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精神與城市社區發展研究

時間:2022-10-21 05:32:00

導語:社區精神與城市社區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精神與城市社區發展研究

摘要:城市社區精神文化是城市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市文明的縮影。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建設對于促進城市社區和諧發展,豐富城市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建設城市社區發展

我國城市社區是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產物。目前,城市社區作為城市社會的基本單元和細胞,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已顯示出了重要的基礎地位,已成為城市社會各種社會群體組織的聚集區、各種利益關系的共同體和各種社會資源的承載體。

城市社區精神文化是城市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建設和發展城市社區精神文化是推動城市社區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滿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動城市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精神動力。因此,加強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建設,正確認識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建設與城市社區發展的關系,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城市社會、城市社區的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內涵及其特征

城市社區是城市的基層組織,是城市的細胞,也是城市社會中一定區域內的人們生活共同體。它承載著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著城市社會的發展狀況。

城市社區文化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統一體,是指生活在城市某一特定區域內的居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逐步形成的相近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習俗傳統和群體意識。廣義的講,城市社區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社區環境、社區文化設施、活動場所等物質文化,又包括無形的社區居民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以及生活方式和居民風貌等精神文化。從理論層面看,城市社區精神文化是一個價值概念,是城市社區居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具有本社區特點的價值取向。從實踐層面看,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就是城市社區的精神、特色、居民素質、居民習俗等編織而成的社區圖景。用簡單的話說,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就是形成城市社區居民歸屬意識的生活共同體。

因此我們可以說,當前我國城市及城市社區之所以千差萬別,其實質就在于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內涵和特征的差異,而城市社區物質文化的根本差異只不過長期受精神文化差異影響的結果。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差異的特質體現著城市精神,體現著城市發展的活力,反映著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態。

當前,我國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地域性。由于社區首先表現出一定的地域性,因此,依托城市社區發展起來的社區精神文化也具有地域性。不同的社區其文化特征不同,尤其是具有民族風情、具有歷史文化積淀的社區,其社區文化的地域性就更加突出。二是多元性。改革開放給發展多元化的社區文化注入了活力。當前發展社區文化除了大力發展和弘揚主流先進文化外,還要提倡大力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居民喜聞樂見的群眾性文化。因此,多元化的社區文化是當前社區文化的發展方向。不論是老人、年輕人和少年兒童,還是少數民族,他們都應該享受到豐富多彩的、“百發齊放”的城市社區文化。三是群眾性。社區文化的基礎是群眾廣泛參與,首先要把推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和社區文化建設“居民化”放在第一位,脫離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而盲目發展社區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社區文化活動要與家庭文化、街道文化、科技文化、校園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教育等有機結合,通過文化娛樂、休閑健身、科技普及、網絡咨詢、藝術培訓等形式,把社區居民充分吸引到社區文化活動中來,減少不良文化對社區居民的影響。四是公共性。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建設是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之一。如何發揮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公共服務性,不斷滿足社區各種利益群體的需求,使生活在社區中的所有公民不被歧視都能夠享受到公共文化體系發展帶來的文化成果,是未來城市社區文化發展的方向和基本要求。缺乏公共性僅僅滿足部分居民文化需求,忽視滿足其它群體,例如農民工群體的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種不健全的文化服務體系,在未來的社區文化建設中要加以糾正。五是平等性。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成果應該平等的面對生活在社區中的全體居民,不論何種身份、何種職業、何種民族、何種年齡階段的居民。當前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主要推動力來之于政府推動,來之于政府財政支持,因此,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更應該體現平等性。凡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的公民,為城市社區發展獻力獻策的社區居民,都應該平等的享受到社區文化帶來的精神愉悅,即使是生活在城市社區的農民工和流動人口。六是價值導向性。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成敗的重要指標,就是社區文化在社區居民中是否具有價值導向作用。社區居民能否在社區中和諧相處,能否形成生活共同體,關鍵在于社區文化建設的水平。以先進文化為指導的城市社區文化對于城市社區居民的行為習慣、價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影響。豐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群眾性的社區文化活動可以引導居民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精神狀態,可以消除社區居民的孤獨、寂寞,可以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和諸如法輪公等邪教組織對社區居民的滲透和危害,也可以預防和矯正社區青少年犯罪。

二、城市社區精神文化與城市社區發展

城市社區文化是城市社區居民的生活共同體,對于和諧社區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不斷加強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改善生活環境,發展社區服務、方便群眾生活”。其中,發展文化事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對于一個地區和城市而言,要具有自己的靈魂、自己的明信片、自己的魅力,關鍵要發展文化,樹立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靈魂意識。因此,四川近期提出,要把文化作為四川實現經濟社會“四個跨越”的靈魂。對于一個社區而言,城市社區文化是凝聚城市社區居民歸屬意識的凝合器,是塑造城市社區形象和提升城市社區品位的內在驅動力,也是城市社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我們認為,一個地區、一座城市、一個社區的模范示范競爭實質上就是精神文化建設的競爭。一個社區要具有自己的內在品質,能夠真正成為居民心中的生活共同體,關鍵在于社區文化對于社區居民是否具有獨特性和吸引力,關鍵在于社區文化對于社區居民價值取向是否具有導向力和影響力。尤其在倡導文明城市、文明社區建設及和諧社區建設的今天。

