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絡化與關系治理機制芻議論文

時間:2022-01-08 03:51:00

導語:企業網絡化與關系治理機制芻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網絡化與關系治理機制芻議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各種企業網絡理論解釋的基礎上,總結出企業網絡的主要成因與功能是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在生產與交易,資源與能力等各方面所帶來的合作收益和長期競爭優勢,提出了企業網絡治理機制的目的就是增強、挖掘合作的激勵與約束機會主義行為,并以人際信任與制度性信任為維度比較分析了幾種典型的治理機制。

論文關鍵詞:企業網絡;治理機制;人際信任;制度性信任

一、引言

隨著20世紀70—80年代美國企業的“外購”這一企業網絡化浪潮.以及日本企業利用企業間生產協作而帶來的強大競爭優勢.企業紛紛通過戰略聯盟、外包、特許經營、企業集團、共同市場安排等多種方式形成了企業的網絡結構。理論研究中,科斯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將市場與企業看成兩種相互競爭與相互替代的兩種制度安排,而理查德森提出存在著一個連續的交易形態,從有組織商品市場上的交易到一系列中間領域,開始注重合作,注重傳統關系與商業信譽,然后是復雜的和相互關聯的聯盟與企業集團,在那里合作則更為正式和徹底。威廉姆森、霍奇遜等人注意到了理查德森的思想.分別提出了相似的企業網絡概念.認為它是區別于企業與市場的另一種組織形態.是獨立的企業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約形成的互相依賴、共擔風險的長期合作的組織模式。從此.企業間合作的制度安排得到重視,理論界開始注重研究誘導企業內外產生各種企業網絡關系的成因.以及如何治理這種企業網絡關系。

二、企業網絡的成因與功能

威廉姆森、阿爾欽、德姆塞茲等人提出了以交易為中心的思想.特別是威廉姆森提煉出了交易的三個特征:不確定性、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他認為不確定性高、資產專用性高、交易頻率高的交易按等級制制度來組織具有較小的交易費用.也就是說.企業的內部指令與權威更適合治理具有上述特征的交易.而當這三個特征處于較低水平時.市場是有效的協調與治理手段.處于這兩者之間則有多樣化的企業網絡形態。但這種觀點對企業網絡的分析與解釋顯得過于薄弱。

理查德森從互補性活動的角度為企業網絡的存在提供了一個正式的理論解釋.他認為企業只是截取了整個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的若干環節.這些環節包括制造的各個階段、研究與開發、營銷等.這種分工活動與專業化、企業的獨特能力相互強化.因此企業的活動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需要各種各樣的組織安排對其進行協調。可以說.理查德森的觀點突破了威廉姆森等人只注重分析交易的局限.嘗試從生產和企業能力的角度來解釋企業網絡的成因。帕費爾和薩蘭奇克提出了“資源依賴”這種較為全面的觀點,同時注重了生產和交易兩個方面,并且這里的資源廣義地包括了有形資源與人力資本、經驗、能力等無形資源。企業可以通過并購或企業自身的規模擴大與成長實現資源的內在化,但是可能存在成本過大、反托拉斯管制、資源需求的短期性、企業的復雜性與管理難度增加、企業的靈活性降低等問題,使得這種內在化并不總是最優的。然而,企業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契約安排形成長期的互相依賴的合作關系,不需要內在化也能夠獲得與利用這些外部資源,如企業的合作研發,利用其他企業的資源進入其他領域等。簡單的說,這種契約安排與合作關系比內在化節省了生產、組織、管理成本,而比純粹的市場關系減少了交易費用和市場不確定性而導致的風險成本以及其他損失成本(如其他時間延誤成本等等),并且合作改善了企業的收益結構,不僅提高了短期利潤。更加強了企業長期的核心競爭優勢。

盡管上述各種企業網絡理論在解釋企業網絡的成因、企業網絡化的目的等方面關注了不同的角度.但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強調了企業間能合作關系,通過合作實現雙贏或多贏的企業哲學,從傳統的敵對思維向伙伴關系轉變.通過互動實現協同效應.正如鮑威爾所言.互補和協作是網絡的基石。然而,一味的只強調合作是片面的與危險的。合作掩蓋不了企業間的利益沖突與競爭關系.只有正視它們才能使合作不至成為空中樓閣.因此,企業間競爭、利益沖突與合作關系需要利用各種制度安排來協調和治理。

