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行為發生機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3 08:40:00

導語:腐敗行為發生機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腐敗行為發生機制管理論文

摘要:腐敗現象是中國社會最具破壞力的社會問題之一,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腐敗行為發生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認真分析腐敗行為的發生機制和反腐倡廉建設的技術難點,對于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腐敗行為;發生機制;反腐倡廉建設;技術難點

腐敗現象是中國社會最具破壞力的社會問題之一。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全黨同志一定要充分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1]在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關鍵時期,反腐倡廉建設面臨著新機遇和新挑戰。因此,認真分析腐敗行為的發生機制和反腐倡廉建設的技術難點,對于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腐敗行為的發生機制

腐敗是指事物的腐爛和變質。作為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特定范疇,亨廷頓認為:“腐敗是政府官員違背公約的準則以權謀取私利的行為。”對此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比如權力的商品化、金錢的權力化,或公共權力的非公共使用,但“以權謀私”是所有理解的要件,也是判定某種行為有沒有構成腐敗的基本標準。

腐敗行為的發生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作為一個社會問題,腐敗在中國社會的出現與蔓延是與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相同步的。在這之前,官員以權謀私的行為不能說不存在,但不作為一個問題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相關政策的實施。這說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定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腐敗行為的發生,再加上改革化和市場化的政策體系中還缺少對黨政官員的必要的預防監督,因而為腐敗行為的發生增添了更多的機會。

1.“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執政原則,發展經濟成為各級黨政機構的工作之重心,成為各級黨政官員的工作之首。因而各級黨政官員從來沒有像這樣全力以赴地關注經濟建設,以經濟建設的成就作為最主要的政績標志。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沒有輔之以行政管理體制上的變革,黨政機構和黨政官員握有巨大的權力直接管理經濟事務,這客觀上構成了以權力來交換各種利益的機會。“對一些手中掌握著一定經濟權力的干部形成了挪用、擠占、貪污、侵吞的誘因。”[2]“經濟權力的真空區域”的出現提供了“權錢交易”的腐敗機會。

2.放權取代集權,是市場化改革的必然舉措之一。事實證明,放權極大地刺激了各級經濟主體的發展積極性,也使各級黨政官員握有發展經濟所必需的基本權力,如人事權、經營權、事務管轄權等。但問題的關鍵是,放權并沒有輔之以權力監督體制上的變革,對獲得各種權力的黨政官員缺少各種形式和層次的監督,對他們濫施權力、以權謀私的腐敗行為既沒有事先的預防,也沒有事后的有力及時的懲處,因而這些欠缺無異于“制度化”地制造了各種腐敗機會。

3.改革時期必是新舊體制轉換的時期,必然要采取許多過渡性極強的政策。這些政策大多有權宜的成分。若沒有周全的預防機制,也等于是提供了腐敗滋生的溫床。如價格雙軌政策、土地的有償使用政策、鼓勵房地產發展政策、特區的優惠政策等等。由于沒有及時的相關監督機制,因此,每項政策的出臺,幾乎就等于創造了一次新的腐敗機會。“一旦實施缺乏制約配套措施的精簡機構的改革,黨政機關經商辦企業的現象馬上就會打著‘人員分流’、‘安置富余人員’等幌子泛濫起來。”[3]

能將大量的腐敗機會轉化為腐敗行為的主體還是那些手中握有各種權力的黨政官員,他們的道德覺悟水平和自律能力與腐敗的大量出現有著直接的關系。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環境中,部分黨政官員腐敗行為的動機和能力均在強化。他們在樹立市場觀念、效益觀念、競爭觀念和利益觀念的同時,也出現了尋租、造租和過分官本位觀念,還有與此相應的奢靡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盡管黨中央圍繞“三觀”和黨紀國法開展了許多如“三講”、“四個如何認識”、“五種精神”、“八個堅持八個反對”、“保持黨員先進性”、“八榮八恥”等教育活動,也狠抓了一批大案要案,但無力阻止這種趨勢。依照黨章和國家公務員規章,被選進黨政官員集團的并握有各種權力的是最先進分子,即最具有道德意識、最具有責任感、最具有奉獻精神、最具有奉公守法概念的人。但從腐敗現象的出現和蔓延情況看,那些腐敗涉案人幾乎全然無公共權力握有者的基本素質,他們絕少有對自己行為的道德約束和黨紀國法警策的。由于擁有權力,他們更容易將以權謀私的行為視為當然,而無道德自譴和對觸犯黨紀國法的畏懼。因此沒有監督的權力提供了絕對腐敗的機會,尤其對那些不具備先進分子應有的先進素質的所謂“先進分子”來說更是如虎添翼。