我國城市社區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用于居民文化活動的圖書館、休閑健身器材、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室等城市社區物質文化活動設施建設已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但是城市社區的非物質文化建設,即精神文化建設還任重道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過有些社區的物質文化建設搞得很好,很具有特色,很能滿足社區居民的物質多樣化的需求,但是社區精神文化滯后現象比較嚴重,結果導致社區問題不斷:居民對于社區環境意識越來越差,居民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居民與物業公司之間的矛盾重重,居民對社區歸屬意識低等問題。這就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社區的文化墮距如何才能消除呢?這就要求我們今后在推動城市社區建設時,要加強社區精神文化建設,發揮社區文化在社區和諧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因此,加強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建設是新時期推動城市社區建設的重要手段。

三、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建設思考

當前,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以社區精神文化建設為內容的社區建設,在城市社區爭佳、創優,爭創文明社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我們有必要加強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建設,有必要加強城市社區精神文化建設的研究和思考。

1、歸位政府角色建立多元投資體系

城市社區文化是公共文化,一般是由公共財政投入建設。如社區圖書館、書報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社區學校、社區老年文化活動中心等。傳統的觀念認為,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充當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決策主體、組織主體甚至參與主體,而居民和社會只能充當配角,在社區文化活動中只能充當被動的參與角色,只能搞一些小打小鬧的、自娛自樂性的文化活動。但是,當前有政府單一承擔社區文化建設的做法,其缺陷和不足已顯現。一是政府財政的有限性,在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上政府的財政投入很難做到大包大攬。二是政府主體參與忽視了社區居民文化需求的多樣性。在過去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和管理實踐中,城市政府充當全能角色,只能導致社會和居民建設城市社區文化的積極性和力量被忽視,導致社會和社區居民建設社區文化的熱情被挫傷。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既不符合當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思路,也不能調動社會和居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參與意識。三是導致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在財政上過度依賴政府,阻礙社會資源對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投資。從本質上講,社區本是自治性、服務性的共同體,如何把社區建設成為居民的生活共同體,其主體應該在社區居民,而非政府組織。政府機構在社區發展和社區文化建設中,盡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具有方向性的引導作用,但是社區自治性的一面仍然不能忽視,否則城市社區快速發展就很難實現,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只能是滿足政府的期望,而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多樣化需求。自治不同于行政手段,不能依賴行政指令來調動人們,而只能依賴社區居民的自覺參與。社區文化組織和社區文化活動,無論是政府辦還是非政府辦,必須樹立民本思想,必須認識到社區文化建設與以前的街居文化建設具有本質的區別。因此,在推動社區發展時,政府應該歸位,在加大財政支持、向社區居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同時,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最大限度地調動社區居民和社會資源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和文化活動中來,以提高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社區居民的社區文化建設水平。

2、建立能夠整合社區文化資源的機制

目前在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多頭管理社區文化的現象比較普遍。例如,民政部門負責社區的福利彩票文化事業發行和管理,體育部門主要負責社區的文體活動,文明辦負責評比社區文明活動,工會開展文化活動向職工送溫暖,婦聯在社區開展婦女文化教育活動,共青團在社區開展青年之家文化活動,文化局在社區負責社區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和開展文化館和圖書室建設活動,老齡協會在社區開展老齡文化活動等等。這些部門一般說來都是各施其責,各自為政,各有各的“條條”文件作為其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的依據。結果導致這種多頭管理出現的問題比較明顯:一是這些部門很難形成“塊塊”,很難在社區協調開展文化活動,會出現重復建設和開展社區文化活動,致使社區居民參加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二是直接導致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重物質文化建設而輕精神文化建設,重各主管理部門面子工程而輕社區居民的文化實際需求,重短期社區文化建設而輕視長期社區文化建設規劃。三是很難將社區既有的文化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如駐區單位現有的文化活動資源如體育場、活動室等,因為多頭管理,導致社區組織、社區居委會很難擁有整合社區內既有文化資源的權力,造成社區內文化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整合社區文化建設資源,在社區成立一個綜合的文化發展組織和形成能夠整合社區文化資源的一套有效機制,對于社區發展很有必要。社區文化建設應該有明確的主管部門,應該由黨委宣傳部門負責,民政、文化、教育、體育等部門和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積極配合,保證社區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都能落到實處,使社區居民能夠切實享受到社區文化帶來的精神享受。

