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悖論

時間:2022-02-20 02:03:00

導語: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悖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經濟是一個巨大的修論。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自1980年以來年平均增長率為8.6%,歷史上從未有過任何國家在這樣長的時間里保持如此快速的增長。另一方面,香港恒生國企指數自1993年至今年7月已經下跌了1/3。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如果用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比例來衡量,中國這個發展最快的經濟體同時也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沒有效率的一個。在微觀層面上,如果一個企業持續虧損,那么它很可能是受生產效率低下所困。在宏觀層面上,如果資源不斷流向這種企業,就缺少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兩種類型的低效率集中體現為銀行體系的呆壞賬上。外國分析家估計,中國銀行體系中的壞賬比例高達50%(為官方估計的兩倍),是世界上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從傳統經濟學的角度看這是匪夷所思的:中國經濟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同時又是最無效率的。

人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看法由此產生眾多分歧。許多中國觀察家對中國的官方統計數字持疑。一些學者指出數據中存在大量相互不符,比如各省加總數字和國家統計數字之間的差異,比如偏低的能源消費數據與經濟的高速增長不成比例,等等。

但是,中國的統計數據經受住了嚴格的國際審查。摩根士丹利的謝國忠用可以證實的數據,令人信服地證明了中國在過去20年中真實經濟規模確實擴張了5.5倍。這些數據包括快速增長的居民儲蓄,以及用中國貿易伙伴進口數據證明的快速增長的中國出口。

如果中國的增長是真實的,這種顛倒了經濟學傳統邏輯的增長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呢?

斯大林時期的前蘇聯曾經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其效率低下也是眾所周知的。前蘇聯解體后,經濟幾乎完全崩潰。現在,俄羅斯的經濟規模只相當于中國的1/3。這種增長是真實的么?

我的一個朋友在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之后經常訪問莫斯科。他注意到酒店房間里的電視屏幕前常常有很大的標志牌,上面寫著:“看電視時請保持適當距離,以防電視機爆炸。”

前蘇聯人只能買這種電視機,因為他們別無選擇。成千上萬的前蘇聯工廠不斷生產越來越多的劣質產品,同時,他們還出口這些到東歐各國和中國。前蘇聯的經濟是真實的,并且不斷增長。

但在前蘇聯解體之后,外國商品進入其本土市場,國產品的市場需求就急劇下降。俄國人可以買到更便宜的索尼電視,難道會選擇會爆炸的國產貨嗎?這些生產性資產多數一夜之間變得一錢不值。回頭看來,前蘇聯經濟在封閉的時候是真實的;一旦外來競爭者進入,它就成了虛幻。

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是低效率經濟體實現高增長的一個必要但非充分條件。前蘇聯同時有較高的儲蓄率,這是另外一個必要條件。

中國同樣得益于超過40%的高居民儲蓄率這一有利條件。不同的是,中國已經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經濟,國外產品在國內暢行無阻。“中國制造”的產品在西方市場上隨處可見。對外貿易目前占中國GDP的40%還多,這個比例遠高于日本。

中國經濟中的一部分仍然是封閉的。這就是資本管制。中國的消費者可以購買外國的產品和服務,但不能將手中的人民幣轉化成外國通貨用以對外投資。

沒有效率的經濟有可能實現真實的增長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是自然的高儲蓄率,第二是人為的資本控制。假設公民因為某種原因停止儲蓄,銀行沒有多余資金對企業投放時,增長就會停止。如果允許儲蓄流出國境,去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增長也會停止。

如果資本不能自由流動,那么在一個低效率的經濟中,資本的真實回報會比一個更高效率經濟中資本的真實回報要低。這一點在那些同時在中國國內和海外市場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價格的持續差距中可以看出來。這些公司境內、外平均的價差是2:1。換言之,具有同樣風險的投資在中國的回報率僅是海外的回報率的一半。

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地具備了一個低效率的經濟要取得高速增長所需要的兩個必要條件。這也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既是真實的,也是不真實的。

