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環境會計

時間:2022-03-16 10:35:00

導語:企業環境會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環境會計

1環境會計的劃分和會計處理

1.1環境成本會計劃分

1.1.1環境預防成本。即用于維護環境現狀或防止出現污染和破壞而發生的環境支出,主要包括環保設備儀器的購置、環境監測等所發生的費用。

1.1.2資源消耗成本。主要指的是單位個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耗費及使用的成本支出,實際上就是將資源產品生產所耗用的自然資源以貨幣形式加以表現及量化的過程。

1.1.3環境污染治理成本。即對已經發生的污染和破壞進行清理和治理而發生的支出。

1.1.4環境補償成本。即對已經發生的環境污染進行補償而發生的支出,如企業由于排放廢棄物而對其他企業或個人造成損害所支付的賠款、罰款等。

1.1.5環境機會成本。主要包括資源閑置成本、資源濫用成本。

1.2環境成本的會計處理

1.2.1資本化處理

企業為預防環境污染和破壞而購置或建造的固定資產可按收益期分別予以處理:(1)收益期大于5年,并能形成有形或無形資產的支出,借記“固定資產”,貸記“在建工程”、“銀行存款”;計提折舊時,將當期的預防性支出列入“環境預防費用”、“環境治理費用”等科目,貸記“累計折舊”。(2)收益期大于1年小于5年的環境支出作為遞延資產分期攤銷,借記“環境預防費用”、“環境治理費用”,貸記“長期待攤費用-環境支出”。

1.2.2計入當期成本法

(1)對于企業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污染治理費,處理時可借記“環境治理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會計科目;(2)對于企業因環保問題所支付的罰款、賠款以及其它損失,處理時可借記“環境營業外支出”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賬款”等科目;(3)對于企業為開發設計環保工藝、支付環境監測等所發生的當期費用,借記“環境預防費用”、“環境治理費用”,貸記“待攤費用”或“長期待攤費用”。

1.2.3作為環境負債處理環境負債通常是由企業以往的經濟活動造成的,須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潛在性義務。當企業遇到與環境有關的將來可能支付的費用,能夠合理而可靠地計量時,可借記“環境損害費用”,貸記“應付環境費用”。

2我國企業環境會計現狀分析

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并積極采取措施節能降耗,但結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企業沒有將其經營對環境的負外部性納入到會計核算中。表面上,法律沒有要求企業全面實施環境會計核算,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環境會計研究在理論上還不成熟。會計作為企業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的工具,理應提供有關企業的環境信息,會計人員和會計研究者理應承擔相應的責任,使經濟、自然和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巨額的環境成本和環境負債、會計的責任以及傳統會計理論的缺陷是激發環境會計研究的主要原因。

我國實施環境會計是十分必要的:從宏觀角度看,既是控制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加快對外開放步伐的現實需要;從微觀角度看,則是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需要。

3如何構建我國環境會計制度

3.1樹立企業環境責任的道德理念

目前企業環境責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企業對環境會計在建立健全中國環境信息公開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首先,政府職能部門應當更新傳統觀念,樹立生態環境無害化的綠色文明理念,建立企業清潔生產的生態環境戰略發展觀念。其次,國家環保職能部門應加大環境保護、推進環境會計核算的宣傳力度,借我國“綠色GDP”試點工作建立適合我國的經濟核算框架,促進中國環境會計研究和發展。

3.2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環境會計理論體系

;(1)環境會計假設。會計假設是會計理論的支柱,是開展會計實務的必要前提,葛家澍認為“它是建立會計信息系統所依據的前提條件”。

(2)環境會計目標。從環境會計產生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看,環境會計的目標分為兩個層次。

(3)環境會計對象要素。環境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的環境活動及與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在環境會計要素方面,目前的學術研究也存在分歧。本文認同“六要素論”,即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權益、環境收入、環境費用和環境利潤。環境會計要素應與目前的主會計報表掛鉤,以便經營者了解目前企業的環境狀況,體現環境會計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3.3建立完整的環境會計信息系統

企業環境信息要在環境報告中充分披露,增強披露數據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環境報告披露的內容應包括:環境問題及影響、環境對策;在財務報表及附注中披露環境支出和環境負債。其中,環境支出和環境負債是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關鍵內容。環境會計報告可以是定量總結與定性描述相結合、價值量基礎與自然量基礎相結合以及環境的財務影響報告與非財務影響報告相結合,并突出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環境報告的模式有兩種。一是補充報告模式,即在現有財務會計報告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會計科目(如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收入、環境費用等)、會計報表(包括環境成本與收益表、環境業績表和環境效益表等)和報告內容(有關環境方針、環境業績、環境影響和環境風險預測等等)的方式報告企業環境信息。二是獨立報告模式,報告內容包括:企業簡介與環境方針,環境標準指標和實際指標,廢棄物、污染排放等信息,環境會計信息,環境業績信息,環境審計報告等。

3.4制定可操作性強的環境會計準則和制度

在進行綠色企業“三R”典型調研的基礎上,盡快組織專家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環境會計準則和制度,這是實施我國環境會計的關鍵。為有效地建立和開展環境會計,我國必須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時,應制定相應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使各企業的報告標準、程度相同,從而在實踐中統一規范環境會計核算對象及報告形式,增強可操作性。

環境會計的出現既是生態發展的需要,更是企業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通過探討環境成本,尤其是企業環境會計背景、定義、成本計量及會計處理,修正了傳統會計體系下成本核算的不足,能夠使環境成本更明晰化,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更真實有效地環境信息。需要注意的是,環境會計并不是對傳統會計的完全顛覆,而是以其為基礎,對其進行完善和修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