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當代管理理論中價值觀的重構

時間:2022-03-13 10:29:00

導語:試論當代管理理論中價值觀的重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管理理論自20世紀初誕生以來,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即以泰羅(FrederickWinslowTaylor)為代表的科學管理階段、以梅奧(GeorgeEltonW.Mayo)的霍桑試驗為標志的行為科學管理階段、以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HaroldKoontz)提出的“管理理論叢林”為特征的管理科學階段和以美日管理比較研究為起點的文化管理階段。傳統的管理理論屬于理性主義的管理范疇,而對理性的盲目崇拜,對物質的過分迷戀,對定量化和技術手段的完全依賴,造成了對企業管理的“靈魂”——價值觀的忽視,特別是忽視了人的精神、文化因素的巨大能動作用。托馬斯.彼得斯(T.Peters)在《贏得優勢:領導藝術的較量》中說,理性模型使我們貶低了價值的重要性。

關于價值觀的重要性,曾任IBM公司總裁的小托馬斯.沃森(ThomasWatson,Jr.)指出,為了生存下去并取得成功,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具備一整套健全的信念,作為它一切政策和措施的前提,公司取得成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忠實地嚴守這些信念,公司在它的生命歷程中,為了迎接瞬息萬變的環境的挑戰,必須做好改革其自身的一切準備,唯獨不能改變它的信念。蘋果電腦公司的兩位創始人之一,董事長史蒂夫.喬布斯(SteveJobs)說,我們是按價值觀來經營蘋果公司的。

在對傳統理性管理理論的反思和批判中,當代管理理論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價值觀的塑造為核心的價值觀管理模式。價值觀管理理論的有關思想,自20世紀下半葉就受到國內外管理學者的重視,但由于價值觀管理理論是在管理理論與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管理理論,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筆者認為,價值觀管理理論是一種以價值觀的管理為核心,以全面提高組織和人員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大眾和推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己任,制定和實施組織競爭戰略的理論。它一方面重視以理性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為基礎,另一方面,又特別強調共同的價值觀、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價值的自我實現,以文化理念等人文因素統攝技術、物質、制度等理性因素和整個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以感化代替獎罰,以體悟取代數字,以人性充實理性,把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更大程度上訴諸人的自覺性和自我激勵,從而更準確地把握管理靈魂之所在。

價值觀管理理論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價值觀管理的對象是價值觀,是組織所面對紛繁復雜世界中的價值觀和組織的價值觀;其二,價值觀管理過程是組織價值觀的塑造、形成、創新和傳播的過程;其三,價值觀管理是以價值觀的批判與建構活動為核心的綜合管理,它把價值觀的塑造和傳播過程作為研究對象,把制度管理和實務管理看作是從屬于價值觀管理的部分,通過價值觀管理實現組織的各種管理職能。因此,價值觀管理理論是對傳統理性管理理論的全面超越和辨證揚棄,是管理思想發展史上一場深刻的“革命”。

當代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德.德魯克(PeterF.Drcker)認為,按照傳統將管理看成是一種科學,一種獨立于社會價值和信仰之外的東西,而今天應該建立的新的概念是,管理不僅有它自身的手段、方法、概念和原則,而且管理本身也是一種社會價值和信仰。所以,價值觀管理理論是在對科學管理理論以來的傳統管理理論和實踐反思的基礎上,提出和確立的以文化管理為基礎,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新的管理模式,這一管理模式從最根本的管理宗旨、管理理念到具體的管理行為的實施,均與傳統的管理理論有顯著的區別。這一巨大的變革并不是源于學者的書齋,而恰恰是以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的大潮為背景,以成功的、卓越的管理實踐為基礎而孕育出來的。可以說,不懂得價值觀管理,就不懂得當代管理;不研究價值觀管理,就不能實施成功的管理。

經濟主義價值觀源于17-18世紀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家配弟(1623-1687)、亞當.斯密(1723-1790)和大衛.李嘉圖(1772-1823)等人的“經濟人”思想。他們把人視作“使自己的利益滿足成為最大化的人”,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他只關心自我的利益,其他人都被當作滿足個人利益的手段;他們認為,人類的幸福和自由在根本上建立于物質財富的積累之上,只有物質財富才能使人類的生活需要得到全面滿足,從而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同時,經濟主義價值觀的形成也深受當時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

