足,我國固然存在類似美國次級按揭市場那樣高估購房者支付能力的風險,但也有不少情況下存在相反的低估情況,危機的國際傳染不太可能是直接因國內已購房者大面積違約而造成,風險更大的危機傳染渠道是海外投資者冷淡中國房地產公司,從而導致其資金鏈斷裂,進而導致國內房地產市場崩盤。在房地產市場價格一路走高而成交量大幅度萎縮的情況下,房地產公司主要是依靠維持虛高價格和高價收購、囤積土地,制造上市圈錢題材,從而維持其現金流量。近年我國房地產企業紛紛奔赴海外上市,海外投資者也在包裝炒作作用下忽視風險盲目追捧中國房地產股。次貸危機爆發后,海外投資者意識到其中蘊藏的危機,今年7月31日至8月17日,香港股市中國內地房地產股票跌幅普遍為同期恒生指數跌幅的兩倍以上,方興地產8月7日掛牌首日竟然跌破招股價的7.2%,與此前碧桂園等公司上市首日動輒比招股價上漲20%乃至超過30%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就揭示了這條危機傳染渠道的潛在風險。(以下由大連三恩翻譯有限公司編譯)
編輯本段楚游,從波羅的海三國可能傳導至東歐各國,再傳到南亞包括印度,之后再進一步傳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資金流動不能盲目放開,財政政策須保留一定的靈活性
一旦這樣的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面臨著怎么的挑戰呢?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分外資的表現也會如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紛紛出逃,對于中國的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的沖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對于目前高速運轉(事實上是過快運轉)的中國經濟并不是壞事。而且,這一資金倒流的情況也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不容否認,這種資金倒流會對國內的投資規模產生一定的沖擊,會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另外,由于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滑,也會間接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這一新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并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為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準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開,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楚游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準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么,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觀看了關于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于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并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于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后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臺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于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于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太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并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蕩了。
·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并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于不敗之地。
編輯本段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編輯本段泰國的金融危機事發于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動亂。首先是外匯市場的美元收縮沖擊,使得泰銖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貶值,進一步影響了泰國的股票市場和金融體系,東南亞的金融市場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捆綁經濟,而且各國的貨幣不統一,在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上美元最終成為交易單位。間接的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創造了助動力。
所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來自于外匯市場的沖擊,貨幣危機又成了金融危機的附屬。
編輯本段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
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臺灣當局突然棄守新臺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恒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于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藥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蕩、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恒生指數一直跌至6
金融危機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斗,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并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并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么,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愿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
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于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于韓國,由于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于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后,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范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于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蘇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后,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并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于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并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
- 上一篇:論金融危機報業應變思考
- 下一篇:論金融危機的法律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