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工協調研討創意產業集群形成論文
時間:2022-05-10 08:16:00
導語:知識分工協調研討創意產業集群形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知識的分T和協調理論概述;知識分工促進創意產業集群化形成與發展;創意產業集群化促進知識分工深化與創新效率的提高;結語與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各種類型的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大都市已呈現高度集群化發展的跡象、創意產業概念最初由英國提出來、在哈耶克研究的基礎上,諸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知識分工理論進行了研究、哈耶克提出的知識分工問題可分為兩個基本問題、創意產業集群化的形成是基于勞動分工的知識分工的產物、創意產業集群化有利于增強知識的聚合效應,從而可提高集體的創新能力、創意產業集群化有利于相同實踐與實踐網絡中的知識共享、創意產業集群化是一個知識流動與碰撞的動態過程、文化根植性所引致的集體學習優勢、集群化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的產業文化和普遍存在的非正式交流網絡、集群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非正式交流優勢等,具體請詳見。
一、引言
近20年來,各種類型的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大都市已呈現高度集群化發展的跡象。紐約、東京、倫敦等眾多發達國家的大都市早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中心…。而以上海為代表的一批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也在創意產業領域取得很大的成就。根據上海創意產業中心最近對本市創意產業集聚區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上海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已初具規模,在空間結構上呈現出日益明顯的集聚發展現象。截至2006年底,上海經過政府的四次授牌已建成75家創意產業集聚區,建筑面積達到221萬平方米。所以創意產業這種高附加值新興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城市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規劃、培育的首要戰略目標。
創意產業概念最初由英國提出來,在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明確指出,創意產業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的動力,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此后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等地也紛紛引用并拓展創意產業的外延。從根本意義上看,創意產業不僅僅停留于頭腦知識的開發,而主要是一個產業化概念。而集群是指在某個特定產業中相互關聯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的若干企業和機構的集合,這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對形成產業和區域競爭力有很強的優勢。同樣,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高度的空間集聚從而帶來信息交流、人才匯聚和創意的激發。因此,創意產業集群化符合創意產業發展的特性。查理和倫得爾(Charles,Landry,2002)認為從產業聯系角度而言,受扶持的藝術產業(subsidizedarts)與創意商業組織(communereialcreativesector)由于產業互補而在空間上以集群的形式互相嚙合;從整個創意產業體系而言,需要創意產業集群、創意階級和創意社區這三者在一定場所上的融合,在相互之間通過復雜的關聯產生影響(厲無畏,2006)。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闡述和創意產業集群化的實用價值上。對于創意產業集群化現象形成過程的解釋缺乏深入的理論支持,對于現今人們較為關注的創意產業地理集聚這一現象缺乏系統的因素分析。由于創意行為通常依據的是隱性的知識,源于個人創造性、技能和才干,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特征具有自身發展規律。因此,本文主要基于知識的分工和協調理論對創意產業集群化的形成過程進行理論分析。