功利主義思潮發源于17世紀英國的經驗論者霍布斯和洛克以及18世紀法國唯物論者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人的功利主義思想,但功利主義作為一種系統理論,則是由后來的邊沁和穆勒建立起來的。他們的基本信條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幸福論和快樂主義,穆勒在其〈〈功利主義〉〉中說,承認功用為道德基礎的信條,換言之,最大幸福主義,主張行為的“是”與它增進幸福的傾向成比例,行為的“非”與它產生不幸福的傾向成比例。因此,“經濟人”思想和功利主義思潮經過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在19世紀逐漸形成了一種占主導地位的經濟主義價值觀而影響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各個領域,尤其是滲透到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管理理論中去。

經濟主義價值觀是為調適19世紀歐洲之特定社會需要而取代新教意識形態的世俗化意識形態。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提倡禁欲苦行的新教倫理曾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但是,馬克斯.韋伯(MaxWeber)所概括的“以賺錢為天職”的入世苦修的新教精神只是早期資本主義精神的一個側面。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其影響力日益弱化。恰如丹尼爾.貝爾所說,當新教倫理被資產階級社會拋棄之后,剩下的便只是享樂主義。而享樂主義價值觀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就必然導致經濟主義價值觀,因為經濟發展帶來的豐富的物質利益才是享樂主義價值觀得以實現的基本保障。

經濟主義價值觀的基本觀點是,社會發展是物質財富積累或經濟增長的過程,人類的一切行為實質上都是經濟行為,由于大眾福利絕對依賴于經濟的增長,而科技的進步又能保證經濟的增長,因此,經濟的無限增長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以實現的。經濟是決定人和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是社會發展的唯一指標,一切價值(包括精神價值)皆可還原為經濟價值,從而貨幣是衡量一切價值的尺度。傳統理性管理理論的產生是伴隨著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而產生的,而作為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核心之一的經濟主義價值觀就必然滲透到管理理論這種文化形態中去,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主義價值觀也就自然成為管理的最高目標,由此也帶來了西方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人類文明的極大進步。經濟主義價值觀在傳統理性管理理論和活動中一直占主導地位,并延續至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作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羅在其代表作〈〈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的開頭便明確地宣稱,管理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使雇主實現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聯系著使每個雇員實現最大限度的富裕。由此可見,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是以經濟主義價值觀為主導的,他們把職工看成只為個人經濟利益需要而工作的“經濟人”。基于這種思想,泰羅認為,金錢的激勵在于滿足“經濟人”的物質追求,保持行為動力,而“胡蘿卜加大棒”式的“重獎重罰”的嚴格管理則可使人的行為與組織目標保持一致,這就是所謂的X管理理論。泰羅等人倡導的科學管理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大機器工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摸索并總結出一套可以促進生產率提高的科學方法,開創了科學管理的新時代。這一理論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以藍領為主的第二產業企業管理中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進一步發展,X理論也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即對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情感因素的忽視。1924-1932年,美籍澳大利亞人梅奧進行了著名的霍桑試驗,提出了人際關系理論,由此產生了行為科學管理理論。梅奧認為,工人不是把金錢當做刺激積極性的唯一動力的“經濟人”,而是除了追求物質利益外還有社會的和心理的因素以及需要實現其社會價值的“社會人”;因此,不能單純從技術和物質條件著眼,還必須首先從社會心理方面來鼓勵工人,提高生產率。“社會人”的觀點比“經濟人”的觀點進了一大步,它強調了人的社會性需求,突出了人際關系對個人行為的影響,與之相應的管理理論是“參與管理”即Y理論。Y理論也曾一度在西方資本主義企業管理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但行為科學管理理論仍是以經濟主義價值觀作為主導思想,把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看作管理的最高目標,對人的精神激勵只是看作實現最高經濟目標的管理手段,其“社會人”概念與科學管理理論中“經濟人”思想的實質都是將人看成是“工具人”,人只不過是實現經濟目標的“經濟”工具和“社會”工具而已。

