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建設政治決策作用研討論文

時間:2022-05-11 08:34:00

導語:現代化建設政治決策作用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化建設政治決策作用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當前中國政治決策存在的問題;當代中國政治決策的改革與完善;當代中國政治決策的基本要求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公民參與程度比較低,利益表達不夠充分、缺乏制度化的參與渠道、政治決策程序不規范、“重大問題”的界定、黨的決策系統中各決策主體之間的關系、政治決策過程中動員的知識不夠、對政策效果進行專業性評估、政治決策過程中動員的信息不夠、互通情報制度,即領導成員之間及相關部門之間互通信息的機制、推進政治決策的民主化、推進政治決策的規范化、法制化、推進政治決策的專業化、科學化、社會歷史的發展,推動了人類活動的政治化等,具體請詳見。

政治決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政治決策:如美國學者卡爾,弗里德里奇(Carl.J.Friedrich)認為,政治決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環境下,個人、團體或政府有計劃的活動,提出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時機,克服障礙,以實現某一個既定的目標,或達到某一既定的目的。”狹義的政治決策:中國學者初尊賢先生主編的《政治學原理》一書指出,政治決策是由具有普遍權威性和強制力的國家政治機構對國家和整個政治系統有重大影響的問題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從現代政治決策的實際過程看,唐曉、楊帆(2009)采用廣義的政治決策概念,認為政治決策是政治行為之一,指政府、政黨、政治集團、政治領袖或公民個人直接或間接參與或影響國家和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問題的政策制定、選擇、執行、評估和監督的過程。

一、當前中國政治決策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政治決策在公眾的參與程度、規范化、知識化和信息化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民參與程度比較低,利益表達不夠充分

目前,我國公民政策參與程度低除了受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外,主要是缺乏制度化的參與渠道。盡管我國在公民參與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社會協商對話制、聽證制、信訪制、基層群眾自治制等制度,但受政治體制發展滯后的影響,這些制度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如信訪制度,雖然信訪量很大,但信訪立案數相當少,大部分信訪事項是不了了之。如聽證制度,政府更多地是借助這一制度公布政策決定而不是真正征求公眾意見。此外,大量的非“單位人”成為“社會人”后缺乏制度化的參與渠道。有效的政治參與可以為決策者提供充分的與利益有關的信息,為決策者將各種利益整合為公共利益提供機會。現階段,我國人民利益多樣化的特點使得執政黨整合出以公共利益表達出來的“和而不同”的人民利益帶來了困難,這就需要執政黨為各種利益表達提供多元化的協商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每個主體為共同的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同時也聽取其他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在換位思考和協商中各主體尋求能為多數主體認同的公共利益取向。由于現代政策技術程度比較高,因此,公民參與的重點不是具體政策方案細節的制定,而是政策議程的確立。

(二)政治決策程序不規范

目前在我國的政治決策過程中,無論是黨的決策系統,還是國家機構的決策系統都存在著決策程序不夠規范的問題。突出表現:一是“重大問題”的界定。無論是黨的決策,還是行政決策,都規定“重大問題”由集體討論決定,主要通過辦公會議和民主集中的方式予以解決,但是對于哪些問題是重大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事實上,一般都是由領導確定。人大決策也存在這種情況。比如,盡管憲法和法律規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地方重大事項有決定權,但是由于相關內容比較原則、抽象、籠統,因此在實踐中往往難以操作。這一問題的存在不僅為個人專斷提供了空間,而且還為個人的經驗決策提供了空間,并最終影響整個決策過程的透明性、公開性和科學性。二是黨的決策系統中各決策主體之間的關系。按照黨章規定,黨的代表大會、委員會是黨的各級組織的最高領導機關,但在實際的決策過程中,書記和常委是黨的領導中心和領導集體,承擔了絕大多數的決策。當然,這一情況符合決策的效率要求,也是決策過程中民主與集中相統一的表現,具有很強的現實合理性,但是問題在于,如果它們之間關系的規范程度不高,則容易產生權力過分集中、少數人專斷甚至個人專斷的弊端。三是政府和人大決策程序的規范程度上。目前我國政府決策程序在是否進行調研、是否進行專家咨詢、是否進行聽證、是否進行合法性論證、是否進行集體討論決定、是否追究決策責任方面存在著許多不夠規范的地方。至于人大,相對于地方而言,全國人大的決策程序越來越規范。但是,地方人大,尤其是縣和鄉鎮人大在決策程序上存在相當不規范的情況。此外,受“黨委決策——政府執行——人大監督”的權力運行機制的影響存在規范虛置的情況。四是黨政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努力規范黨政關系,但是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仍有許多工作要做。黨政關系不清會給我國整個政策過程帶來不穩定性因素,影響整個政策過程包括決策的透明性、公開性,進而影響整個政策程序的規范性。

(三)政治決策過程中動員的知識不夠

要動員足夠的知識,必須在決策過程中發揮專家學者和各種政策研究組織的力量,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組織專家學者與其他決策輔助人員對重大決策問題進行專題調研,并提出政策咨詢報告。二是組織專家學者參與起草重大政策文件。三是征求意見和建議。四是對政策效果進行專業性評估。西方國家存在大量的官方、非官方和介于官方與非官方之間的政策研究組織,它們不僅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而且還為政黨、利益團體的政策活動提供服務。相比之下,盡管我國存在一定數量的官方政策研究組織,但其受重視程度長期以來還不如為領導服務的秘書部門。獨立性強的民間政策研究組織由于缺乏資金和制度支持一直發展緩慢。相對于地方來說,中央對政策咨詢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這也保證了中央決策的質量。而一些地方,政策咨詢往往被看作是政策論證的工具,甚至被用來裝門面。

