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論文
時間:2022-04-28 02:13:00
導語:經濟全球化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企業跨國發展的理論依據;企業跨國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家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的許多假設條件已經改變、核心競爭力理論、傳統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一國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必然具有競爭優勢、定位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培育獲得該核心競爭力所應具有的比較優勢及其他條件、把核心競爭力的建立和培育作為企業經營發展的戰略、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外包戰略、政府出臺并完善對企業的融資支持措施、加大技術創新鼓勵力度并鼓勵管理創新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摘要: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給我國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企業可以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企業競爭力的增強離不開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本文依據核心競爭力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結合我國企業的現狀,針對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走出去”戰略核心競爭力比較優勢
國家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戰略,同時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如何抓住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有利機遇,實現企業自身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成長,是當今許多企業面臨的問題。
1企業跨國發展的理論依據
隨著國際分工的加深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以全球化為顯著特征的新時期。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全球范圍內國際直接投資活動規模的日益擴大。長期以來,指導國際分工的基本理論是比較優勢理論,按照比較優勢理論,國際分工是各國資源稟賦的不同所決定的,各國應根據本國的資源稟賦來選擇國際分工的定位。核心競爭力理論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需要。
(一)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對于指導我國企業選擇正確的“走出去”的市場、行業和項目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李嘉圖和俄林提出的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理論有其局限性,其前提是各國的供給條件、生產條件不可改變,資源、生產要素難以在國際間流動。
隨著貿易壁壘和要素流動壁壘的減少與降低,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比較優勢理論的許多假設條件已經改變,經濟全球化包括自由貿易的全球化、投資的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一國所擁有的資源不僅包括本地資源,還包括外來資源,這時一國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已不像過去那么突出。經過投資和新技術的采用,自然資源可以被改良,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經過人力投資,以及勞動力的技能和素質的提高,還可以克服勞動力數量不足的矛盾。因此,除了一部分不可替代的資源如石油以外,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已不具有壟斷優勢,僅以比較優勢來確定對外發展戰略,雖然能獲得暫時的利益,但不能縮短自己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比較優勢并不是最有利的。競爭優勢才是國際競爭中的關鍵因素,重要的是獲得具有競爭力的比較優勢,也就是核心競爭力。
(二)核心競爭力理論
核心競爭力的原義是“核心能力或核心技能”,通常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在研發、設計、制造、營銷、服務等環節上明顯優于并且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能夠滿足客戶價值需要的獨特能力。
在國際經濟合作中,傳統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一國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必然具有競爭優勢。但事實上,這兩者之間存在區別,它們主要表現在:比較優勢是靜態競爭力,難以改變,競爭優勢是動態競爭力,可以改變,擁有了比較優勢并不等于擁有了現實競爭力,擁有競爭優勢才真正擁有現實競爭力。比較優勢是由土地、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基本生產要素決定,是一種低層次競爭力。競爭優勢雖與基本生產要素有關,但更多是與機制、政府質量、管理水平、人力資本、產品品牌、技術創新等高級要素有關,在更高層次上決定了競爭力。比較優勢主要強調地區之間產業分工與產業互補,競爭優勢主要強調地區產業競爭和產業替代。發揮比較優勢強調各地區產業發展應“揚長避短”,增強競爭優勢更強調各地區產業發展的“優勝劣汰”,但完全套用比較優勢理論可能陷入比較優勢的陷阱。不可否認,企業要到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去發展,但是在“走出去”發展中僅強調比較優勢,而忽略核心競爭力的定位與培育,從而實現比較優勢的轉變,就會囿于現有的市場和產業,難以向歐美等技術要求高,附加值也較高的市場發展,難以實現由一般企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轉變。
以核心競爭力指導企業“走出去”發展的思路是:首先,定位企業核心競爭力。其次,分析培育獲得該核心競爭力所應具有的比較優勢及其他條件。第三,分析現有的比較優勢,以及轉化為培育核心競爭力所需比較優勢需要開展的工作與條件。最后,逐步實現這些工作,獲得這些條件。僅以比較優勢理論為指導,則其思路為:分析所具有的比較優勢,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對外合作。兩者的區別在于以核心競爭力理論為指導不單純是現有比較優勢的發揮,更重要的是通過企業的努力,實現比較優勢的轉化,進而確立企業所需的核心競爭力,由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2企業跨國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把核心競爭力的建立和培育作為企業經營發展的戰略。培育核心技術戰略,包括先進的經驗和技術。確定企業建立核心競爭力的方式一般是指在某個局部環節領先,還是整個過程效果的領先,就目前國際企業和國內企業現狀來看,應當建立某個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走出去”發展戰略的重要一點是產品技術水平高、產品更新換代快,尤其是高科技產品,如果不能發揮核心技術優勢,被市場淘汰只是早晚的事情。產品差異化及成本領先戰略。產品差異化是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提高自己相對于其他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預期價值的一種經營戰略,產品差異化最明顯的方法就是修正產品或服務的客觀特性,突出產品特色。在保持現有特色的同時,進一步創新,發展新的有價值的、不同于同類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以減少競爭的威脅,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當然,在實施產品差異化的同時,還必須把成本放在首位,即成本領先戰略。
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外包戰略。外包是指企業整合利用其外部最優秀的專業化資源,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力和增強企業對環境的迅速應變能力的一種管理模式。外包就是把不屬于自己核心競爭力的業務包出去。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來臨,企業不可能只利用自身的資源去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敏捷組織、組合式組織和虛擬組織的相繼出現都是為適應市場的需求而產生的。因此,外包策略可以彌補企業發展核心能力時的資源不足問題。
政府出臺并完善對企業的融資支持措施。在當今的國際市場上,私人投資增長幅度加大,政府出資項目逐步減少,對企業提供融資方面的支持可以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并以此為基礎,參與國際資本市場競爭,向產業鏈的上游發展,以提高自己的勞動附加值,在國際市場上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同時,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加強行業組織建設,強化協調職能,使企業發揮所長,實現共贏。
加大技術創新鼓勵力度并鼓勵管理創新。從本質上看,企業的競爭是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的競爭,科技能力高,效率就高,成本也就更低。面對國際市場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必須強化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擁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專利,增強核心競爭力。
總之,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下依托“走出去”發展戰略,企業只有憑借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生產出具有高科技、高效用的產品從而占領國際國內市場。
參考文獻:
1.周密.民營企業“走出去”特點、困難和自身建色.國際經濟合作,2006
2.劉建和.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思考.中國西部科技,2006
3.吳漢篙.民營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模式.企業經濟,2004
4.鄭克俊,遲清梅.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識別與評價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
5.凡勃倫,蔡受百譯.企業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 上一篇:開放系統管理企業動態競爭論文
- 下一篇:畢業生選聘到村任職座談會講話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