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遵從優化我國稅收征管模式論文

時間:2022-05-12 06:01:00

導語:納稅遵從優化我國稅收征管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納稅遵從優化我國稅收征管模式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國外對納稅遵從的研究;國內對納稅遵從的研究;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對納稅遵從理論模型研究、罰款率、稽查率與納稅遵從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對納稅道從成本的研究、納稅遵從成本的測量源于1934年、稅收遵從成本與稅收不遵從程度之間存在著很強的正相關性、企業對當時稅改方案的態度以及對稅改措施的建議、國內對納稅遵從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學者對稅收流失的研究相對密集、李林木(8005年)結合我國的實際對納稅遵從同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國內學者對納稅遵從的研究大多是對國外納稅遵從經驗的總結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納稅遵從是衡量一個國家稅收征納關系是否和諧的標志之一,因此研究納稅遵從對于從根本上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有著深遠的意義。總結了國內外關于納稅遵從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作了簡要的說明。以期為我國當前的稅收征管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論文關鍵詞:蚋稅遵從遮稅稅收流失

1國外對納稅遵從的研究

1.1對納稅遵從理論模型研究

納稅遵從的正式理論研究起始于1972年Allingham&Sandmo的《所得稅逃稅:一種理論分析》。他們在“納稅人都是理性人”的假設基礎上建立了預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即A—S模型)。他們研究認為,納稅人作出納稅遵從或不遵從的決策只是為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同時,他們從理論角度論證出罰款率、稽查率與納稅遵從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而稅率與逃稅之間的關系不能確定。A—s模型是第一個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提出的靜態研究模型,為后來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研究范式和方向,但也存在若干缺陷。

Aim(1992年)用期望理論解釋了為什么現實的納稅遵從度高于預期效用理論得出的遵從度。認為人們納稅的可能原因是高估了稽查概率。所以在低概率損失面前,納稅人是風險厭惡型的,所以選擇遵從。

Elffers和Hessing(1997年)的實證研究表明-有意提高預扣稅款可以提高納稅遵從。因為人們往往將獲得稅款返還視為一種獲得。而將補繳稅款視為一種損失。

1.2對納稅道從成本的研究

納稅遵從成本的測量源于1934年,海格(Haig)首次對稅收體系的遵從負擔進行了正式地估算,但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由于稅收流失現象充斥各國,遵從成本問題才開始在國外的研究中凸現出來。當時的代表性的研究就是英國學者錫德里克·桑德福(Sandford)的《稅收遵從成本:計量與政策》和《稅收管理成本和遵從成本》兩本著作。

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者對納稅遵從成本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對全都稅收或某項稅收的遵從成本進行測量。且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抽象調查的研究方法。美國Slemrod(1989年)的對稅收遵從成本與稅收遵從程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得出稅收遵從成本與稅收不遵從程度之間存在著很強的正相關性。即稅收遵從成本越高,則稅收不遵從程度也越高。

20世紀90年代,國外學者對稅收遵從成本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編寫納稅遵從成本的指導年鑒。現代的稅收遵從成本研究的重點也不同于最初測量的目的,它不再是對僅整個遵從成本進行測量,更重要的是估計特別稅收條款變化的影響。Blumenthal和S|emrod(1995)在《美國的近期稅收遵從研究》中就提到,他們的研究目的除了研究納稅遵從成本的規模和組成成分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公司的稅收狀況與遵從成本之間的關系以及要了解企業對當時稅改方案的態度以及對稅改措施的建議等等。

2國內對納稅遵從的研究

國內對納稅遵從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直接研究納稅遵從的課題不是很多。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也不及西方國家。

王火生(1998年)、麻勇愛(2002年)、張文春(2005年)對國外納稅遵從理論的主要內容進行了介紹,并分析了其對我國稅收征管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馬國強(2000年)在借鑒西方學者對納稅遵從和不遵從多項分類的基礎上,對它們進行了更集中的概括;將稅收遵從分為防衛性遵從、制度性遵從和忠誠性遵從;將稅收不遵從分為自私性不遵從、無知性不遵從和情感性不遵從。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決定稅收遵從與不遵從的因素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稅收觀念、二是稅收知識、三是稅收制度、四是納稅程序、五是逃稅成本。

近十幾年,國內學者對稅收流失的研究相對密集,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稅收流失規模的測算、成因的探討以及對策的提出上。馬拴友(2001年)、郝春虹(2003年)將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應用于稅收征納行為分析中。研究得出納稅人與稅務當局的非合作博弈。稅務機關和納稅人分別以一定的概率隨機選擇稽查和逃稅。稅收流失表現為征稅中存在的納稅人與政府、政府與納稅人以及政府、稅務機關與稅務人員三種委托問題。賈紹華(8002年)采用現金比率法和稅收收入能力測算法,利用國家公布的統計數據對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稅收收入流失情況進行了測算。結果發現1995—2000年我國的稅收流失率均在26%以上。國內學者對納稅遵從成本的研究也不在少數,但大多局限于定性分析和對國外研究成果的引進。雷根強、沈峰(2002年)介紹了納稅遵從成本的概念和分類、分析其組成要素,提出了在我國應重視對納稅遵從成本的研究。李林木(2004年)對國外納稅遵從成本的研究成果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特別是對納稅遵從成本的評估和構成作了比較詳細地介紹。

李林木(8005年)結合我國的實際對納稅遵從同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奉行成本方面,提出了測算我國企業稅收奉行成本的系列公式。并通過抽樣調查推算了我國企業的稅收奉行成本;在稅收威懾機制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國“第三方稅源信息報告”制度、信息化的稅源信息比對系統和稅務審計選案系統的構思;在稅收激勵機制方面。研究了提高我國納稅遵從度的誠信激勵政策,還研究了國際上旨在激勵稅收不遵從者改過自新的稅收赦免政策,并評估了這一政策在我國的應用前景。他的研究較為全面,也給我國當前的稅收征管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

楊得前(2007年)研究了稅收道德與納稅遵從之間星正相關的關系。作者將稅收道德定義為促使納稅人付稅的內在動機,是納稅人自覺支付稅款的意愿。從關系契約的角度研究指出,公民的稅收道德在相當大程度上內生于公民與政府、公民與稅務機關及公民與公民的互動之中。政府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納稅人的稅收道德,主要體現在司法腐敗和安全這兩個因素上。從微觀層面上來看,性別、年齡及婚姻狀況對稅收道德有顯著影響。而收入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對納稅人的道德沒有顯著影響。作者對稅收道德的研究在國內對納稅遵從問題的研究中是比較有新意的,拓寬了國內學者的研究范圍。

總的說來,國內學者對納稅遵從的研究大多是對國外納稅遵從經驗的總結,缺乏深入的理論分析。在研究視角上較窄,更多的研究仍局限于稅務機關本身的實際稅收管理模式、具體的征稅方式等,割裂了納稅人、征稅人關系角度去考察,沒有從整個環境角度如管理機制、行為機制等來分析問題,對納稅遵從問題的研究缺乏系統性。此外,研究中對其他學科成果的利用不夠,具體治理對策的提出缺乏理論支撐,也沒有形成相對系統的解決方案。

3結語

納稅遵從的最新研究主要表現在有機地結合理論和實證研究。把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其他影響因素納入納稅遵從的決策模型中。以詮釋納稅人的納稅遵從決策,因此在當前稅收征管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可充分利用這些優秀的研究成果,優化稅收征管模式,適當地調整稅收征管策略,以提高納稅遵從度。增加國家的稅收收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