3、展示社區文化個性創新社區文化建設

文化具有個性特征,社區文化也具有自己的個性特性。不同的社區在文化建設上,應該發揮各自社區的文化優點、文化特長,展示自己社區的文化個性。具有文化傳統的社區,應該充分展示自己文化積淀,重塑本社區的文化歷史品質;多民族友好相處的社區,應該根據本社區多民族的特點,充分發揮各民族文化優勢,推動社區多元文化建設。各級政府和社區組織,在推動社區文化建設時應該清楚社區文化差異性的存在,不可以搞一個模式,不可以錯誤認識社區居民千人一面的文化要求。城市社區之所以差異很大,不僅僅體現在物質設施差異上,而更多的是體現在社區精神文化的差異上。社區精神文化是社區的靈魂。因此,政府應該提倡創新社區文化建設模式,積極引導社區挖掘本社區文化發展優勢,推動社區的鄉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結合,以滿足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

4、以人為本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文化訴求

社區是居民的社區,居民是社區內的居民,有效的開展社區文化建設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社區文化建設的目的是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的文化訴求,把滿足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作為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和出發點,使城市社區居民的人性能夠得到全面發展。過去文化建設政府唱獨角,文化建設內容單一,忽視社會和居民參與主體和忽視居民多樣化需求的做法,阻礙了我國城市社區發展。據調查,廣州市參加社區文化活動的社區群眾尚未達到四分之一。究其原因,就是政策上沒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社區文化活動內容單一,在質量上,許多社區文化形式老套,內容陳舊,跟不上時代要求,或者社區文化建設沒有充分體現文化對社區居民社會化的功能,結果自然會導致很大一部分部分居民對社區舉辦的各項活動興趣不大,對社區很難形成認同感。比如,當前生活在城市社區的農民工和流動人口,由于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對其文化需求的忽視,城市社區文化體制就沒有充分考慮他們的文化訴求,因此,社區文化建設對于他們而言影響作用較小,這是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值得關注的新課題。

這就要求,在今后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確立社區成員有自主選擇社區文化需求的權利,把滿足社區居民的多方面文化需求作為開展城市社區文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以人為中心”。另一方面要把“塑人”作為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作為貫穿于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始終的主線,并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致力于提高城市社區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社區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最后,要大力推進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各項制度化建設,營造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氛圍,培育平等、參與、友愛、協作的社區文化價值觀念,以保障人的全面發展,為社區發展提供精神支持。

5、重視社區文化隊伍建設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是各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不僅要求政府投入、居民參與和各界關心,而且更需要一支高素質的社區文化隊伍的推動和服務。這就要求在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還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社區文化隊伍。對于從事社區文化建設的工作者,可以通過公開招聘、民主選舉、競爭上崗的辦法進行,使他們能夠配合城市社區居委會組織承擔起組織社區文化活動的任務,成為社區文化建設的骨干力量。此外,還可以吸納社區內某些文化名人、文藝人才、大學生等各類文化資源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中來,讓他們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獻計獻策,這樣既可以提高整個社區文化建設的層次和影響力,同時也可以使社區文化工作者的隊伍更加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

[參考文獻]

[1]李少惠、王崢嶸:《論城市社區文化發展中的公共行政——基于新公共服務視角的探析》[J],《經濟體制改革》,2006,(05)。

[2]劉秀英:《社區文化建設“四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05)。

[3]楊梅芳:《論社區文化建設與科學發展觀》[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5,(05)。

[4]杜小平:《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思路》[J],《城市》,2005,(05)。

[5]張禮建、李佳家:《論社區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

[6]熊曉燕:《加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思考》[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01)。

[7]童穎駿、胡海巖:《社區文化建設的要義》[J],《社區》,2005,(17)。

[8]歐英利、周柏春:《論我國社區文化建設及其路徑選擇》[J],《理論界》,2005,(03)。

[9]鄭衛民:《試論城市文化與城市現代化》[J],《湖南社會科學》,2005,(03)。

[10]左群:《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現實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01)。

[11]劉慶龍、馮杰:《論社區文化及其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02(1)。

OntheUrbanCommunitiesSpiritisticCultureBuildingand

UrbanCommunityDevelopment

HUYONG

(Sichu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InstituteofSociology,Chengdu610071)

Abstract:CitycommunitySpiritisticcultureistheimportantcontentofthecitycommunitybuilding,istheepitomeofurbancivilization.CitycommunitySpiritisticculturaladvancementhavingfar-reachingsignificance,itcanpromotecitycommunityharmoniousdevelopment,enrichcitycommunityresidentculturallife,promotecityeconomysocialharmoniousdevelopment,acceleratetheprocessofurbanization.

Keywords:CitycommunitySpiritisticCultureCitycommunitySpiritisticcultureBuildingCityCommunity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