二、知識的分T和協調理論概述
哈耶克(Hayek,2002)在亞當·斯密(AdamSmith,1776)的“勞動分工”基礎上提出了“知識分工”的觀點,認為經濟學面臨的不再是亞當·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的猜想,而是“知識的分工與協調”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是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的中心問題。斯密猜想的要義是市場指引著分工中的人們的經濟活動,以達到帕累托資源配置效率。哈耶克猜想的要義是市場指引著知識分工中知識勞動者的經濟活動,以達到人類知識整體的有效運用。在哈耶克研究的基礎上,諸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知識分工理論進行了研究。
哈耶克提出的知識分工問題可分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知識分工單元對自身掌握的片斷知識的利用和發展,二是對互補的分工知識的協調問題,由于知識的互補性,知識分工單元要實現對其他單元片斷知識的有效利用必然面對協調問題。哈耶克認為,勞動的分工本質上是知識的分工。知識分工的主要原因來自于成本和效率的考慮,勞動分工的經濟性表現在由于分工使某一生產操作達到了未分工時所不能達到的最適生產規模,最適生產規模則意味著單位生產費用最低。貝克爾和墨菲(Becker,Murphy,1992)認為勞動分工產生的專業化收益來源于知識分工所帶來的知識積累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說促成企業知識分工的原因本質上是達到其單位成本和積累效率的經濟性。同時,知識的分工和協調體制對企業組織有著重要影響,德姆賽茨(Demsetz,1988)認為知識成本的節約,決定著企業邊界。
知識的分工程度既受到了知識自身結構的限制,也受到了合作、協調成本的限制,是有限度的分工。個體所面臨的機會集合,是個體所擁有知識的函數。決策者在兩個方面具有有限知識。首先,在某一時空上,知識是既定的,技術可能性表明了當前人類關于自然法則的有限知識。其次,對于特定的個體而言由于生理的局限性造成知識的局限性。知識的有限性客觀上造成了知識分工,但是任何經濟和社會活動都需要多學科、多專業的知識共同發揮作用,任何知識片段的殘缺都可能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社會只有將因專業化分工而被不同個體掌握的知識片段組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作用。
在知識分工體系中,知識分工單元之間按照一定的邏輯聯系在一起,存在著“知識各個局部之間通常存在著互相解釋或互為強化的關系”的知識互補性原則,表現為知識沿時間和空間的互補性。正是由于知識的互補性,這就要求組織能夠促成內部知識分工單元之間的協調,以及利用其他組織所掌握的知識片斷,使之與自身的經濟活動協調一致。正像達文波特(Domnpod,2004)提出的知識市場概念,知識是以類似于其他產品市場一樣存在分工,存在買方、賣方,知識市場存在交易問題就有成本問題,尤其當參與知識分工的個人和組織眾多時,知識分工單元的協調會造成交易費用的增加。根據交易費用理論的觀點,市場和企業是由交易成本決定的兩種典型的資源配置經濟制度結構,對于知識資源的配置具有不同特征,在市場組織中是由價格機制引導知識的分工和協調;在企業組織中,對知識的分工和協調是通過權威指導的形式實現的。
三、知識分工促進創意產業集群化形成與發展
創意產業集群化的形成是基于勞動分工的知識分工的產物,是為了獲取外部異質性創新資源和由知識分工產生的遞增報酬的一種空間組織形式。創意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累積和自我增強的系統演化過程,其內在的動力機制是由知識分工和專業化所產生的報酬遞增。
