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制度的社會情形下探討

時間:2022-05-03 09:21:00

導語:新公共制度的社會情形下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公共制度的社會情形下探討

摘要:隨著社會從現代性逐步向后現代時代的過渡,公共管理也隨之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發展。這些發展對行政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示。本文試圖通過在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相關理論的探討,從一個側面來理解當代公共管理發展的背景。

關鍵詞:現代化;權力;新公共管理

一、“現代性”內涵的變化

“現代性”是現代社會理論的一個核心話題,從韋伯到吉登斯等一系列社會學家都將其作為自己研究的核心。作為現代性理論在近期的發展,齊格蒙特•鮑曼傾向于把當前的社會狀況描述為“輕靈的”或“流動的”現代性,以區別昔日“沉重的”或“穩固的”現代性。在他備受關注的《流動的現代性》一書中,他試圖通過解放、個性、時空、工作和共同體這五個概念來理解當前的社會狀況。在這本書中,鮑曼詳細考察了我們從沉重的、穩固的、硬件取向的現代性向輕靈的、流動的、軟件取向的現代性的轉變,以及這種轉變給人類狀況帶來的深刻變遷。

總體而言,鮑曼試圖通過固體和流體所具有的性質來理解現代性在不同階段上的總體特征,進而說明當前的社會狀況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狀況。在他看來,流體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有別于固體:首先,它不容易保持自身的外形,而固體則有明顯的空間維度。因此,對于流體而言,真正具有意義的是流動的時間,而不是它們臨時占用的空間。正是在此種意義上,鮑曼才會說:“在描述固體時,我們可以總體上忽略時間;而在描述流體時,不考慮時間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逼浯?,流體具有驚人的流動能力,它能繞過或溶解障礙,也可滲透靜止的物體。在遭遇固體時,它完好無缺,而固體卻被改變了,或者變得潮濕,或者被浸透。〔1〕

鮑曼巧妙地以“固體”和“流體”來隱喻現代性及其相應的社會形態在不同階段的特征,伴隨著現代性經歷的“穩固的現代性”和“流動的現代性”這兩個階段,人類生活狀況產生了深刻的變遷,微觀層面權力及其運作方式的改變就是其中之一,而這種變化又對組織管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權力及其運作方式的改變

1.從權威到榜樣

鮑曼指出:“沉重的、福特主義式的資本主義是法律制定者、程序設計者和監督者的世界,是一些人追求另一些人規定的目標的世界。所以它也是一個權威的世界,換言之,它是領導和導師的世界:領導總是比別人知道得更多,導師會告訴你如何去做?!边@種對權力的認識與權力運作的方式是經典組織理論的直接來源。經典組織理論認為,組織具有這樣的特征:任務分配、角色規定、職權體系、交往原則、貢獻和報酬制度。這種組織是通過一次性確定的目標進行統一和協調的,它的存在是為實現這些目標而服務的;它的結構是被明確的邊際限定的,所以是具有穩定性的;它的成員被置于一個有明顯的等級秩序的整體里,因此,是受單一的理性支配的。這種組織就是人們通常所講的形式組織,如同企業、學校、醫院這樣的機構。社會學視它為經典的組織模式。

而在當代社會,“流動的現代性”使得權力的運作方式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如果說權威是穩固的現代世界的副產品和必要成分,那么在流動的現代世界中,榜樣發揮著重要作用。鮑曼曾以健身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健身教練總是把自己視為一個榜樣,而不是一個權威,在日益個體化的生活世界中,健身教練試圖向追隨者暗示,如果你能像我這樣積極鍛煉,你就會擁有我這樣的身體。正是日益個體化的生活狀況,促使人們尋求榜樣,而不是領導。在流動的現代世界中,榜樣正在取代權威。在此我們或許會聯想到韋伯的“魅力型”權威,即他筆下的最具現代意義的“法理型”權威之前的權威類型。對此,或許會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倒退,而筆者更傾向于將這看作多元化的現代社會的一個反映,而這種多元化體現在組織管理中則是20世紀中后期以來世界范圍內管理模式的大規模創新。

