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基礎課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探究

時間:2022-04-20 09:12:40

導語:管理學基礎課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理學基礎課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探究

摘要:結合調查問卷與訪談方法,對管理學基礎課程實踐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的必要性展開研究。研究表明,小組合作學習能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大的舞臺。而要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必須讓學生建立合作學習小組,明確小組成員責任與分工,做到組內協作、組間競爭;教師則要適時引導,積極評價。在管理學基礎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提高了課堂效率,活躍了學習氣氛,增強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促成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高職;管理學基礎;教學評價

職業學校重在培養綜合型、技能型人才。教師要學會在有效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習慣,激發學生興趣。2014年年底,教育部提出《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包括9大塊,25條建議,其中第三和第十七條中提出,要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高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采用和推廣案例、情景、項目等教學方式,教師能實現“授之以漁”,學生能實現主動學,積極學。在管理學基礎課程中實踐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來的。

一、管理學基礎課程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的必要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由異質小組組成,為了共同的學習任務而開展互助合作,達到效果往往高于個體成績總和的方式。[1]主要通過教師確定目標、小組分工合作、調研匯報交流、師生總結評價等環節,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倡實踐和反思。為保證學習的有效性,研究前期綜合調查問卷與訪談方法進行了關于課程小組合作學習必要性的調研。研究對象為學校開設本課程的2014級五年制工商管理、財務管理兩個班的學生,調查問卷發放時間為本課程開始第三周。下發80份調查問卷,全部收回。調查與訪談內容主要包括:在管理學基礎課程學習中,針對管理學涉及的范圍及相關重難點的處理方式;遇到開放式和模棱兩可的問題、或是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問題一般采用的方法,管理學基礎課程中小合作學習的必要性等。[2]調查結果發現,有82%的學生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很有必要,有18%的同學抱著無所謂或不必要的態度。學生碰到疑難問題,首先會想到向老師求助,然后就是與同學討論交流。求助的過程中,老師會習慣性的把自己的觀點直接陳述給學生。學生之間的討論僅是一個簡單交流的過程,很多同學會迷信班里好同學的答案,即使自己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到最后還是放棄了。學生認為整個學習過程中缺少一個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平臺。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恰好能滿足這類需求,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激發學生求知欲,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更多的發表自己的觀點,互相討論,觀點共享。總之,在管理學基礎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管理學基礎課程中的具體實施

建立學習小組小組合作學習組織實施的前提是必須熟悉學生,通過與調查班級半個多月的接觸,對學生的姓名、愛好、性格、學習、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入學一年來,所學課程基本相同,多為基礎課程,學生在溝通和協調能力方面未見明顯問題。以班級作為整體單位,對學生進行分組,通過教師前期的調研和與學生的接觸,形成如下方案:(1)小組人數確定為6人。人數太少太多都不利,多則容易噪雜,少則互動性差。(2)安排座位采用“好—差—中”與“差—好—中”學生面對面的方式,便于小組更好地交流溝通,又保證了教師課堂上的考勤管理。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合作學習階段

合作學習階段運行的好壞直接決定該模式能否成功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確定分工,明確職責

以前的課堂教學通常是老師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組內成員卻不知道該做什么、怎樣做。結果很大一部分學生或是自顧自,或是幾個人有說有笑,課堂氣氛看似熱烈,但到匯報結果時卻互相推諉。所以在進行小組活動前,教師首先要求組長明確每個組員的任務,保證人人有事干,才能有的放矢。以筆者的一堂示范課為例,課題為“非語言溝通的技巧”。上課前,組織班上三位同學拍攝一段微視頻,包括討論修改劇本、拍攝剪切工作全部交由學生完成。視頻主要描述的是畢業生小程在一次應聘過程中不恰當的非語言溝通方式。課堂上,要求學生觀看視頻,通過小組討論找出不恰當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怎樣的方式是正確的。視頻中信息量很大,如果不進行小組分工,短時間完成任務的可能性很小。所以6位同學在老師的提示下,由組長組織,小組成員結合視頻內容討論交流,記錄員負責記錄匯總,匯報人做最后的交流分享。其間,學生還自發完成了組內紀律的自我管控、對記錄員記錄內容的更正、對匯報人交流思路的建議等工作。特別強調,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組長必須要有責任感和擔當感,能夠帶領組員提升學習,并督促本組成員積極參與到合作中去,保證小組合作學習任務能夠順利完成。

2.適度牽引,合理指導

教師的引導指的是教師的“牽引”和“指導”作用,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師雖然不是課堂的主體,但決定著課堂效率的高低,及時講解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提出的各種問題,提示時間,巡視課堂。考慮到學生升入高職第二學年,自控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加強巡視力度,對過于活潑的同學要引導其靜下心多思考;對于內向的學生,要給他們更多的關心,鼓勵他們大膽討論合作。在這樣的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的協調能力、表現能力和溝通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學生進步很明顯。由于管理學基礎課程是在實訓教室完成的,一組一桌,面對面交流,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換位”交流學習,甚至可以“下位”向其他組的成員取經。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真正做到組內有合作,組間有交流,每位同學都能及時了解自己和同伴的學習情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體會到合作的樂趣,分享的快樂。

