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政策媒體輿情風險評估研究
時間:2022-03-07 09:11:31
導語:新公共政策媒體輿情風險評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常態,必然有一批現有的公共政策要進行微調或者改革乃至廢止,由此帶來的普遍性的、非短期和非個體部門能解決的新公共政策輿情風險會不斷考驗我們的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要把握新公共政策的輿情風險呈現的新趨勢,認清當前新公共政策的輿情風險管理面臨的挑戰,并從理念、策略和制度方面建規立制,有效疏導與規避政策的輿情危機。
關鍵詞:新公共政策;輿情風險;評價體系
自2014年,習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常態,關于新常態的研究成為了理論界的熱點。經濟新常態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發展失衡,而這種發展失衡主要體現為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為了解決這種失衡的經濟社會態勢,必然有一批現有的公共政策要進行微調或者改革乃至廢止,那么與之有利益關系的群體和個人必然受到一定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會產生社會風險和公共政策的新媒體輿情危機。
1當前新公共政策的輿情風險評估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雖然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社會各階層群眾的利益,但是也必然會損害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和當得利益,這在政策的制定中會有所規避。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利益主體逐漸多元化、利益階層的逐漸固化,新公共政策的推行過程不能完全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利益需求,出現的一定的社會輿情風險是不能完全規避的。僅從公共政策制定和推行的主體來說,其面臨的問題主要存在于以下幾方面。1.1部分地方政府社會輿情風險意識不強現在中國社會仍是大政府、小社會的格局,很多地方政府仍以傳統的管理方式來制定和調整政策:權大于法,誰執政誰行令,有部分法規朝令夕改。高調的頂層設計從政治到經濟到文化全面介入社會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這種政策設計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民眾參與社會管理意識的不斷增強,我們這種社會治理模式受到的巨大的挑戰。特別是大數據的發展程度和利用方式不斷改變我國傳統的政治生態,各種網絡政治現象、網絡民主現象有了全面升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這樣近似均衡的政治生態下,公共新政策制定一旦有所偏頗,必然會引起與打破這種互動形成的平衡格局。1.2社會風險意識的培訓不到位,以致對社會風險的辨識度不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黨校、行政學院為代表的黨員干部培訓,其培訓內容往往集中在政治理論和業務素養的培訓,而忽視政府公職人員的社會風險意識培訓。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在部分班次也有相應的危機管理內容的涉及,但是深度和力度遠遠不夠。雖然2003年“非典”之后,我們政府也意識到了社會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建立起了以“一案三制”為核心的應急管理體系,但是我們對于這方面的培訓還是做的遠遠不夠,特別是基層組織,雖然有部分的應急管理內容培訓,但是也僅僅集中在自然災害類、事故災難類的事后救助上,重“減災”輕“預防”,而對政策調整引發的社會性危機很少涉及到。在基層黨校和行政學院的課程設置當中,這方面的培訓也是一個薄弱環節,還有待于加強。1.3社會風險的評價體系不完備、評價標準不健全當前我國的應急管理處與一個起步和摸索階段。基于當前我國條塊結合的政府管理體制下形成的應急管理體制,其重點也在于角色的定位和權力的分配,而據此形成的應急管理框架的原則、責任、行動的準則、評價的標準沒有形成科學的標準,導致危機來臨之后部門之間有效地協同運作能力不足。特別是單個部門政策實施或調整引起的社會輿情風險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更是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很多地方政府基于“一案三制”體系下的社會應急和管理系統,對于新公共政策的輿情風險評估標準和體系建設還是一項空白和缺失。同時這種社會輿情風險的評估基本是基于政府內部的職能部門,或者是通過授權組織臨時的獨立調查委員會,科技新聞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中立性和客觀性。沒有形成制度化、規范化和系統化的第三方應急評估體系,以致在這種體系下形成的風險評估標準缺少客觀性和實效性。1.4社會輿情風險管理的演練、策劃、檢查和監測工作不到位當前各級政府基本都建立起應對突發事件的“一案三制”,但是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很多部門的“一案三制”流于形式、流于應付檢查,缺少公共危機應急處理演練系統,重規定、缺細則,重形式、輕內容,這是很可怕的,是對社會、對公眾的極度不負責任。同時社會風險特別是政策性的風險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政策持續的推進而不斷地發酵,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動態的思維,把風險意識轉化為部門和個人的日常行為,內嵌到我們的工作中,做到學會判斷風險、及時報告風險、敢于面對風險的長效機制,但是這方面的機制在很多基層還是缺失的。
