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框架下基礎教育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15 11:08:00

導語:公共財政框架下基礎教育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財政框架下基礎教育問題研究論文

一、基本理論

財政政策是具有公共性的,財政政策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其性質取決于國家的性質。財政的公共性源于國家的公共性。公共性是財政客觀的、固有的屬性。

公共財政是政府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分配活動或經濟活動,它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財政模式。主要特征是彌補市場失效和市場缺陷。而市場失效的原因就在于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存在,基礎教育正是一種正的外溢性很強的準公共物品。所以幾乎各國政府都對基礎教育進行直接投資,通過財政直接撥款方式,確保包括貧困家庭人員在內的每一適齡青少年能夠有條件接受義務教育。

關于基礎教育。教育是一種兼具公共品和私人品特性的準公共品。教育的公共品性質表現在一定范圍內其消費具有非排他性,而且具有受益的外部性,有一定的社會效益。教育的私人品性質表現在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其消費具有一定的排它性,一些人消費意味著另一些人將無法消費,而且其受益具有內部性,受教育者可增長知識,提高生產技能和個人收益。但各類教育的性質又有較大的差異,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到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它們在受益外部性方面逐漸減小,在消費的排他性方面逐漸加大,人們受教育的目的性逐漸加強。也就是說,教育的公共品屬性逐漸減弱,私人品屬性逐漸增強。教育的公共品和私人品性質分別為政府供給教育和個人負擔教育成本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我國基礎教育現狀分析

(一)財政對教育整體投入嚴重不足

1.中國教育經費增長雖然較快,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較緩慢,沒有實現《綱要》規定“本世紀末達到4%”的要求。鑒于教育經費不足,中共中央、國務院1993年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要求到20世紀末,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從實際的情況來看,這一要求并沒有真正實現,而且差距較大。

2.教育投入結構不合理。從整體的教育支出比例來看,我國財政用于義務教育的支出也一直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一般而言,基礎教育當依靠財政性撥款來支撐的,然而,財政性撥款在總量不足的條件下分配亦不合理,政府目前對基礎教育的撥款只占整個基礎教育總投入的58%左右,而在高等教育的總投入中卻也占到了50%左右。對基礎教育投入的不足,又導致了部分地區的教育機構亂立名目向學生收費的現象,進一步提高了居民尤其是鄉村居民子女在基礎教育方面的成本。

3.現行義務教育財政投入責任主體不合理。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投資體制,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模式,地方各級政府成為籌措基礎教育經費的直接承擔者,中央和省級財政只給少量補助。

(二)基礎教育領域中城鄉差別明顯

1.教育機會的城鄉差別。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機會的城鄉差別依然存在,其在小學階段與初中階段均有表現:就小學階段而言,從統計數據上看,教育機會的城鄉差別似乎已不明顯,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小學適齡兒童數一直維持在1億以上,即使未入學率以1%計算,小學適齡兒童未入學數也有百萬之巨。問題的另一方面是小學階段依然存在輟學現象。較之小學階段而言,初中階段教育機會的城鄉差別更明顯可見。農村地區離實現“普九”目標還有一段距離。另一方面,農村初中階段的輟學現象較之小學則嚴重得多。

2.從人群結構來看,城市基礎教育投入體制沒有充分考慮到流動人群的利益。隨著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提出了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日益突出。這100萬游蕩在城市街頭的失學農民工子女,他們耽誤的不僅是自己的前途,還會成為未來社會的“定時炸彈”。

(三)基礎教育供給的效率和公平問題

基礎教育,是一種公共服務,應由政府提供,財政買單,提供教育服務是政府基本職能之一,也是公共財政基本職能之一,教育服務不應市場化。在基礎教育的供給中,無論什么情況,政府都應當成為基礎教育最主要的供給者。三、公共財政下基礎教育問題的解決途徑

(一)針對教育投入不足

1.確立公平優先的價值取向。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原則下,國家有必要將國民教育放在優先考慮的戰略地位來推進。切實確立“優先保證義務教育”的基本國策,加大投入,突出重點。在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分配中,義務教育應當成為重中之重,政府應當成為義務教育的最主要責任主體,確保義務教育真正成為普適性的完全公平的福利教育。

2.各項相關制度的變遷。制度層面,增加教育投入的稅收制度,改革完善分稅制,改革教育投入的預算管理體制。

(二)對于城鄉教育差別問題

第一,統籌中國城鄉居民公共品收益分享制度。第二,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投入力度,實行對貧困地區規范的轉移支付。其目的是要實現教育資源的縱向與橫向均衡。第三,將流入地流動人口的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的支持范圍。

(三)改變教育產品的供給方式

教育服務不應當市場化指的是不應當將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規則完全移植到教育服務中來,這并不等于教育服務不應按市場經濟要求進行相應改革。在教育中有限度有條件的引入市場機制;有限度的引入教育券制,實現基礎教育的供給者和生產者分離,極端一點說,即使是純粹的公共物品,也不一定由政府來生產。如國防產品,在美國生產武器的公司完全是私人擁有的,但政府掌握著武器采購開支;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公平與效率的雙贏首先,確立差別原則,其次,保持政府對教育領域市場運作的強有力的規制。

針對我國基礎教育經費管理的混亂狀況,應建立一套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的收費方式,實行收錢與花錢、管錢分離的制度。同時要加強對各級政府教育預算單列和建立定期公布各地教育經費支出狀況制度的落實情況的檢查,加大對各地中小學和主管教育部門的財務審計力度,充分發揮社會公眾和財政、審計等職能部門對教育經費使用的約束和監督作用,有效避免教育經費的挪用和濫用。

【摘要】公共財政的職能與基礎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基礎教育必須納入公共財政的供給范圍,并堅持基礎教育的財政公平原則。公共財政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有效供給,應優化投入結構、建立科學規范的基礎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基礎教育領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加強對教育經費的管理和監督。

【關鍵詞】公共財政基礎教育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05年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孫文祥,張志超.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的影響[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4,(12).

[3]從樹海.財政支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