3.組內協作,組間競爭

按照組建小組的原則,小組內學生成績、個性、創造力等不同的稱為組內異質;而各小組之間情況大體相當、差距不大的稱作組間同質。[3]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組長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讓每位同學都投入到有效的探討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完成“非語言溝通的技巧”課題討論過程中,部分同學利用課余或是假期參加了一些實踐活動,特別是有餐飲服務等行業工作經歷的同學,已經接受過相關知識的培訓,所以在組內交流時,這部分同學會主動把自己學過的知識講給同學聽。非語言溝通技巧中,有部分是副語言溝通方面的知識,其中語音、語調等內容很多同學反映不好理解。教師在巡視中發現,有部分同學會結合自身親歷的小故事、小例子,幫助同學理解這部分的內容。相比教師單一的理論傳授,效果要好很多。組間競爭在此過程中也有體現,例如規定時間看哪一組最早完成任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方面要進行討論,另一方面還要既快又好地完成下發的任務單。雖然各小組之間是競爭對手,但看到其他組來取經,也滿足了小小的虛榮心,很樂意講解。組間競爭比起無競爭的自由發揮要更有效率。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通常可比喻作學生的“引路燈”。除了合作小組的建立階段、合作學習階段要合理規劃外,教學評價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評價方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意義重大。通過與學生的討論,決定采取組內自評、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進行。高職二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對自己和他人做出正確合理的評價。具體來說,要科學合理地評價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應做好下面幾項工作:

1.評價要科學

根據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和變化,制定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標準是: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所以要制定反饋機制,讓學生在對照標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更是一種提升。評價還是延續以往多鼓勵,多提可行建議的方法,給學生更多的創新通道。我們的評價目標不是“篩子”要篩選人才,而是讓每個學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2.評價要多元

學生個體各有不同,評價方法不當有可能會埋沒人才。所以,評價應多元化。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有哪些好的表現,取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怎樣的能力,從而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管理學知識的興趣。

3.評價要靈活

評價的靈活性體現在,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有不同的評價方法與之相適應。以“非語言溝通的技巧”課題為例,教師為學生設計了“表情秀”,即通過面部器官,如眼睛、嘴巴的搭配,表達人物的內心。教師可以給學生短時間討論,組長代表本組發言,最后教師來評價每組答案;或者在規則公布后,實行搶答的方式,看哪一組回答既快又貼切;或者由一個小組回答問題后,讓其他小組討論答案正確與否。總之,評價方法要根據課堂內容靈活多變,使課堂效率達到最佳。

4.評價要及時

教師有意識地在課堂上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卻沒有及時評價,或者隨便給個評價,長期下來學生的小組學習就會流于形式,所以教師的評價一定要及時得當。當然,教師在評價時,要認識到評價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學生進步,促進學生發展,而不是“秋后算總帳”。教師的及時評價要貫穿于小組合作教學的全過程,要及時點評學生活動,及時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效果分析

在一學期課程學習結束時,再次設計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的調查問卷,與實施之前相比,有72.3%的同學對小組合作學習特別感興趣,有27.7%的同學對小組合作學習比較感興趣,說明大部分學生對小組合作教學方式還是比較認可的。調查中還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學生要發揮在小組學習中的主體作用。靠學生自發組織學習,自發討論,收效甚微。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還需依托教師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學。結合調查報告及教學實踐情況,將管理學基礎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效果及實踐意義闡述如下:

(一)提高了課堂效率,實現了知學的統一

教師利用傳統教學講授新課時,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課堂上幾乎不發言,也不向其他同學請教不懂的問題。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就有一部分學生因為不會而影響了課堂效率,教師要再花費時間去講解其他學生已經學會了的知識,浪費了時間。前面講到的非語言溝通技巧中副語言溝通部分的內容,單靠老師講授,部分知識仍舊很難理解,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后,部分同學結合實例把自己對該知識的理解講述給組員聽。通過交流,理解力稍差的同學也能掌握要領,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里的“知”和“學”主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小組合作中始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如何更大地發揮主體的作用,教師角色不可忽略。教師要設計恰當的教學環節,什么時候組內討論,什么時候組間分享,什么時候展開競賽,都要事先考慮好。一張一弛,學生注意力始終能跟著老師走,拋出去的問題總能得到學生響應,課堂的氣氛自然活躍,學生敢發言、愛發言,瞌睡、小動作都不自覺的減少了。學生通過在小組合作活動中的具體實踐,體驗到了合作學習的快樂,體驗到了團隊力量的優勢,體驗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自信,喚醒并樹立起了學習自信心,使他們真正感覺到“我真棒!”“我并不比別人差!”

(三)提高了創新力和實踐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傳統課堂主張的是個人競爭,單打獨斗,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單純的輸贏關系。而小組合作學習追求的是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有所收獲。而且評價的標準也不再是以個人成績為標準,而是以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增強了學生參與學習、樂于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為學生敢于實踐和勇于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小組合作學習也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夠充分發現自我、展現自我的平臺,促成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馮雪芬 單位:武進開放大學

參考文獻:

[1]徐禮云.小組合作式教學模式在體育隱性課程中的運用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195.

[2]郭榮軍.淺析《管理學》案例教學的有效實施[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143-144.

[3]劉玉靜.合作學習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