腐敗的大量出現與一定的社會文化心理和社會評價也是分不開的。到底什么是腐敗?一些領導干部認識不清,他們認為“吃喝不算腐敗,這是工作需要”;用權為本地、本部門謀利這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公開為吃喝鳴鑼開道。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敗思想文化有所滋長,一些干部經不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甚或把權力、金錢、美色的追逐作為一大時尚,跌入腐敗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在社會上,現實的或潛在的腐敗分子意識到某些腐敗行為可能得不到及時有力的懲罰,就會出現“上行下效”的從眾心理,或處于利益的補償,他們也開始利用各種機會獲得某種利益。在他們看來,腐敗是一種對不公平分配的對應性舉動。行賄盡管有一定的風險成本,但通過行賄可以達到利益上的要求。因而在客觀上存在著對腐敗的兩重性評價,即腐敗是社會腐化的表現,又是合理的、可接受的文化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誘致了一些人的腐敗。

腐敗演化成一種更具彌散性的社會通病與中國傳統的人情觀或熟人氛圍不無關系。在復雜的交往關系中,每個人都以自己為軸心,將親屬、朋友、同事、上下級以血緣、親緣或關系的親疏遠近,向四周擴散。這種格局并沒有因改革開放政策的全面實施而打破。“相當一部分當事人是在多次拒絕了其他多種形式的行賄后,最后被這樣充滿人情味或情味的文化”炮彈“擊中的”[4];“絕大多數人第一次涉足犯罪是在某種特殊的或偶然的情況下發生的,80%以上是在被動的狀態下發生的。第一次打開缺口的人主要是當事人的熟人、朋友、親戚等。從行為方式看,第一次作案的性質往往介于合理與不合理、違法與不違法之間,第一次打開缺口所使用的手段帶有較多的文化特點和感情色彩。”[5]

以上分析的就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腐敗行為發生的宏觀和微觀機制。治理腐敗必須尋根究源,找準根源,才能對癥下藥。

二、反腐倡廉建設的技術難點

>中國社會在反腐敗問題上,一直以來是確立了“兩條腿”的思路:一是關于行政權力的監督思路;一是市場機制的確立思路。沒有這兩條腿,反腐敗就寸步難行。中央政府也一再宣示要懲處腐敗官員,治理腐敗現象。從1982年第一次展開打擊經濟犯罪活動以來,政界和理論界在思想道德和黨紀國法兩個方面努力建筑堅強的防線。雖然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均達不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無論是重刑還是教化似乎均形成不了“不想貪”、“不敢貪”的巨大壓力,而且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腐敗還反復出現了“易發”、“高發”、“多發”的勢頭,表現出“多樣化、規模化、集團化、高層次化、智能化”的特點。這其中的技術障礙是顯而易見的。

1.監督體制的建立與有效運行的困難。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因而監督機制的建立與運行是所有社會反腐敗的通則。但正是監督難以建立和有效運行的困難使得人們的認識可以到位,但操作起來困難。在文獻上可以讀到關于強化監督機制的各種政策,也有關于黨內監督、輿論監督、法律監督等全方位監督的思想,如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必須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表明,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監督的缺乏并不是缺乏監督機構或缺乏有關監督的法律法規政策,而更多的是因為監督本身缺乏權力,因而使得監督行同虛設。

實行監督職能的機構或主體要發揮監督作用的前提是地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包括:在監督體系中應有的地位、監督權實施的安全保障和知情權等。但在中國現行的社會體制中,這種理論上的正確思考有著實踐上的技術“死角”:(1)監督權嚴重失衡。按理說,監督最本質、最主要的是人民的監督、群眾的監督,人民群眾在監督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衡量監督權力大小的重要尺度。在現行的監督體系中,不是任何監督都缺乏權力,自上而下的監督或“先黨內后黨外”的程序格局已經決定了自下而上的監督或黨外的監督的乏力或“弱監”的地位。(2)監督權沒有保障。法律賦予了人民廣泛的民主監督的權力。但在實際生活中,這種權力因缺乏明確、具體、有力的保障而不能正常發揮。許多腐敗現象就發生在群眾的眼皮底下,一目了然,但難以進行有效的安全保障。群眾監督之后遭受打擊報復的事件屢見不鮮,所以一些群眾在意欲監督的時候,還必須反復掂量為此付出的代價問題。(3)知情權難以建立。沒有公開性來談民主和監督都是可笑的。對被監督的人或相關的事的內情不知就無法監督。但現實中很多事關監督的問題就出在這里。在不少的地方和單位,往往越是需要監督的事情,越是被牢牢地封閉,群眾即使有監督的決心、信心和勇氣,也只能望洋興嘆。對于有關財務方面的知情權、有關干部收入的知情權、對有關公共事物管理、審批、決策的知情權等等如何保證以及如何實施到位,如何進行相應的組織創新和體制創新,只有原則意義上的規定,是難以最終戰勝腐敗的。但礙于黨政機關本身的無限權力和日益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所謂的知情權的確保遇到的困難在經濟政治領域比比皆是。