在經濟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下,為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戰后的西方管理理論進入了以美國管理學家孔茨提出的“管理理論叢林”為特征的管理科學理論階段。這些管理學派將數理統計、運籌學和計算機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廣泛引入管理理論與實踐,推進了管理手段與管理方法的現代化,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精確化和科學化水平,從而也使得經濟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經濟主義價值觀在管理領域的作用得以最充分地發揮和展示。

與西方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一脈相承的經濟主義價值觀,作為中世紀禁欲主義的對立面,確實顯示了其不朽的歷史功績,使得西方物質文明至今仍然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但另一方面,它也誘發了人們的“金錢至上”、“人欲橫流”的消極面,由此帶來了大量的社會問題。生態惡化、能源危機、人性異化、道德滑坡和經濟發展本身的局限性的出現等,不得不引發人們做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對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管理理論中的經濟主義價值觀加以反思。

綜觀西方傳統理性管理理論的發展,其實質都是過于注重個人經濟利益的滿足,以此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從而更有效地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標。所以,西方傳統理性管理理論中的價值觀是以經濟利益的實現為最高目標,是經濟主義價值觀在管理理論中的具體體現。這種經濟主義價值觀在理論內涵上有其狹隘之處,它只將經濟利益當作唯一最高價值,而忽略了道德和社會價值。美國管理學家勞倫斯.米勒在《美國企業精神》中指出,“管理”正在重新尋找它的靈魂,追求崇高的目標而非短期的利益,以及對一切行為有影響的,是它的靈魂。

以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內于1979年出版的《Z理論—美國企業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和美國人泰倫斯.狄爾(TerrenceDeal)和愛倫.肯尼迪(AllenKennedy)于1982年合著的《企業文化》等為代表認為,企業不應把獲取利潤作為最終目標,應把價值觀放在首位,強調應建設以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揭示了人們的價值觀念與企業精神、道德規范等精神財富在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這就標志著當代管理理論進入了立意更高,角度更新,內容更豐富的更新更高階段;可以說,以文化知識管理為基礎和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價值觀管理,是當代管理理論中的重要內容。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傳統理性管理理論中過于注重經濟利益的經濟主義價值觀在現實中受到了愈來愈多的沖擊,基于傳統理性管理理論中經濟主義價值觀之上的價值觀管理理論的超經濟主義價值觀也就應運而生。

經濟主義價值觀在西方曾經遭到過無情的否定與批判。在經濟學說史上,西斯蒙第(1773-1842)早就指出過,政治經濟學的真正的對象應當是人而不是物質財富,資本主義所創造的大量財富并不能證明人的真正幸福。康德認為,在一個人為自己立法的“目的王國”之中所崇尚的是人格的尊嚴而不是物質財富的積累。黑格爾認為,當人們聽命于財富的奴役時就將失卻人的自主性,失去自己的本質。馬克思更是指出,資本主義的物質財富積累只造成了少數人的驕奢淫逸、荒淫無恥等道德的墮落,這種理論批判一直延續至今。客觀上講,這種經濟主義價值觀指導下的管理理論和實踐確實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經濟主義價值觀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物質財富增加了,就會使整個社會發展的目標得以實現。然而,實際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則表明,這種空前繁榮的景象后所蘊涵的巨大危機卻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顯示出來,因單純以經濟增長為中心,一方面引發了諸如政局動蕩、貧富分化、社會不公、精神失落等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又導致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人與自然的矛盾,從而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的挑戰。在經濟主義價值觀的引導之下,人們已將對無限性的追求過分集中于物質領域而忘卻了精神超越這一生活層面,這是現代人面臨生存危機的最深刻的根源。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系列試圖超越經濟主義價值觀局限性的新價值觀。

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中指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為物質革命的成果所陶醉,盲目地迷戀于追求經濟指數的增長,卻完全不顧地球維持人類生命能力的有限性;過度利用資源,污染環境,突破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發展極限,最終必然會給人類帶來不可挽救的災難。1972年聯合國環境會議在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中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求在自身的經濟活動中,同時考慮自然環境的問題。人類擺脫生態危機的唯一出路就是將對無限性的追求這股洪水般的能量分流于精神世界,即克服經濟主義價值觀的局限性,重建人類精神家園。