首先,創意產業集群化有利于增強知識的聚合效應,從而可提高集體的創新能力。一定意義上來說,知識資源的互補是個體、企業及相關機構采取合作戰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因。人類各種知識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互補性”的而非“互替性”的,即一個單個個體在把知識運用于經濟活動時,各自所獲得的收益加總必定小于把知識聯合運用于經濟活動時的收益。這種基于知識分工的互補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時間上的互補性,即對同一個體或群體的知識基礎而言,尚未獲得的知識與已經獲得的知識之間存在著強烈的互補性;二是空間上的互補性,即對不同個體或群體來說,已經積累起來的知識通過相互交往而獲得互補性。從哲學意義上講,有互補才會有交叉,有交叉才會有吸收,從而產生創新。因此,對合作各方來說,以知識資源的互補性為基礎的合作,是降低創新成本、提高其收益的重要手段。通過知識的聚合,個體、企業及各相關機構可以對原有的知識系統進行聯合與補充,從而使其匯合成組織之間的知識網絡。這種網絡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創新的知識資源庫,在這個資源庫基礎上,創意產業參與者的知識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進而提高知識的規模收益。在創意產業相關主體的合作關系中,由于網絡知識的形成主要是以合作各方原有的知識為基礎的,因而并不需要參與各方有較多的知識資源的再投入,而只是對原有知識資源及相關能力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因此,集群式網絡內部基于知識互補的合作,對創意產業的參與各方來說,都具有較高的收益。彼此間較高的知識資源的相互依賴,很容易得到各方的認同。而且,通過相互合作,網絡的參與者可以得到知識優勢延伸和增強的機會,從而使個體、企業的知識優勢和創新優勢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和增強。從本質上來說,知識聚合是創意產業集群化的一種知識資源的優勢互補,知識的聚合使參與者形成了解決新問題的力量,進而形成一種報酬遞增機制。
其次,創意產業集群化有利于相同實踐與實踐網絡中的知識共享。創意產業集群化過程中集結了大量的從事相同愛好及業務的個體、企業或機構,具有相同實踐的人們地理上的接近還導致了知識在另一種網絡中流動。布朗和杜吉德(Brown,JohnSeely&PaulDuguid,1991)發現,在硅谷隨處可見一種類似于職業群體的“實踐網絡”。這種網絡是由那些從事同樣或者十分相似的工作的人們,通過行會或其他形式的職業協會或者非正式的群體而聯系起來的。實踐網絡中的人們雖然并不都是在為同一家企業或雇主工作,但他們有著相同的實踐活動,經常遇到相同或相類似的問題,在相互交流中大家共享著行業內的知識和技藝,新的創意就在這種情形下按照較小阻力的途徑傳播。這種區域內橫向的知識流動比起一體化企業內部縱向的知識流動更為容易。因為知識的流動需要相同實踐作基礎,垂直一體化企業內部是按照分工而組織起來的,各部門的實踐活動不同,面臨的技術難題各不相同,要使知識在企業內部流動,必須花費很大的氣力。相比之下,知識在具有相同實踐的同行之間流動,速度和效率更高。此外,知識交流也很容易發生在縱橫交錯的人際關系網絡之中。在硅谷,這種網絡常常是很稠密的。比如乘車時天天見面,或者曾是同學、同事,或者同是某一俱樂部成員,現在是近鄰。“產業簇群所具有的緊密度保障了距離的鄰近性和這樣的互動關系。”“人際關系加速著知識在不同的機構之間順暢地流動。
再次,創意產業集群化提供了知識創新的空間。在很多情況下,那些對個體、企業知識積累和技術創新至關重要的外部知識資源在空間上是相對分散的,企業往往置身于區際的甚至國際的知識共享網絡中。而對于創意產業集群化而言,這些知識資源在地理上是高度集中的,它們圍繞在個體、企業的周圍構成一個相對密集的知識場。知識場的存在意味著集群中企業具有可利用的豐富外部知識資源,但是要把這些知識真正據為己有還有一個獲取吸收的過程,該過程的高效進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知識的易獲取性,而集群環境通過地理接近和社會認同兩種效應極大地改善了這一點。所謂地理接近效應是指由于知識受體靠近知識源而便利了知識的獲得,社會認同效應則是指受體和知識源由于共享相似的區域社會文化背景而促進知識傳遞。事物之間在一個具體的場所發生作用,知識創造也不例外。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2001)定義了一個“巴”的概念。“巴”是知識分享、創造和使用的背景環境。巴既指物理的場所,如辦公室、飯桌以及其他商務場所,也指虛擬的空間如電話、電子郵件等,還包括精神空間如共享的經驗、觀念和理想等。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相互作用。個人的知識一旦置身于巴中,就能夠被共享、更新和增強。
