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優化措施

時間:2022-04-27 09:50:08

導語: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優化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優化措施

摘要:文章以大數據技術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分析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優化問題。當前財政績效評價體系存在數據收集不全面、制度不完善、技術不成熟等問題,大數據技術可以優化財政績效評價體系,重點體現在完善財政績效評價數據、改進評價制度、技術突破等方面。同時文章討論了大數據背景下財政支出績效模式的潛在風險,并就風險防范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績效評價;大數據技術;財政支出

黨的報告提出,“要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制。”體現了黨中央對建立科學合理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高度重視。目前大數據處理技術迅速發展,涉及財政支出評價工作的各個方面,財政支出大數據的收集來源豐富,數據體量大,覆蓋面廣。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要從財政數據積累利用、財政支出制度完善、技術突破方面創新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方式,不斷優化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一、當前財政績效評價體系完善的相關制約因素

(一)數據因素

一是在傳統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下,財政部同各級資金使用單位存在信息壁壘,掌握的項目信息不夠全面,財政支出的資金數據收集不夠充分,評價體系無法形成系統的、成片的、動態的信息流,無法進行評價跨年度的橫向對比和項目之間縱向對比。二是我國對財政大數據的應用程度和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包括數據的二次利用,但是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均沒有對管理中產生和收集到的數據給予足夠重視和充分使用,缺乏大數據管理思維。

(二)制度因素

我國的財政支出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同時也缺乏相應的獨立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機構,存在組織保障上的欠缺。財政績效評價工作存在不夠正式、制度不夠明確、程序不夠規范、相關項目和人員激勵約束機制不足等問題,可能造成評價部門人員積極性不高。另外,我國的新興行業和產業層出不窮,但行業標準值、歷史標準值較難獲得,財政支出評價缺乏相應的參考,評價結果的科學性有待提高。

(三)技術因素

一方面,從硬件系統上看,績效評價體系的數據安全和隱私工作對技術上要求較高,傳統的財政績效評價體系下政府部門的績效管理信息技術不成熟,缺乏技術支撐,數據收集受限。另一方面,從評價體系上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方法單一,評價目標的設定不夠科學,缺乏相應的參考值和糾錯制度,因此評價結果難以發揮監測和指導作用,相關文件政府審批時間過長,評價效率十分低下。

二、大數據技術背景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優化措施

(一)完善數據收集

采用大數據的技術能夠建立財政大數據分析平臺,建立財政支出大數據項目庫和信息庫,構建財政內部與財政兩大數據資源池。首先,大數據技術可以突破空間限制,解決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例如我國建立了財政大數據中心,對財政內部數據和外部數據以及各部門之間的數據進行深度融合,完善數據信息。其次,大數據的信息收集和處理方式由傳統的人工收集轉變為分布式的動態采集,可以將一些財政文件、視頻資料等非結構化數據轉化成結構化數據,形成數據倉庫,并對采集來的電子數據進行還原、清洗、轉換等標準化處理,對財政支出項目運行全景進行分析。最后,財政支出大數據可以實現財政的智能化處理,進行財政支出月度和年度趨勢分析,幫助財政判斷一定時期內的財政支出項目完成的進度,及時發現影響財政支出的主要因素和相關隱患,更好地預測未來,分析結果可為財政支出預算單位和地方政府下一步財政支出措施提供參考。

(二)改進評價制度

大數據可以作為評價制度創新依據的主要工具。一是體現在數據的分析應用上,通過指標設定,財政支出明細中提取數據,靈活設定各種查詢條件,進行財政支出數據全面分析,多元化滿足用戶功能需求。二是體現在財政支出績效管理上,財政支出大數據可以通過每個項目的分析,反映和考核財政支出用于改善某一地區的努力程度。大數據技術可以讓評價指標更加規范,政府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數據庫獲取相應行業標準值、計劃標準值、歷史標準值、經驗標準值,建立財政支出數據模型,對指標差異率、預算執行進度、支出決算、財政供養人員經費進行分析,分析財政支出規模的合理性,對重點支出的完成情況及變動原因進行預測,建立評價結果反饋機制,讓評價結果更好應用于績效評價方案的改進上。

(三)實現技術突破

一是從數據存儲上看,大數據存儲系統的優勢是可在數據總量龐大時降低數據庫的整體負擔,可通過虛擬內存實現數據緩存,從而使數據信息進入數據庫的總量和頻率都降低,緩解數據存儲的壓力。大數據分布式文件系統所建立的分布式數據庫可以提供數據儲存以及查詢功能,能夠提高數據庫的存儲規模,滿足財政績效評級過程產生的海量數據的存儲要求。二是從數據處理上看,通過研究財政大數據戰略,開發預測模型和規范模型,使財政支出資金使用更加透明化和精細化,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三是我們可以收集用戶訪問信息和頻率,分析用戶需求,并由此提升財政支出的針對性,基于大數據技術,財政部門可建立一本賬分析,對支出業務項目分類分析,對財政運行整體分析,為決策提供依據。