傳統理性管理理論是以經濟主義價值觀為主導的,主要以物質刺激和嚴格懲罰為管理手段,重視制度建設,推崇理性精神,但這種管理理論實際上認為人主要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工作,為物質生活享受而生存,把人當作物和工具來管理,因而,在實踐中逐漸顯露出局限性。這就使得價值觀管理理論中的超經濟主義價值觀得以形成。本來,企業追逐利潤最大化和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行為無可非議,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現代企業價值觀不僅包括企業要追逐利潤最大化和股東利益最大化,還包括企業對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一個企業一旦成為了具有社會影響的企業,便不再是少數人的企業,而是整個社會的企業。

松下幸之助指出,企業不能以利益為最終目標,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必須要兼顧社會利益,生產者不能單純從社會索取利益,而是要在索取的同時,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只有具有這種使命感的企業才能長存不敗,擁有光明的前途。所以,價值觀管理理論中的超經濟主義價值觀認為,企業不單純是一個贏利性的經濟組織和員工養家糊口的地方,而且還是一個人們實現自我價值,尋求精神家園和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文化機構”;人不僅僅是企業發展生產或增加財富的“理性人”、“工具人”或只追求物質利益的“經濟人”,而且還是具有多方面需要和發展能力,追求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的,作為企業發展目的的“目的人”、“文化人”,因而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精神激勵,價值引導和創造力發揮,傳統的物質刺激,嚴格控制等管理方式正在被精神激勵、價值認同、文化引導所取代。所以,超經濟主義價值觀是在經濟主義價值觀基礎上形成的,不是對經濟主義價值觀的否定而是揚棄和批判繼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球范圍內逐漸形成了一股綠色浪潮,如綠色政治,綠色文化,綠色消費、綠色生產和綠色營銷等紛紛出場,這股綠色浪潮已經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綠色管理”也正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傳播,企業競爭的優勢不再局限于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營銷策略等傳統領域,而是涉及到承擔社會責任和履行環境義務等更高的境界。在價值觀管理中,就是要形成企業的綠色管理思想,樹立企業的綠色價值觀。

所謂“綠色管理”就是要將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的觀念融入到企業的管理理論和實踐中去,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杜絕環境污染和能源浪費,將環境保護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企業迎接挑戰、增強實力、降低成本、實現自身發展的有效手段。企業只有將自身的發展與生態保護和全社會的共同發展協調起來,才能為企業實施綠色管理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使綠色管理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所以,從傳統理性管理理論中的經濟主義價值觀到當代價值觀管理理論中的超經濟主義價值觀的轉變,同當代社會發展理論從以經濟增長為目標到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深刻的同一性。可以肯定,當代管理理論中的價值觀管理將是面向知識經濟社會最具效率的企業管理模式。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長期受傳統的“重義輕利”倫理思想的影響,我國的管理理論實際上是一種道德價值觀管理,遵循的是非經濟主義的價值觀,即過分強調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忽視或輕視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導致人們只重視道德建設而輕視物質資料的生產。“重義輕利”的道德價值觀在中國歷史上始終是一種保守因素,造成了我國在近代史上一直處于貧窮落后挨打的局面,也是導致極“左”時期把追求經濟利益看成是“資本主義的苗”,片面追求“社會主義的草”的重要原因,其后果是使我國國民經濟幾乎達到崩潰的邊緣。

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我國企業價值觀發生了歷史性地變化,舊的倫理型、政治型的道德價值觀已失去了大一統的局面,新的競爭型、功利型的經濟主義價值觀已經深入人心,使得在長期匱乏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所抑制和禁錮的個人欲望,猶如決堤的洪水瘋狂地推動了物質文明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經過20多年的努力,社會經濟持續增長,人們的物質生活大為改善,這是不可抹殺的事實。盡管在我國一再倡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但在管理理論和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就將經濟發展作為唯一追求的最高目標,使得經濟主義價值觀在中國當代管理理論中影響巨大。經濟主義價值觀的過分強調也給我國社會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物質利益的瘋狂追逐,經濟主義價值觀的過分膨脹,使人忽視甚至鄙視精神、信念的價值,導致人倫道德的退化甚至錯位。雖然經濟主義價值觀增強了社會活力、創造力,但過分擴張,又造成了社會義務責任感的淡化甚至消失,導致了本位主義、個人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的滋生,假冒偽劣商品和坑蒙拐騙行為不斷出現,給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然而,今天的西方管理界卻流傳著“知識不如智力,智力不如素質,素質不如覺悟”的格言,“覺悟”中就包含有自覺為社會謀利益的因素,這與我國儒家的修身養性和“內圣外王”思想不謀而合。響譽世界的“日本管理模式”,被稱為融西方理性與東方靈性為一體,所謂“東方靈性”的核心,也就是建立在中國“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基礎上,通過自身內省,完成獨立人格,從而推動企業道德的發展和企業管理的完善,并進一步服務社會的企業價值觀。