野中郁次郎指出:與其說巴是一個容納知識和容納有知識的人的物理空間,不如說巴本身就是知識,知識創新的過程就是創造巴的過程。國外一些企業和研究機構特別注意鼓勵這種員工之間的互動作用,除了聚餐、輪崗等制度外,甚至在建筑物的布局上,刻意留下一塊公共的空間,便于不同部門員工相互溝通交流。現代信息技術使相距遙遠的人們可以相互交流,“地球村”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地理位置、距離的概念似乎失去了意義。然而從硅谷以及其它地區的情況來看,通信技術并未構成集群的離心因素。因為從個體、企業學習與創新的角度看,相關的個體、企業或機構群居一起,相互面對面交流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們之間借助各種媒介來傳遞信息、共享知識和交流思想,然而各種媒介在解決信息歧義性方面的能力是不同的。倫格爾(Lengel,2002)引入了一個“媒介富裕”的概念,富裕是指媒介具有的通過闡明歧義問題來改變人類理解的能力。富裕特性包括:(1)提供快速反饋的能力;(2)傳播多種闡釋的能力;(3)傳達個人感官的能力;(4)運用自然語言的能力。依照這些特性,達夫特和倫格爾將幾種媒介作了排序。面對面溝通被列為最富裕媒介,其余依次為電話、個人書面文本、正式書面文本等。一般地,口頭載體要比書面媒介更富裕,電子郵件雖然克服了距離的限制,具有很強的覆蓋性,但它仍然無法傳遞諸如暗示、個人感官體驗的信息,在反饋的即時性方面,它弱于電話,更弱于面對面交流。從知識的類型上來看,明晰知識(explicitknowledge)容易通過文件、通信手段傳播,而緘默知識(tacitknowledge)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它不僅僅包含訣竅、經驗,還包括個人的感官體驗、感悟、信仰、思維模式等方面,具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知識創造中的緘默知識的共享、緘默知識向明晰知識的轉化,主要通過自然語言、迅速反饋和頻繁互動建立起來的,必須依賴于富裕媒介的溝通交流方式。因而,面對面交流方式在知識創新過程中仍然具有電子郵件、信函、傳真等通信方式所無法替代的優勢。-
四、創意產業集群化促進知識分工深化與創新效率的提高
創意產業集群化是一個知識流動與碰撞的動態過程,是通過知識的激活、碰撞和整合而產生新觀念、新思維和新方法以實現價值增值的過程,是由創新主體之間以及與用戶在交流編碼化知識和隱含經驗類知識的過程中的交互作用所推動的集體交互學習的過程。創意產業創新的關鍵就在于不同的知識源及相關知識的流動與碰撞、知識的整合與學習,不同屬性的知識及其流動與擴散的方式會引致知識交流效果的重大差別,進而影響企業的創新活動和創新績效。特別是隱性知識,即難以用語言、文字和符號完整表述且難以通過物理的手段傳播和復制的知識,它往往決定一個企業創新能力。創意產業贏得持續競爭優勢和創新優勢關鍵要素的知識,其價值就在于流動。解決了知識的流動與配置問題也就為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于顯性知識一般具有相對完全的流動性,所以,解決知識流動惰性的關鍵是解決由于默會性、專用性和文化根植性所造成的隱含經驗類知識的流動惰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創意產業集群化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模式:
1文化根植性所引致的集體學習優勢
集群化的文化氛圍首先表現為地域文化,即由宗教文化、習俗和語言系統等所構成的文化基。在這個文化基的基礎上,集群成員的廣泛分工與合作又使地域文化具有了經濟內容,形成共同的產業文化。在共同的產業文化下,集群成員頻繁地開展交流互動,增強了相互間的信任和彼此的認同感,從而使非
正式交流經常發生,促進了知識的流動與學習效率的提高。這不僅使企業提高了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機會,而且還能學習創造未來的新技術。
首先,文化氛圍的共享為個體、企業間的互信奠定了基礎。一般來講,個體、企業間的信任和行為協調是個體、企業間知識共享的前提,而信任和協調是通過網絡成員之間的重復交易和接觸而不斷改進和提高的。這樣,創意產業集群化過程中共同的產業文化,不僅使個體、企業可以以非契約的方式開展交易,而且可以在一種相互信賴的氣氛中進行知識的交流和技術共享,從而減低甚至解除了個體、企業對集體學習的顧慮,因而愿意加大對學習的投入和承諾,愿意參與集體學習。
其次,共同的產業文化,提高了知識接受者的吸收能力。從單個個體、企業來看,知識的流動和技術學習的效率取決于個體、企業本身的學習能力,即學習的內在欲望、對外來知識和技術的轉化能力以及知識和技術的接受能力,包括對知識的識別、內化和應用能力。集群內共同的產業文化所塑造的個體、企業之間上述三個方面的相似性,促進了技術知識尤其是隱含經驗類知識在群內的交換與擴散。共同的產業文化使群內企業在潛移默化中積累了大量的與該產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引導企業形成相似的管理風格和知識流的處理方式以及相似的技術學習的商業預期。這種共同文化所引致的相似性,使產業內企業都具有了較強的技術吸收與轉化能力,使企業外的未編碼化知識轉化為企業內的編碼化知識,從而使其融入企業原有的知識系統中去,進而大大地提高了技術的學習效率。
