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演化立足資本雇傭論文

時間:2022-05-31 08:57:00

導語:企業演化立足資本雇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演化立足資本雇傭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真實企業所有權的內涵及其歸屬;不完全合同企業所有權概念的癥結問題分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企業所有權在人們傳統的理解中都是指企業出資者所有權、把企業所有權理解為與財產所有權有質的區別的觀點、企業所有權的所有對象,在現代企業理論看來,它首先指剩余索取權、認為出資者獲得了企業產品所有權的說法不僅是正確的,而且體現了本質、出資者獲得的“企業所有權”,其實不是剩余索取權、股東始終掌控著公司至高無上的“最終控制權”、所謂的“企業所有權”無非就是“企業財產所有權”的簡稱、“明晰控制權”則被定義為契約中已規定的決策權、把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理解為企業所有權明顯是誤解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企業不存在不完全合同理論指出的那種虛無的即實際無所有的所有權,也不可能存在基于這種“企業所有權”解釋的治理結構。真正的企業所有權其實是指人們傳統認識到的企業出資者所有權,它的內涵是指對企業物質資本和產品的所有權。這個企業所有權是出資者用它自己投入企業的資本承擔經營風險而形成的,所以它歸屬出資者。由此還可得出,真正的企業最一般的結構就是資本雇傭勞動結構,現代企業的結構演化也必須立足于這一基礎來解釋。

關鍵詞:企業所有權出資者剩余控制權剩余索取權

一、引言

企業所有權在人們傳統的理解中都是指企業出資者所有權,包括法律部門的理解也不例外。然而,自格羅斯曼(Grossman)、哈特(Hart)、莫爾(Moore)等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創了不完全合同理論,把企業所有權定義為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剩余控制權指契約中沒有特別規定的活動的決策權,剩余索取權指企業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合同支付后的余額的要求權。另外,還站在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融合威廉姆森的資產專用性理論,把企業治理結構的生成和演化解釋為就是這種“企業所有權”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組合“安排”。而本文認為,人們傳統理解的企業所有權才真正包含了來自直覺的、樸素的真知性,問題只是在于對這種企業所有權具體內涵的理解。

二、真實企業所有權的內涵及其歸屬

首先,本文不贊成張維迎教授把財產所有權等價于產權,把企業所有權理解為與財產所有權有質的區別的觀點。其實,產權是一種權利束。它可指財產所有權(包含全部權能),也可單獨指由財產所有權分離出來的不具有歸屬權的各種一般性財產權利或權能,這正是科斯等產權學者曾作過的嚴格區別。而企業所有權則正是財產所有權的特定形式,它與單個人擁有的財產所有權的區別只是在于,后者的所有對象在現實中簡單、明了,而前者的所有對象,由于企業是“一組契約的連結”,并長期受新古典理論漠視企業本身的影響,一時還說不清,這正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企業所有權的所有對象,在現代企業理論看來,它首先指剩余索取權。原因是作為傳統公認的古典企業唯一所有者的出資者,它與勞動者獲得固定收入的區別就在于它獲得了剩余索取權。但我們認為這只是依據最單純的現象觀察而得出的有偏誤理解。真正正確、本質的理解應當是,它獲得了對企業物質資本以及由此相應生產出來的產品的所有權。

要理解出資者的投入資本為何會轉化為企業所有權,首先要弄清楚出資者為何能獲得企業全部產品的所有權。在古典企業中,出資者之所以能獲得剩余索取權,就是基于它承擔了企業經營風險。因為承擔風險意味著勞動者只能獲得固定合同收入,出資者當然便獲得了剩余索取權。但后一說法似乎并沒考慮到出資者還必須對其他要素的應得合同收入進行支付,這個問題可這樣看。一個體戶從事生產和經營,它是在自擔經營風險,并自己提供全部勞動,產品所有權無疑就屬于它。但如果因它也可能有原材料成本和銀行利息的支付,就否定它擁有對自己生產的全部產品的所有權,這反倒會被看成是笑話。如此的問題可類推到承包經營、承租經營和我們現在正在討論的問題,其結論都一樣。這些問題告訴我們的實質是,在合作生產中,承擔經營風險者天然就擁有對它所經營的產品的所有權。因為一旦承擔了風險,就意味著非承擔風險的合作者的成本支付與產品或產品收入已無關(即假定產品收入為零甚至為負,成本也得照付),所以成本支付問題(也含工資支付甚至浮動工資支付)并不否定承擔風險者實際擁有產品所有權。這從個體經營看會更容易理解。這里真正需要弄明白的是,經營主體的“實際所有”并不就是它的“實際所得”。現代企業理論把企業所有權理解為剩余索取權,就是在用“實際所得”來定義“實際所有”,這顯然是錯誤的。

認為出資者獲得了企業產品所有權的說法不僅是正確的,而且體現了本質。它對于有許多我們至今還不能很好解釋的企業現象能給予一種真正科學的解釋。這里僅舉兩例。第一,在古典企業中剩余索取權為什么應由出資者獨占。因為從邏輯順序上說,應當是先說明出資者通過承擔風險獲得了產品所有權,才可能說明它如何獲得剩余索取權,否則獨占無從談起。阿爾欽、德姆塞茨的“監督論”對此則顯然并不是合理的而只是一種主觀的解釋。第二,阿爾欽、德姆塞茨團隊生產理論中的“監督者”為什么會擁有“企業中心簽約者”甚至是“出售企業”的權利,如果由“監督論”來解顯然不對,因為“企業需要監督才有效率,就需要賦予監督者這些權利”,但這具有更大好處的權利為什么只能賦予出資者而不能賦予作為“平等市場主體”的勞動者呢?如果用出資者以承擔經營風險為代價獲得了產品所有權來解釋,那么,此時就意味著出資者實際擁有和控制了企業,它投入企業的物質資本也就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企業所有權,這時企業形式所擁有的全部財產,也就是出資者所擁有的財產,其獲得這些權利就成了必然。

