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31 04:15:00
導語:以制度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關鍵是實現人口在城鄉和地區間的自由流動,而在我國,限制和阻礙人口流動的主要是制度因素,制度上的二元結構阻礙了經濟二元結構一元結構的轉換。從這個意義上講,城鄉一體化的推行意味著一場新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的到來。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必須緊緊抓住制度創新和改革這一牛鼻子;另一方面,必須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切忌盲目躍進;還要尊重農民意愿,而不可由政府越俎代庖。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人口流動;制度改革
一、城鄉一體化的關鍵——人口的無障礙流動
自2002年十六大開始,中央就強調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其目的無疑也是解決日益拉大的城鄉差距,7年中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增加農業投入、取消農業稅、增加農業補貼、實行新農合等等。但是,7年過去了,我國的城鄉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更加突出,城鄉之間一直沒有統籌起來。是我們采取的手段不到位還是根本就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呢?
從理論上分析,無論是劉易斯最初提出二元經濟理論,還是后來做了修正的拉尼斯——費景漢模型,都提出了通過促進農業人口向工業部門轉移完成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轉換的思路。劉易斯認為,發展中國家人多地少,傳統農業部門的勞動力十分豐富,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很低,甚至為零,農業勞動者的收入只能是一種維持個人和家庭生存的生存工資,現代工業部門只要提供略高于這個生存收入的工資水平,就會源源不斷地從吸收傳統農業的勞動力,以滿足其擴張的需要。當傳統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全部被現代工業部門吸收后,發展中國家也就基本上完成了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流動,最終實現一元經濟結構。盡管這一理論還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基本思路無疑是正確的。按照這一思路,隨著工業部門的擴張即工業化的推進,二元經濟結構會逐步轉向一元經濟結構。
從我國二元結構的形成看,其突出特點就是產值的轉換速速度明顯快于勞動力的轉換速度。2007年,我國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為11.3%,第二產業產值所占比重為48.6%,具有人均3000美元以上中等發達國家的特征,而從勞動力結構看,第一產業勞動力就業比重仍然高達40.8%。換言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沒有能夠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及時轉移到二三產業中去,這就形成了一個不可回避的難題,即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長期處在較低甚至為零的水平。陸學藝曾經對我國農民的生存狀況做過分析,根據他的分析,2007年,我國第一產業勞動力的占40.8%,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為11.3%,這相當于40.8%的人創造了11.3%的財富。同年,我國城鎮人口占44.94%,農村人口為55.06%,這又表示我國40.8%的人要用其創造的11.3%的財富去養活55.06%的人,這樣的條件下我國農民“焉能不窮”?[1]要解決這一問題,其關鍵是要推動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唯有如此,才能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才能真正提高農民收入,才能縮小城鄉差距,才能改善農民的文化、衛生、教育環境。
固然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破除二元結構的應有之義,但破除二元結構并非單純地從經濟層面想辦法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對三農的轉移支付為農民修條路、蓋好樓就可以解決的,這些措施僅僅觸及問題的“標”,而沒有深入到“本”——結構性矛盾的存在,解決這一結構性矛盾的關鍵是推動農業人口向二三產業的轉移,只要農業人口仍然占據多數,富農就將永遠是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二、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制度改革
根據二元經濟理論的思想,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農業人口會逐步流向工業部門,既然如此,對于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的我國而言,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迅速推進,農業人口也應當隨之轉向工業部門,但上述數據分析表明,我國就業人口的流動明顯滯后與產值的變化。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呢?深入分析我們會發現,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與西方一個很大區別在于,我國的二元結構不僅僅表現在經濟層面,同時也表現在政治和社會層面,換言之,我國的二元結構是多維的,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經濟、政治、社會多維二元結構,而政治和社會層面的二元往往會成為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轉換的主要障礙。
所謂政治和社會層面的二元,實際上就是制度上的二元,這種在我國長期存在的制度上的二元表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比如戶籍制度、土地制度、流通制度、財政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選舉制度等等,正是這些城鄉分割的二元制度在客觀上阻礙了農業人口向二三產業、向城市的流動。因此,要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就必須首先掃除這些制度上的障礙,這便意味著一場新的制度創新和改革勢在必行。如果我們的城鄉一體化不首先在制度層面做足功課,而僅僅去做一些表面文章,城鄉一體化戰略就不會順利得以實現。正因如此,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關于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緊緊圍繞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的破解,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礎上,作出了關于農村土地管理、農業支持保護、農村金融、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農村民主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的決定。其目的在于通過財政和政策支持等手段擴大、提高社會保障的范圍和標準,消除影響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農村生產力要素的活力。
三、幾點啟示
(一)城鄉一體化必須緊緊抓住制度創新和改革這一“牛鼻子”
如前文所述,城鄉一體化不僅僅是單純地增加農民收入,要統籌城鄉共同發展,就要打破一些體制機制的束縛,讓人才、資金、技術等各個要素在城鄉間自然流動。所以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必須以制度創新和改革為切入點,即所謂制度改革先行。但是,從目前我國各地城鄉一體化的實踐看,大多數地區的城鄉一體化僅僅停留在撤村并點、農村“五化”,以及其他針對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等操作層面的問題上,這樣也許會在短時間內看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但如果不首先在體制機制上打好基礎,城鄉一體化就會如同隔靴搔癢,難見成效。根據我國國情,下一步制度改革的重點在于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流通制度、農村土地制度、農村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和農村金融體制、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
(二)必須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切忌盲目躍進
事實上,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也是一個結構轉型的過程、工業化的過程,它伴隨著產業層次的提高、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農村人口的轉移等過程。因此,城鄉一體化的推行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尤其是工業化進程中的人口轉移和產業演進規律。根據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的經驗,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人口就業結構和三次產業的比重呈現不同特征,各種要素從第一產業和鄉村向二三產業和城市的集聚是循序漸進的,城鄉一體化水平與當地人均GDP、工業化水平以及非農產業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我國地域面積廣闊,東中西地區存在明顯的經濟發展落差,因此我們在推行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扎實有序、循序漸進,切忌急于求成、盲目跟風。
(三)城鄉一體化的推行要尊重農民意愿
無論通過什么方式推進城鄉一體化,最終都要落實到人口的轉移和要素的流動,而這一切都必須以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基礎。其邏輯順序應該是: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高——農民渴望進入城市生活——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水平提高。從這個角度講,城鄉一體化是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農民自愿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經濟發展是基礎,主體是農民。但從目前各地城鄉一體化的實踐看,許多地區的城鄉一體化既沒有全面分析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又沒有將農民視為主體,政府反而越位做起主人。結果是樓房蓋起來了,但是尚保留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農民卻不愿意住;讓農民進城了,但突然進入城市的他們卻因為缺乏在城市中的生存技能而陷入迷茫。所以,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政府必須明確自己服務者的角色,尊重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尊重當地農民的意愿,否則會事與愿違。
參考文獻:
[1]陸學藝.不破除城鄉二元制就難以持續發展[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