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與我國稅制改革論文

時間:2022-08-27 05:12:00

導語:世界貿易組織與我國稅制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貿易組織與我國稅制改革論文

第一,內外兩套稅制,不符合國民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要求平等對待進口產品和國產商品,并且包括與貿易有關的外國和本國的投資、服務、商標、版權和知識產權等。而我國現有稅制有違國民待遇原則的現象比較普遍,不利于公平競爭。比如對進口關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房產、土地、車船實行內外兩套稅制,造成稅負不公平。以企業所得稅為例,外資企業稅收優惠多,內資企業優惠少且費用扣除限制過嚴,兩者差別過大。據有關調查統計,目前企業所得稅的平均實際稅負,內資企業為25%左右,外商投資企業為11%,相差一倍以上,這嚴重影響了內資企業的競爭能力。

第二,優惠政策多,不符合公平競爭原則的稅收政策。按照WTO補貼與反補貼協議的規定,各成員國對出口貿易不得實行直接或間接的補貼以促進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凡具有專向性的補貼都可能成為可訴補貼。比如,按照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的規定,外商投資的產品出口企業,在依法減免稅的期滿之后,如果當年出口產品產值達到當年企業產品產值的70%以上的,可以按照稅法規定的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構成了補貼與反補貼協議中規定的被禁止的補貼。

第三,名義稅率過高,不符合關稅減讓和市場開放原則的稅收政策。關稅和非關稅措施是國家管制進出口貿易的兩種常用方式。施行高關稅是阻止或限制外國商品輸入的一項措施,其目的是削弱外國商品的競爭能力,以保護本國商品的競爭優勢,壟斷國內市場。據統計,我國目前的平均關稅稅率為17%,既高于發達國家的3.8%,也高于發展中國家的11%,這不符合關稅減讓原則。非關稅限制措施是指關稅之外旨在限制外國商品進口的各種法律和政策措施,也是保護國內市場的重要手段,但它嚴重阻礙自由貿易。我國自1993年開始在減少非關稅壁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仍對部分商品實行進口配額和許可證制度,并以部分商品實行進口特定登記。因此,繼續降低并大量減少關稅,乃至最終取消進口配額和許可證制度,將成為中國的入世稅收制度改革目標之一。

第四,稅收優惠政策過多過濫,不適應加入WTO新經濟形勢的涉外稅收制度。加入WTO后,外資將進一步大量涌入我國?,F行涉外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問題有:(1)我國目前的所得稅優惠主要是生產導向型和區域導向型,它沒有很好體現產業政策導向。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結構的優化,新的對外商所得稅優惠應堅持產業主導的原則,吸引和鼓勵外商對農業、環保以及技術密集型產業、行業等進行投資。(2)優惠手段單一,政策效果模糊,容易造成企業的偷稅漏稅。我國涉外稅收優惠集中在所得稅上,直接優惠較多,間接優惠較少,著力點是減稅免稅和低稅率,表面上看優惠幅度很大,實質上是政策性的資源浪費。由此產生的問題:一是外商并不是稅收優惠的真正受益者;二是減免稅優惠過多,誘使部分企業千方百計鉆稅法漏洞,延長稅收優惠。

二、適應加入WTO后新的經濟環境改革我國的稅制

中國稅制是政府經濟調控體系和經濟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有力工具,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已初步形成了與財政分稅分級體制和市場化趨勢相配套的多層次復合稅制,但在許多方面,仍存在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新體制不相適應的矛盾。加入WTO以后,這些矛盾將表現得更加明顯和突出,為了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必須對我國的稅制進行以后的改革:

第一,對關稅將分步調減并改進結構與管理。在1990年代,中國名義關稅稅率的算術平均水平,已由1991年初的42.5%,逐步下降為1994年的35.9,1996年的23%,1997年的17%和2000年的15%。當中國成為WTO正式成員后,還將依照WTO的要求和自己的承諾,將關稅進一步降低。根據協議,將繼續有若干年的過渡期,分步實施,至2005年要把關稅平均稅率降為10%。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將合理調整關稅稅率結構,體現比較優勢原則來掌握對國內產業的適當保護;將繼續嚴厲打擊走私和大力清理、整頓、削減關稅優惠減免措施,提高實際征收率;也將加快建立反傾銷稅、反補貼稅制度。

第二,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并擴大出口退稅稅種范圍。中國出口產品的退稅率經近年的調整,已達平均15%的水平,但仍低于一般產品17%的法定稅率,留有一定的出口稅負。另因現在采用的是生產型增值稅,產品在生產中使用、消耗的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勞務則繳納營業稅,除交通運輸業外,一般也不得抵扣增值稅,所以實際退稅額是低于已征稅額的,依據WTO規則和國際慣例許可的全額退稅原則,今后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直至實行全額徹底退稅,以加強中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第三,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按“國民待遇”原則減少內資、外資的稅收優惠。在企業所得稅方面,目前內資、外資企業適用不同的法規,外資企業所得到的優惠明顯高于內資企業,這主要反映著在過去階段上旨在吸引外資的政策傾斜,有其積極作用。但從發展趨勢看,WTO的“國民待遇”原則和市場經濟發展所需的公平競爭環境,都必然要求在今后適當時候實行兩套企業所得稅制的并軌統一包括統一稅前扣除規定和資產稅務處理規定。當然,為照顧外商實際利益和平過渡,不排除分步并軌或一段時間內保留一定優惠待遇的實施方式。

第四,增值稅需要轉型。中國1994年財稅改革后,增值稅在生產、流通領域得到比較普遍的推行,已成為稅收總收入中占據最大比重50%左右的稅種。目前的一大問題是生產型的增值稅不允許企業固定資產所含的進項稅款得到抵扣,不利于鼓勵投資和鼓勵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因此有必要借鑒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考慮生產型增值稅向避免投資重復征稅的消費型轉變。

第五,加快稅費制度的配套改革。中國轉軌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具有突出特點的問題,是政府各部門和權力環節的稅外收費過多過濫,造成政府行為扭曲,企業、農業負擔沉重,“民怨沸騰”,亂收費的現狀,也造成了對外資企業的不利影響,是外商設想、考慮來華投資時對投資環境的顧慮之一。

第六,加入WTO還將推動其他稅種的改革和稅收征管的加強。加入WTO還將在其他稅種的改革、完善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市場經濟的國際慣例和普遍經驗有望進一步得到重視和引為借鑒。現在可以預期,今后社會保障稅的設計與開征將會提上決策的議事日程;財產稅類的健全與發展包括準備開征遺產稅、贈與稅等將更受重視;個人所得稅由分類征收轉為綜合征收的轉變條件也要積極地逐步創造,如金融實名制,金融機構信息處理聯網;地方稅稅種的豐富和必要稅權的下放,在深化改革中也將會循序漸進。

總之,只有按照WTO規則,對我國現有的稅收體制進行改革,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勢,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在世界經濟一體化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明.關稅調整怎樣與加入WTO對接[N].中國信息報,2000-12-06.

[2]劉端.“入世”與我國稅收政策的調整[J].經濟科學,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