2適應新公共政策的輿情危機的路徑選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也標志著我國社會管理理念的重大變革。從管理到治理,是國家權力配置和社會組織方式的一種深刻的轉變。因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地方政府就要改變以往危機管理的方式,提升社會風險重視程度,建構新的危機管理模型,形成新的危機管理標準和評價體系,努力形成多元主體管理,民主、參與式、互動式的社會應急管理新格局。建立健全適應現代社會環境、輿論環境、傳播環境的輿情風險管理新機制,有效疏導與控制輿情風險,為地方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2.1理念上,提高風險意識,預防為主古人講:局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例如赤壁之戰,作者著力于敘述戰爭的準備情況,蜀吳結盟、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盜書、草船借箭、諸葛亮借東風,而對戰爭場面描寫很少,可以說這是危機管理的典范。古人對于危機的這種憂患意思應該被我們所繼承和發展。要求我們在思想上,要樹立風險意識,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加快評價標準的制定,兼顧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益;協調各種關系,逐步推進。如果做不到這些,那就像在教學實踐中對于如何做好當前超高層建筑的火災救援的討論得到的答案一樣,沒有預防的超高層建筑火災救援是無解的。所以在新公共政策在的制定和推行的過程中,我們強調預防為主的觀念。這也是從其他國家應急管理體制建設中取得的寶貴經驗。2.2策略和技術上,堅持底線思維與短板思維,關注弱勢群體,走群眾路線習在很多講話中都提到領導干部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堅持底線思維就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我們制定或調整公共新政策的一個根本目的是維護和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群眾利益就是我們的底線。這也是習一貫強調的。如果對于涉及群眾廣泛、涉及群眾關注度比較高、涉及矛盾焦點比較突出的重特大項目、重大改革方案,不能做事前的群眾調查,不做政策輿情風險事前評估,那就是無視群眾的利益,是要出問題的。我們在制定事關國計民生的公共政策時,需要準確地找到這一政策“木桶”的短板,對社會風險度比較高的弱勢群體進行救助和安撫,并以此劃定底線,把短板補齊,提升整體的工作水平,而這一短板就是我們風險評估需要密切關注的關鍵點。2.3制度上,完善社會風險評估體系和評估標準,做好各級新公共政策的輿情風險應急預案輿情風險評估是危機管理的重要環節,它是社會危機的預警器。同時,只有通過輿情監控到可能存在的社會危機,才能有制定或采取有效的危機應對措施,當前數據云的大量使用為輿情監控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各類新公共政策的出臺會由于部分群眾或媒體的強烈關注而引發相應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建立起政府主導的、相關政府部門、相關媒體、相關利益群眾、相關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輿情風險評估機制,可以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潛在的社會矛盾。積極加快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平臺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這一決定為我們建立完善新公共政策的社會風險評估體系和評估標準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和指導方向,也可以幫助我們規避新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權力尋租行為和政府部門承接公共服務的社會道德風險,保證政策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參考文獻
[1]張維平.政府應急管理預警機制建設創新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9.
[2]鐘開斌.回顧與前瞻:中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J].政治學研究,2009.
[3]馬奔,毛慶鐸.大數據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行政管理,2015.
[4]欒盛磊.我國應急預案編制現狀分析及建議——基于多層階視角[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
作者:朱桂峰 單位:中共棗莊市委黨校
- 上一篇:招標管理在油田物資采購的應用
- 下一篇:校園廢棄自行車管理與現狀分析
精品范文
10新公共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