三企業網絡的治理機制

企業網絡中各企業主體通過業務與資源上的相互依賴,降低成本,加快組織學習與技術的創新,加大市場占有,加強企業競爭優勢,少不確定性和分擔風險,因此各企業有著顯而易見的合作激勵,但是企業間利益沖突.資產專用性帶來的“準租金”。不確定性等交易特點導致了機會主義行為。行為兩面性假設是看待企業網絡關系的一個相對全面的觀點.即承認各企業主體存在合作與機會主義的行為兩面性。企業網絡治理結構的目的也就在于如何通過各種制度安排來加強協作、挖掘合作的潛在價值、增加合作收益與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簡單的說,就是增強合作的激勵與對機會主義行為的約束。而且應該認識到兩點:

一是通過事前的制度安排可以盡可能杜絕機會主義的存在,如簽訂盡可能完備的合同等措施,但是由于有限理性以及非理性行為的客觀存在,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二是合作收益的激勵提供了對機會主義行為的約束,合作的長期性和巨大收益會弱化機會主義行為,只是不可能完全抑制機會主義。哈耶克在他的文化選擇理論中提到那些建立了合作擴展秩序的群體必定已經找到了足夠有效的制度來減少免費搭便車,道德風險等機會主義行為,無論是道德自律(第一方監督),互相牽制(第二方監督)還是強權仲裁(第三方監督),在這種意義上,提供足夠的合作激勵就只是作用相當于道德自律的第一方監督形式。

企業網絡的最主要特點就在于它不同于純粹的市場交換關系和企業中的上下級關系,而是通過合作關系實現協同效應。傳統的僅僅依靠價格機制的市場治理結構只能提供短期經濟激勵,但無法提供通過合作改善長期戰略地位的激勵和有效控制風險與機會主義行為,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兩者是相互沖突的,如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價格壓榨只能損害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和戰略意義,價格機制無法勝任企業網絡的治理;而企業網絡之間又不存在權威,無法實現類似于企業內部的控制方式。因此,企業網絡所根本的相互依賴與合作關系需要更有針對性的雙方或多方治理結構.并且治理更多地體現為具有自組織特性的自我治理.它發揮作用需要相互影響的企業的互動,而不是寄希望于最后的外部管制與法律仲裁。

目前大多數的研究文獻都認為組織網絡的核心治理機制是信任,并且認為信任機制是建立在非正式人際關系基礎上的,通過人際關系形成的共同價值觀與道德感.社會關系的制約與關系互動中累計起來的集體身份認同,激勵大家去履行承諾,不輕易從事機會主義行為,以免破壞自己的聲譽、降低相互之間的信任感。能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網絡績效。其實這種思想在本質上可以歸結為格蘭諾維特所提出的經濟關系和活動的社會嵌入性,強調了個體與群體的關系或紐帶所形成的社會網絡對于經濟關系與活動的影響。格蘭諾維特就曾強調過,“不像市場和等級制度之思路所假設的那樣.事實上在將秩序引入經濟生活的進程中.我主張企業之間的社會關系更為重要。而企業之內的權威則不那么重要”。Jones等學者提出了兩種嵌入方式:一是關系嵌入.它是以雙邊交易的質量為基礎.表現為交易雙方重視彼此間的需要與目標的程度。以及在信用、信任和信息共享上所展示的行為;二是結構嵌入,它可以看作是群體間雙邊共同合約相互連接的擴展。通過第三方進行間接的連接。形成以系統為特征的關聯結構。結構嵌入包含著四個主要因素:限制性進入、宏觀文化、集體許可與聲譽。限制性進入是指非正式人際關系是由親友關系、同學關系或長期合作、交流而引人的,可以通過較少的合伙者增加互動頻率。增大協調的動機與能力,但是它也形成了一定的排外性與地域性,無法與各種可能的、有共同利益的行動者建立合作關系,很難擴展網絡的信息交流,社會資源或生產合作的范圍。宏觀文化涉及到團體間在價值、思想與原則上的默認,這種默認與互動頻率互相促進。集體許可是一種事后治理機制,通過懲罰低效的和違背集團準則、價值與目標的行為來保護合作。聲譽則是一種事前治理機制,包括一個人的特征、技能、信任度與其他重要屬勝,通過提供關于個人信任度與意愿度的信息來減少行為的不確定性,以增強合作的有效性。