中國的經濟增長是真實的。高儲蓄率通過銀行轉變為了高投資率,進而促進了大規模的生產能力擴張,在國有經濟領域尤其如此。這樣的大規模投資帶來了快速的資本形成,個人收入,儲蓄和出口的增長,以及經濟總量相應的擴張。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企業卻不必盈利。

這種經濟增長同時又是不真實的。配置的低效率導致了有限資源的大量浪費。比如,國有經濟創造了總工業產出的不足30%,但是其固定資產投資卻超過總固定資產投資的50%。這種低效率增長的代價就體現在中國銀行系統壞賬的積累上。標準普爾估計中國大概需要5180億美元,相當于GDP的40%,才能完全清理其銀行系統的壞賬。這個數目,再加上如果不能繼續取得銀行貸款而會破產的公司所損失的權益價值,相當于中國經濟要經歷好幾年的負增長。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可以看作是以很高的代價借來的,而中國遲早要為此付出代價。

如果允許人民幣自由兌換,資本可能大量流出,而危及中國的銀行和諸多依賴銀行生存的企業,也會使中國的經濟增長失去羽翼。

對資本賬戶的外匯管制能讓中國維持“借來的經濟增長”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高儲蓄率很可能在十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隨著中國人口的老化而下降。原因有兩個:

首先,在1950年~1960年以后出生的大量中國人將步入退休年齡。而后來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未來工作人口對退休人口的比率會大幅度下降。由于中國的養老金體系中資金嚴重不足,所以人口的老齡化意味著儲蓄的下降和更多的提款用于開支。第二,中國人傳統上比其它民族更加節儉,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新一代的年輕人消費更多,儲蓄更少,并且學會了用借來的錢消費。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長期維持40%以上的儲蓄率,中國也不例外。

此外,中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在WTO框架下,中國承諾在2007年以后準許國外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經營本幣業務而不受限制。中國已經立志要實現人民幣的完全可兌換性了,因為如果不然,許多經濟藍圖就沒法實現。比如,上海很久以來就希望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而沒有跨邊境的資本自由流動何以有國際金融中心?

那么,是不是說為了償還“借來的經濟增長”的代價,中國經濟總有一天會陷入危機呢?是的,若中國的經濟政策繼續通過其脆弱的銀行體系來保護和補貼低效率的企業,中國經濟出現危機只是早晚的問題。

但是我們同樣有理由保持謹慎的樂觀。不錯,中國經濟并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良好,它需要醫治甚至一些大手術。但是中國經濟遠非病入膏肓。中國經濟已經是今非昔比了。25年前,它曾經是一個前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甚至生產不出一臺像樣的電視機;而今天,它生產的產品可以在美國市場和索尼競爭。今天的中國經濟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更富有活力。

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的領導層不僅僅實行了許多刺激措施以保持經濟增長,同時還大力推進改革。與1978年改革開始的時候相比,中國經濟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生產效率方面(資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欠缺得多)。相比之下,中國在“結構性改革”方面的成就讓日本相形見細。資本外流使得日本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在沒有能力留住資本的情況下,所有那些刺激效率低下的日本經濟重新回到增長軌道上來的努力都無濟于事。

真正的改革都是很痛苦的。改革的好處只有在未來才能嘗到,而改革的成本,包括用納稅人的錢來清理銀行系統,卻是即時支付的。領導者必須有遠見,并區有決心在不可避免的政治阻力面前堅持改革。在這方面,中國比日本要顯得更加有決心和果敢。惟一的問題就是中國有沒有意愿和足夠的能力將改革繼續進行下去。

銀行體系的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基本的。如果沒有優良的信貸文化和經營方式,銀行會繼續制造壞賬并滋養低效率企業,不管這些企業是國有的還是私人的。其它亞洲國家的情況表明,脆弱的銀行業同樣會帶來私有經濟的低效率。中國大部分私營企業的管理都是很不健全的,有些私人企業的規模不足,很多是投機性的。面向中小企業的銀行貸款中有70%最終變成了壞賬。中國的許多銀行業的丑聞都涉及到品行不端的私人業主。銀行的嚴格管理才能提升私營企業的質量。