最后,共同的產業文化使群內人員流動頻繁。共同的產業文化,使群內各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技術人員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上帶有相似的痕跡。這樣,人員在集群內流動將不會受到文化方面的制約。也就是說,由于根植性所形成的文化認同,使人員在企業間流動時,調整和適應的成本較低。即較低的切換成本使作為知識流動尤其是意會知識流動主要方式的人員流動經常發生,極大地促進了群內企業集體學習的效率。
2集群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非正式交流優勢
知識流動按照交流方式,主要有“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兩種。與正式的交流相比,非正式交流在許多方面都具有相當的比較優勢。這種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頻繁的交流頻率。二是寬松的交流氛圍。使交流的雙方可以準確地理解各自的思想,更主動地完成產生新觀念所必需的信息綜合過程。三是知識的傳輸范圍與動力機制。即非正式交流則通過廣闊的社會網絡來傳輸,使知識呈水平方向流動。同時,非正式交流由于根據參與者的興趣、愛好和情感需要而展開,因而比正式交流更具有持久力。四是知識傳播速度的累加性。由于非正式交流是通過社會網絡來傳播知識的,因此,在各成員甚至專家的交流中,彼此需要的信息可迅速獲得。在彼此的面對面的交流中,對所交流的信息雙方能同時做出反應,文化的一致性又使彼此溝通過程中發生錯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使回應與解讀過程的準確性大大提高。而且,通過群內的社會網絡而進行的非正式交流還具有較強的信息搜索功能,交流者從相關者那里獲取的知識要比正式方式多得多。可見,集群化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的產業文化和普遍存在的非正式交流網絡,深化了創意產業集群化創新網絡的知識分工,有效地推動了隱含經驗類知識的流動與共享,減低了知識的學習成本,為成員自身知識和創新能力的積累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進而擁有了外部企業所不具備的創新優勢,形成一個集聚——學習——創新優勢——競爭優勢的不斷演化下去的具有自我激勵和自我增強的動態創新網絡。
五、結語與建議
從知識分工協調機制角度看,隨著創意產業集群化的動態演進和發展,這種機制逐漸成熟,逐漸會轉化為集群的慣例、文化、行為準則。慣例的發展一方面為集群化帶來巨大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隨著知識分工的發展,知識資源的專用性不斷增強,這種慣例就形成“剛性”、“鎖定”,所以集群化能夠持續發展的根本條件必須是集群能夠持續不斷調整其內在的發展機制,這對于某些創意產業來說是困難,當然可以說對于部分類型的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也是難以克服的。
集群知識分工體系是全球知識分工體系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不能將其視為一個封閉的系統,正像哈默(HaraldBatheh,2003)等人認為,知識轉移并不只局限于區域環境中,應該強調建設區域和全球交換的知識環境,因此,知識的創造不僅需要本地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知識交流,而且需要建立全球的交流渠道。集群知識分工協調體系是區域內自發的,與外界的聯系需要集群內個體的主動建設,如果沒有這種機制,只滿足于當前內部的關系,當前的分工關系就會“鎖定”,企業動態調整的能力將下降。同時,雖然外部聯系能支持區域增長過程,但是當外部渠道太強的時候,也可能威脅集群的長期存在。由于本地交流的減少,造成本地傳播就地消失,形成“空洞集群”的危險,這也對區域經濟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挑戰。
- 上一篇:支撐雇傭機制分析內部人力資源管理論文
- 下一篇:人民政府落實抗旱救災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