經濟主義的價值觀和嚴格的規章制度是管理好企業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尤其是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的價值觀管理的最終效果取決于超經濟主義價值觀的樹立。超經濟主義價值觀可以促進企業管理的進步,保障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保證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的正確方向,避免盲目引進,忽視產品質量和破壞環境等急功近利行為,增強企業活力和后勁,促進企業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使企業中個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每個人的價值得到實現,從而達到企業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資本原始積累的結束,企業規模的擴大,利潤已不是企業生存的唯一價值,建立企業社會互利價值觀已勢在必行。

企業社會互利價值觀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一種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它要求在確立企業利潤水平時,把員工、企業、社會的利益統籌起來考慮,不能失之偏頗。一方面,對于社會而言,企業的角色不往往是商品和服務的供應商,還是社區的“公民”,它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增進社會福利,實施綠色營銷,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發展,要在殘酷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就必須追求社會綜合價值,而不是單純的利潤價值,只有把承擔社會責任這一價值合理性與贏利性這一工具合理性統一起來,企業的生命力才能永不衰竭。被稱為“日本企業之父”、“日本現代文明的創始人”的澀澤榮一把儒家思想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在〈〈論語與算盤〉〉一書中,提出了“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的“義利合一”的管理理論。他認為,“義利合一”是管理的基本原則,為了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幸福,必須要講利,企業追求利潤是正當的,但必須要用仁義道德來進行規范與指導。

在我國,對當代價值觀管理理論的研究越來越引起重視。中國的價值觀管理理論應在學習借鑒西方傳統理性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對西方傳統理性管理理論中的經濟主義價值觀和中國傳統管理理論中的非經濟主義價值觀做合理的揚棄,既要以西方傳統管理理論中的經濟主義價值觀作基礎,自覺抵制其消極因素,吸取其合理成分,又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管理理論中的優良道德傳統,重構中國價值觀管理中的超經濟主義價值觀。根據《大學》中所講的“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的道理,中國的企業家們為使自己的企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中穩操勝券,不應圖一時之利,而應在現代價值觀管理實踐中,樹立超經濟主義的價值觀,放眼未來,以振興中華民族工業為己任,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創造一批“MADEINCHINA”的世界級的中國名牌,促使中華民族早日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具體來講,我國管理理論中價值觀的重構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第一,應對我國管理理論中的價值觀進行唯物史觀的具體的、歷史的和階級的分析,反對抽象的價值觀。唯物史觀認為,人是社會的人、實踐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任何現實的人都是特定社會條件和文化的產物。我國有自己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美德,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人生價值觀,這是在我國具體的管理理論和實踐中必須加以明確的。

第二,應將我國管理理論價值觀中的主體定位為“人民”。一方面,真理的主體和價值的主體只有在人民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真正的統一,另一方面,只有以人民為基點,真理和價值才能實現最全面的和深刻的統一,才有可能依據真理實現人們自己全部的價值。我國是社會主義的國家,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應時刻成為我國管理理論和實踐中的一條基本原則。

第三,在我國管理理論價值觀的重構中,應堅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精神的兩個維度,前者形成于人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活動中,后者源于人對自身精神價值的關注,二者是人與人類社會健康發展所不可或缺的。西方傳統理性管理理論中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推動了近代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卻導致了人文精神的喪失和人類社會的危機。我國管理理論中雖然充滿了濃厚的人文精神,但科學精神不足,也是導致我國近代社會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只有在東西管理理論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中國管理理論中價值觀的重構才能朝著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