然而,盧曼提出非人際關系的信任已逐漸取代人際信任這一觀點,認為非人際關系的信任是當代社會最主要的信任模式,祖克爾則提出了“制度性信任”這種模式。信任在沒有家庭關系及類似關系的非人際的經濟環境中也能產生,由第三者證明和由第三者保存附帶條件委付蓋印的契約來保證一個交易期望的預期。后來,帕維羅則將制度性信任分解為五個元素,包括公開的監測機制、法律約束、鑒定機制、反饋機制、合作規范。用新制度經濟學的術語來講,基于人際信任和非正式人際關系的治理機制是一項非正式制度安排,而制度性信任則是通過各種正式制度安排治理企業網絡關系。應該說,祖克爾的“制度性信任”這種多邊治理機制類似于哈耶克的第三方監督的思想,然而,能夠產生信任誘導合作的正式制度安排并不只僅僅是祖克爾所提出的那種方式。人競爭、當事人相互套牢、第三方治理與聲譽市場是三種典型的治理機制。

人俱樂部與人競爭機制。這種形式就是用人促進人,用人監督人,將競爭機制引入信任與合作機制中,讓人內部有競爭存在,人之間存在前后差序。并且隨著人的表現動態變化的。這種機制類似于企業的內部市場競爭,比如說供應商管理中的雙供應商策略就是典型的人競爭機制。從構成網絡的成員來看,多人及其差序激勵機制消除了基于人際關系的信任治理機制或單一人機制的排外性和地域性所導致的激勵不足與合作惰性。從構成網絡的關系來看,單一人情況下,稍候發生的根本性的轉變會造成雙邊壟斷局面。人的唯一性提高了其討價還價的地位與能力,而在多人情況下,相對彈性的委托關系可以減弱人討價還價的能力。從信息角度看,多人帶來的多通道信息機制更便于委托人收集和比較人之間的信息。

當事人相互套牢與“人質”效應。在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行為的假定下.交易的一方會試圖利用專用性投資不能移作它用的事實來侵占另一方的合法權益.威廉姆森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法是縱向一體化.將水平關系轉化為垂直關系,利用權威進行治理。如前所述。一體化的成本可能過高,并且失去了合作帶來的各種優勢,在現實中,涉及高度資產專用性的汽車制造業在日本也并未出現范圍廣泛的縱向一體化.而是依賴關系合同的方式。交互投資或共同投資作為一種雙邊共同套牢方式展現了其有利于合作的一面,雙方的相互依賴性不僅由于分工合作的關系而強化,而且由于共同經濟關系而更加穩固,威廉姆森將這種支撐這類長期性交易的因素稱為合作中的“人質”因素,雙方共同提供“人質”是當事人相互套牢,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基礎。

第三方治理結構與信息、聲譽市場。解決市場上不重復碰面和臺作初始問題的辦法之一是引入第三方實施機制,讓第三方監督欺騙行為,傳遞行騙的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機制與聲譽市場。第三方私人機構作為附加參與人被青木昌彥等學者稱為商法仲裁者,發揮著聚集和傳遞信息,調解交易糾紛的作用。在博弈論角度下,一個第三方私人機構可通過改變信息結構而使得機會主義行為不可實施,商法仲裁者只需記錄那些曾經從事欺騙和機會主義行為的情況,而不必擁有實施裁決賠償的權力。裁決賠償之所以能夠實施是因為不當行為被未來知道而對機會主義者不利。但是,商法仲裁者的信息中介服務和信息市場有時并不能提供完全的中立或效率激勵,他們與機會主義者秘密協議也是可能的,在這種觀點基礎上,商法仲裁者作為第三方私人治理機制的一個替代者就是法律。國家,強制性權利的正式第三方機制。

四、進一步思考

如上所述,企業網絡合作關系的治理機制和治理策略存在著明顯的多樣性,合作收益激勵、關系嵌入或結構嵌入、相互套牢和“人質”效應,俱樂部規范和人競爭,第三方信息傳播或法律強制實施等各種方式都有其特點與優劣勢,而且,不同的交易與合作有著千差萬別的特征。并且正如個人信任和社會嵌入在企業網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社會文化和歷史發展都會極大地影響各種治理機制的作用,因此,針對不同的治理環境運用不同的因地制宜的治理機制是必要的。在現實中,無論是私人的還是公共的,正式制度安排還是非正式人際關系等治理機制都同時發揮著作用,并呈現著相互支持與互補性,多種治理機制的綜合運用能夠提高治理績效。所以,治理機制的適應性與互補性是進一步理論研究和現實實踐的一個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完善企業網絡的治理機制,才能完全實現企業網絡化戰略的目的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