(四)政治決策過程中動員的信息不夠

在一黨主導的創議模式下,決策最終能否科學并符合實際,必須具備比較完善的信息處理機構。在多黨(包括兩黨)體制下,利益集團的院外活動有了生存空間。而利益集團和政黨的競爭性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政策決策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而在執政黨主導的創議模式下,社會各階層的信息很難通過這種機制得以體現,這就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處理機制來彌補這一不足。目前,我國政治決策中的信息機制主要包括4個方面。一是聯系群眾機制。“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是黨的根本路線,也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在執政黨政策創議決策模式中,聯系群眾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執政黨要成為代表人民群眾的政黨,必須隨時了解人民群眾的意見。人民群眾的觀點是黨的根本觀點。中國共產黨在成為執政黨后主要是通過領導成員的基層調研、座談會、信訪機制來聯系群眾。這些機制有流于形式化的弊端,需要進一步完善。二是結構內的組織信息溝通機制。即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組織體系傳遞信息。這一機制目前存在兩大問題:(1)由于我國責任追究制度化不是很強,所以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出于規避責任的內在沖動,各級官員對上級組織存在報喜不報擾的動機,對下級則存在隱瞞關鍵信息的動機。(2)由于我國政府層次多,所以很容易出現信息失真的情況。三是互通情報制度,即領導成員之間及相關部門之間互通信息的機制。這一機制在民主集中制原則得不到良好的貫徹時,不僅可能流于形式,而且易于產生決策前的事先招呼,甚至是暗箱操作。四是傳播媒介機制。傳播媒介在我國一直是被定位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成為黨和政府獲取信息、宣傳政策以及監督政策執行的重要陣地。但是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和資金依賴下,這一機制在政策信息的反映上體現了一定的局限性。出于責任規避的考慮,部分地方黨政領導存在干預新聞報道的情況,使得一些重要信息不僅不為人民群眾知道,而且不為上級所知。

二、當代中國政治決策的改革與完善

要實現政治決策的民主化、規范化、法制化、專業化和科學化,增強政治領導的能力和效力,政治領導者就必須按照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的要求進行政治決策。

(一)推進政治決策的民主化

有學者指出,決策科學化首先要求民主化,沒有充分的民主,就不能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就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力。如何保證建立一套對政策制定者的有效監督機制成為推進政治決策民主化、提高決策質量的一項根本任務。推進決策的民主化并完善決策的政治監督機制,一條至關重要的通道就是政治參與度的持續提升。塞繆爾·亨廷頓與尼爾森認為,政治參與指的是普通公民的政治參與活動,這些活動是以影響公共決策為目的的。要推進決策的民主化,一方面要依靠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積極性,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做到關心決策并愿意參與到決策進程當中來,通過不斷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積極性與政治參與度來擴大決策的民主基礎。另一方面,對于作為決策主體的決策者來講,也要不斷的提高自身業務水平與民主決策意識。另外,決策者同時必須時刻牢記發揚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全心全意相信與依靠群眾,做到決策切實反映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呼聲并虛心接受群眾的監督。

(二)推進政治決策的規范化、法制化

法制化是科學決策之基石,推進決策的規范化、法制化,一方面要求我們繼續改革政治決策體制并建立健全各種為政治決策提供服務的研究機構與咨詢機構,努力實現機構配置合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決策結構;另一方面要堅決地推進決策機制的法制化,完善決策立法和監督。

(三)推進政治決策的專業化、科學化

推進決策的專業化、科學化是提高決策質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政治決策改革的一個必然方向。首先,應提高決策者素質努力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政治決策隊伍,杜絕單純經驗決策現象的發生。其次,加強對當代先進決策模式與理念的學習、借鑒。努力避免其可能存在的缺陷,用科學的理念和操作程式來規范決策活動。第三,形成一個信息自由流動的社會環境與良性的政治溝通體制。

在這里,我們強調中國政治決策的改進是一項系統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它的改革當然也包括努力克服政治文化、心理機理等前述決策制約因素的不良影響,同時積極利用與發揮這些因素在政治決策中的正面效應。此外,任何政策都必須接受其現實政治效應的評估與檢驗,它離不開一個反饋機制以及在既有基礎上不斷修正與改進的過程。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正確決策是各項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體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各級決策機關都要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完善專家咨詢制度,實行決策的論證制和責任制,防止決策的隨意性。”

三、當代中國政治決策的基本要求

社會歷史的發展,推動了人類活動的政治化,促使政治體系特別是國家權力機構包羅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甚至任何社會問題都可能成為政治問題。在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國家職能的經濟化日益擴大,國家對社會發展承擔的重任,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不可代替的作用,這一切都把政治決策的作用進一步推進和擴大了,當代中國政治決策的作用更為突出。政治決策規定了國家的內外政策,指導著整個社會和全體公民活動的基本方向。我們的政治是人民的政治,是人民自己的事業。因此,中國政治決策的民主化、規范化、法制化、專業化和科學化是其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