可見,出資者獲得的“企業所有權”,其實不是剩余索取權,而是企業產品所有權。加上在此基礎上轉化為企業所有權的出資者投入企業的物質資本所有權,就是具有完整內涵的企業所有權。它顯然只屬于出資者。

到了公司制企業,這種古典企業的資本雇傭勞動結構是否像一些學者所說的那樣已發生了變化呢?應當說沒有。因為,此時剩余索取權雖變成了普遍可分享,但現行公司的實際制度安排是,當公司發生虧損時,雇員一般仍可獲得基本固定收入,但股東卻不但得不到資本收入,反而必須用自己投入的資本去填補這個“漏洞”,這就說明雇員實際并不承擔虧損風險,市場不確定性風險的實質承擔者仍然是股東。因此,企業產品所有權——作為天然應是風險承擔者才能獲得的權利——從而也是企業所有權,就仍屬出資者的股東所有。這個問題從現行公司的實際權力配置看也有明顯的實踐根據。在公司中,股權仍然最重要,經營控制權始終表現出從屬股權的屬性,它只是股權下放了的“權”。而且在放權的過程中,股東始終掌控著公司至高無上的“最終控制權”。這種權力,實際表明的就是在一般控制權下放的條件下股東仍然保留的對公司排它性歸屬的所有權(所有權不能與最終控制權分離,分離了就意味著所有權的喪失)。它是經營者和勞動者在不擁有股權時不可能得到的。這就表明,公司制中的剩余普遍分享,并不意味著雇員也變成了企業所有者,而實質是出自于股東在下放控制權的過程中為了減少雇員的機會主義行為和激勵創新,實現“做大‘蛋糕’,共同分享”而采取的一種措施而已。這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雇員不承擔負虧風險。

據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所謂“企業所有權”,其內涵就是指對企業物質資本和產品的所有權。這是真實的“企業的”所有權,也是真實所有物質對象和清晰邊界的所有權,而不是不完全合同理論中的那種既虛又玄的“企業所有權”。它滿足一般財產所有權的定義,它與單個人擁有的財產所有權沒有質的區別。這個所有權屬于企業出資者,原因是出資者承擔了企業經營的風險。

三、不完全合同企業所有權概念的癥結問題分析

現在我們還有必要對不完全合同企業所有權概念的癥結問題作一番分析。因為只有認清這一概念的癥結所在,才能更透徹地弄清楚,“企業所有權”以及基此理解的企業最基本結構應當如何解釋才合理。

下面分析剩余控制權為什么不能理解為企業所有權。首先,所謂的“企業所有權”無非就是“企業財產所有權”的簡稱,它具有“所有”的物質對象。把一種不具有物質對象性的決策權理解為企業所有權,實質是一種虛空的所有權,它連與最基本的“所有權”定義也不符。當然,完整意義的所有權必包含有“控制”之義。問題又在于控制權根源于歸屬權。當控制權與歸屬權發生局部分離時,分離的控制權不能單獨理解為所有權。這是經濟學的常識。其次,在不完全合同理論中,剩余控制權被定義為契約中未規定的決策權,“明晰控制權”則被定義為契約中已規定的決策權。由此看,剩余控制權似乎獨立于明晰控制權而存在。但實際上,根據不完全合同理論的邏輯,這兩種權力實際只不過是從不同角度看的同一權力。從總體看,它是明晰的,是契約中規定了的控制權。但從具體看,它又是不明晰的,因為契約不能詳盡規定這些控制權的實施細節,所以契約才叫不完全契約。因此,就應當認為,這兩種權力的區別實際上只是對因同一對象、同一權力在視角上的差別而引起。所以,剩余控制權并不獨立于明晰控制權。但不完全合同理論學者卻偏偏認為它們之間是獨立的,并提出了“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對應’”的理論。然而這就給它們的解釋帶來了困擾,它們無法具體指證哪些是明晰控制權、哪些是剩余控制權,更無法說明它們理解的“兩權對應”。最后,不完全合同理論的創始者哈特不得不聲稱:“(我們)并不區分合同規定的控制權與剩余控制權,而且在事實上剩余控制權等同于完全控制權。”

可見,把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理解為企業所有權明顯是誤解。這種企業所有權的提出雖然符合“不完全合同”的邏輯(把“兩個剩余權”與“不完全合同”對應起來在邏輯上很“優美”),但卻不符合經濟生活的真實邏輯。企業治理結構在這個基礎上當然就不可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綜上分析可以認為,不完全合同理論提出的解釋企業治理結構的企業所有權概念是不科學的。真正的企業所有權其實就是指人們傳統認識到的企業出資者所有權,它的內涵是指對企業物質資本和產品的所有權。這個企業所有權,是出資者用自己投入企業的資本在承擔經營風險而形成的,所以它歸屬出資者。由此還可得出,真正的企業最一般結構就是資本雇傭勞動結構。至于現代企業的結構演化,則必須立足于這一基礎來解釋。

【參考文獻】

[1]張維迎:所有制、治理結構及委托—關系——兼評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觀點[J]﹒經濟研究,1996(9).

[2]阿爾欽、德姆塞茨: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A].載盛洪主編:現代制度經濟學(中譯本上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方竹蘭: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是一個趨勢——兼與張維迎博士商榷[J].經濟研究,1997(6).

[4]楊其靜:合同與企業理論前沿綜述[J].經濟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