2.行動者與交換——現代組織社會學的觀點

權力運作方式變化的另一個方面體現在,現代的權力分析往往與利益交換結合在一起,由此使得權力并不像以往那樣是絕對的命令與服從關系,而是更加靈活和復雜。吉登斯曾說過:“如果權力和沖突經常頻繁地交織在一起,那不是因為其中一方邏輯地包含另一方,而是因為權力與利益的追求聯系在一起,而人們的利益又不可能一致?!痹诩撬箍磥?,分析權力關系的時候,僅僅看到表面上的服從或意志的實現是不夠的,權力背后的利益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利益(包括由此而形成的資源)的交換是權力行使的一個重要基礎。在這方面,社會學家布勞做了出色的分析。在其名著《社會生活的交換與權力》一書中,布勞提出了獲得權力的四種必要條件:包括對于他人能夠提供給自己作為交換的利益保持冷淡;對別人需要的東西加以壟斷,以保證對方依賴于他提供某種服務;防止他人為滿足他們的需要而形成強制力量;別人需要他所提供的利益。布勞認為,“權力來源于單方面的依賴,一個人對其他人的權力在于向他們提供的服務。充分的權力使個體們能壟斷資源并使其他人日益依賴于他們?!?/p>

克羅齊耶等人的組織社會學理論循著布勞的思路做了進一步發展,他們指出:在人類關系和社會行動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是權力關系??肆_齊耶進而提出,“如果人們能夠接受這樣的新假設:權力問題是涉及各自都想竭力對對方施加影響的雙方在協商中試圖支配交換條件的問題;權力是一方在與另一方的關系中獲得對自己有利的交換條件的能力,那么權力關系就可以被認為是雙方參加的一種交換關系和一種協商關系?!彪m然這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但是它同時也是一種相互的關系:B同意A要求他做的事,B必須在這件事中找到他的利益;因此,B同意去做A要求他做的事,B必須以作為交換某事或某物才去做的。在這種情況下,權力體現在一種力量或勢力的對比關系中,關系的一方B能夠比另一方A獲得更多的好處,而關系的一方B從來也不是“身無分文”(即毫無準備)地面對另一方A。這里所要強調的是,具有勢力的人必須具有使用勢力的能力和愿望。換種方式說,如果在禁止使用或不可能運用勢力的情況下,弱者和貧者可能戰勝強者和富者。〔2〕

三、從現代性內涵變化看現代公共管理的進展

就公共管理而言,現代性內涵的轉變帶來了管理模式與方法的巨大轉變,從而形成了影響深遠的“新公共管理”潮流。在外部運作方面,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管理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效仿企業的目標管理與效績考核制度,表現出了極大的效率與靈活性。新公共管理以經濟學和私營部門管理理論為其理論基礎,而經濟學和私營部門管理理論基礎的前提是市場機制。因此,推崇市場機制,主張利用市場的競爭機制和效率機制以改善公共部門管理成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取向。新公共管理認為,市場能糾正政府的種種弊端,而且市場帶來更多的“自由”,為公眾提供更多的“選擇”,因為“政府本身存在限制經濟增長和經濟自由的問題”,壓縮政府規模可以提高社會經濟效率,進一步提高社會總體福利。同時,新公共管理在推崇市場機制和限定政府干預的同時,并未完全否定公共機制的作用,而是提倡在合理劃分政府與市場各自職能的同時,把公共機制與市場機制有機融合?!?〕

在組織內部,現代組織中人的能動作用以及非正式的結構也在管理中顯得越來越重要,加上權威結構的轉化以及信息化等多種因素,使得傳統的政府組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信息技術應用于政府,對傳統的金字塔型層級組織結構的改革提出了要求,削減政府內部的中間管理層次,擴大管理幅度,實行網絡化的組織結構成為西方各國行政改革的內容,“無紙辦公室”、“網上辦公室”、“政務超市”成為可能,政府組織結構的扁平化成為一種趨向。單一的、垂直的、封閉的官僚體制為多元的、互動的、開放的現代網絡組織體制所取代。這是與現代組織中相對靈活的權力結構相適應的。盡管這種效仿企業、接近市場、調整組織結構等改革措施遇到了許多批評與困境,但同時也預示著未來的公共管理將向著更加多元、高效并富有創新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郇建立.現代性的兩種形態[J].社會學研究,2006(1).

[2]李友梅.組織社會學及其決策分析[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

[3]程祥國.國際新公共管理浪潮與行政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