意識到WTO的步伐越來越近,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們開始將注意力轉向了對銀行系統的清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大量的銀行壞賬被轉移到政府組建的資產管理公司中。這些公司已經成功的將第一批不良資產出售給海外投資者。政府要求銀行必須請國際審計公司來審計其賬目,并且公開和努力減少不良貸款。

但是,還有許多的問題要解決。所有中國的銀行都面臨資本金嚴重不足的問題,給這些銀行重新注資會給政府財政造成很大壓力。雖然銀行可以通過發行新的貸款來降低壞賬率,但是關鍵問題是如何能夠防止新的貸款再次變成壞賬。為此,銀行必須形成信貸文化;在貸款的時候應該考慮的是客戶的現金流,而不僅是抵押資產、關系或者政策指導。與僅僅采用國際大銀行的風險管理程序相比;這一點更加難以做到,因為這需要員工的培訓和相應的激勵機制。但是如果政府繼續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而干預銀行的人事決定和貸款發放的話,那么所有其它的改革努力都會是徒勞的。到目前為止,沒有跡象顯示政府愿意放棄干預的做法。

中國的銀行監管一直存在許多漏洞。不僅在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存在著近親相交關系,而且股份制銀行的大股東有時從銀行的借款額比其在銀行中的投資額還要大。這類貸款中的某些最終也變成了壞賬。類似的利益沖突帶來了道德風險問題并且給銀行帶來了很大的風險。許多私營企業強烈要求政府允許成立私營銀行。但是在沒有嚴格監管來防止關聯交易的情況下,私營銀行很可能成為其大股東的私有金庫。這也是為什么美國的銀行控股公司法案禁止非金融企業和銀行互相擁有。

但好消息還是有的。隨著新的銀行業監管委員會的成立,銀行業的監管將變得更加嚴格。央行行長周小川和銀監會主席劉明康都是意志堅定的、正直的監管者。他們都是銀行家出身,對國際最佳的銀行運作方式和監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他們是世界級的銀行業監管者,完全可以領導這場改革。

中國的銀行面對的挑戰是如何找到資信良好的客戶。零售貸款近年來呈爆炸性增長。雖然在國有企業中效益差的要比效益好的更多,但是中國經濟中有很大一塊外資企業。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使得中國經濟變成了一個二元經濟。大部分外資企業的管理都很有效并且富有競爭力,它們會是很好的銀行客戶。

但是很多外國企業會說在中國市場成功是艱難的。在80和90年代,資本充足的歐美企業大都經歷了精簡和專業化的改革,以發展企業的“核心能力”從而增加競爭優勢。而與此同時,債臺高筑而又極度分散的日、韓企業反而擴大了全球市場的份額。日、韓企業的競爭優勢就來自于其本國銀行的低成本貸款。同樣,在中國不良的銀行經營方式會繼續滋長低能和無效率,而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無效率的企業將好資信的客戶擁擠出銀行市場。如此對銀行和經濟都是有害的。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有跡象表明,信貸分配的扭曲正在得到糾正。隨著降低呆壞賬的壓力不斷加大以及監管變得更加嚴格,中國的銀行開始關注外資企業。在今年上半年,中國的銀行向外資企業的貸款總額有了很大的增長。銀行信貸的機會均等將能大大糾正經濟中資源配置的扭曲。

總之,中國經濟如果看上去像是“超現實”,事實也的確如此。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像是一個服用興奮劑的世界冠軍,銀行通過浪費居民儲蓄來推動經濟增長。這是以長期健康為代價的,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改掉這個壞習慣,中國經濟才有可能真正地健康成長,才能在沒有資本項下外匯管制這個拐杖的幫助下和其它經濟公平競爭。當然,要達到這個目標是不無痛苦的。但是“借來的經濟增長”的沉重成本與日俱增,因此改革越早,就越有利于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