2.對從政官員的有效教育與引導的困難。行為的腐敗根源于思想道德的墮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從、鄧小平、到等一脈相承的腐敗治理思想里可以看出,對從政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來沒有松懈過,他們都把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反腐敗對策中的首要地位,但相當數量的從政官員的腐敗行為源源不斷地涌現。這說明,在市場化、多元化、“西化”、“分化”的復雜形勢下,教育的力度和效果上存在許多的問題,尋求對從政官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技術上的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主要表現在:(1)難以扭轉實用主義的教育價值傾向。在現存的對黨政干部的培訓教育結構中,普遍存在重學歷、輕素質,重理論、輕實踐,重能力、輕道德的價值傾向。有的領導干部把補“學歷”和“出政績”當做一種追名逐位的手段,因而接受教育不是對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和黨性修養錘煉,而是追求權力、金錢和名位的墊腳石。(2)難以尋求有效的教育方法。長期以來對黨政干部的教育重于理論條條的灌輸,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教育方式日漸難以為人接受,試圖以新的某種方式進行教育問題還沒有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育方式的空缺。即便是已經規定的黨員“民主生活會”,也已經正在演變成一種形式化的儀式,缺乏實質性的相互批評和幫助的功能。即便是現在時興的公派“考察”教育或“黨員干部輪訓學習”,也在某種教育程度上由于這些人本身思想素質而改變了被派出“考察”的初衷。有些人在對西方的物質文明和技術文明作了反復的感受后,在仰慕或自嘆的心態支配下,公仆意識淡薄,廉潔勤政觀念“更新”,以致患了貧窮國家的富貴病:公款吃喝、旅游、炫耀性消費成風。(3)難以確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圍繞“三觀”教育,我們黨不斷地在組織各種學習活動,如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些教育對于提高黨員干部的素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些教育內容有著明顯的大而空的特點。因此,即使花了很大的力氣去教化,很難把這些理論觀點羽化為黨員干部的信念力量和約束力量。如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在思想上解決好參加革命為什么,現在黨員干部應該做什么,將來身后留什么的問題,自覺抵制各種剝削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三個解決好”比較具體地反映了為官做人的基本態度和精神境界,但怎樣才能內化為從政道德,這種教育也有其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

3.扭轉群眾對反腐敗建設的期望與心理定式的困難。群眾對反腐敗建設的評價構成了一種特定的社會氛圍,這種氛圍對預防、治理腐敗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反腐敗的各種政策中,一再地強調要溝通干群關系,保護人民利益和主持社會正義,說明了反腐敗的動力源還是在于民眾中。但是,群眾在對腐敗和反腐敗已經形成了某種思維定式和判斷取向,其依據是政府公布的相關資訊,以及群眾對反腐敗所懷有的期待之實現程度。從實際情況看,隨著反腐敗政策的落實和成績的獲得,群眾認為尚未被揭露的腐敗案件也越多;被揭露的官員級別越高,群眾越認為還有更高級的官員尚未被揭露出來。這既是反腐敗進程中屢屢沒有及時鏟除腐敗的消極后果所致,也反映了在對群眾情緒與認識取向的引導方面還存在著嚴重的“兩難”:大規模地宣傳反腐敗的成效,將強化群眾的這種逆反心理;而對反腐敗進展不給予一定的宣傳,也會失去群眾的信任。

以上三個方面的困難制約著腐敗治理計劃和政策的順利實施,使得反腐倡廉建設的決心與能力之間表現出相當的距離,因而在實際的反腐敗效果上也難遂人愿,以致腐敗年年反,年年腐敗不絕。所以,進一步分析腐敗發生的各種機制,努力降低腐敗治理的難度,是亟須著力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鄭杭生.中國社會問題報告(1996—1997)[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495.

[3]李雪勤.中國拒絕腐敗——現階段反腐敗透視[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7:105.

[4]張陽升.通向廉政之路[J].新華文摘,1997,(9).

[5]李志人,張軍,侯彪.沉淪的權力——500例貪污案例分析[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