三、大數據背景下財政績效評價潛在問題與挑戰

(一)數據公開程度低

一是目前政府部門較少公布相關社會信息資源,政府部門仍然是中國社會最權威的信息占有者和控制者,相關的信息極少公開,透明度極低,形成政府部門信息孤島,同時缺乏公共平臺和共享渠道,相關制度不健全造成政府部門不愿公開數據,也缺乏數據公開的動力。二是各個部門應用大數據處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意識不夠,審批程序煩瑣且容易出錯,財政支出資金使用的透明度不高,很容易產生尋租行為。

(二)數據存在安全隱患

一是存在數據泄露問題,大數據技術目前還不夠成熟,很容易面臨安全風險,大數據所儲存的數據量非常大,而數據保護過于簡單,較容易形成漏洞,造成信息泄露。二是個人隱私安全問題,在大數據時代,網絡運營商在分析和共享客戶的個人信息時,一些平臺通過強制授權,很容易使得毫無關系的信息與之關聯,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侵害用戶隱私。

(三)資源配置不均衡

一方面,大數據人才地域分配不均衡,基于教育資源和經濟條件等因素,一線城市對大數據人才的重視程度較西部地區更高,同時大數據人才多集中在互聯網和金融企業,中小城市的大數據人才儲備少,供給不足。另一方面,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大數據平臺軟硬件不夠匹配。目前各地軟件系統自身建設的不完善,某些地區電腦以及相關硬件設施老化嚴重,軟件硬件的適配性不足,數據信息無法及時匯聚及傳輸至全省共連系統。

四、建立和加強大數據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的建議

(一)建立大數據財政績效評價信息使用權限制度

大數據技術雖然可以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提升數據信息應用能力,但為了保護數據使用的安全性,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設置權限,限制共享平臺中政府部門間信息資源的使用,防止信息泄露或非法傳播。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可以建立大數據財政支出平臺,實時監管賬戶,平臺使用方和被使用方必須使用私鑰登錄平臺運作,直接對接使用方,簡化審批,為財政決策和有效運行提供堅實技術保障。對于需要向社會公開的每一筆錢的時間、地點、金額,所有人均可用公鑰登錄數據平臺進行查詢,以此保證資金周轉公開透明,打擊非法使用挪用資金的行為,防范資金使用方的尋租行為。

(二)建立大數據風險預警機制

一是針對大數據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各級政府部門可以建立大數據風險預警機制,找到風險點,提出解決方案,財政部可以與多部門共享數據資源,構建“財政資金電子檔案袋”,一旦出現問題,能迅速做出反應,對庫款的使用方進行約談和取證。二是從資金管理方面,大數據技術可以整合資金實際投入、實際支出、資金結余,構筑“資金動態流向圖”,實時查看資金賬戶動態,建立全方位監管體系,及時調整財政支出規模。例如,根據韓健等(2020)等研究可知我國基層的財政收入有限,償債能力較弱,保障性較差。因此各省市可通過大數據技術及時監測基層收支規模,按照需求縮減或者擴大財政支出規模,設置警示值,警惕債務風險進一步擴散。

(三)優化資源配置

一方面,為解決東西部大數據人才不均衡的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戰略,適度增加西部開始大數據技術專業的開設院校,引進更多的師資力量,大力培養大數據復合型應用人才,另外可通過大數據技術打造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云學習平臺,打破空間限制。另一方面,針對軟件和硬件不匹配的問題,我們要加大研發力度,根據應用場景以及實際需求對軟件進行定制,同時生產智能設備,及時維護和更新大數據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平臺,提升硬件性能,讓硬件更好為軟件提供支撐,推動我國建設高效科學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模式。

參考文獻:

[1]韓健,程宇丹.因地制宜:化解我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路徑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20(9):12-16.

[2]韓健,程宇丹.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對經濟增長的閾值效應及其區域差異[J].中國軟科學,2018(9):104-112.

[3]王葛楊.關于運用大數據推進稅收治理現代化的思考[J].稅務研究,2020(11):141-142.

[4]孫長富,吳梅英,盧奮卿.對大數據時代部門決算分析應用的探討[J].中國財政,2018(22):43-44.

[5]韓健,程宇丹.地方政府性債務影響經濟增長路徑的區域異質性分析[J].統計研究,2019,36(3):33-41.

[6]常治衡,李雙.大數據背景下金融互換、征信體系與算法框架構建[J].財會月刊,2020(1):159-160.

[7]李金昌.大數據應用的質量控制[J].統計研究,2020(2):120-128.

作者:龍亞君 陳勇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 重慶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