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學生的服飾管理思考
時間:2022-02-16 02:35:00
導語:學校學生的服飾管理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中學生的服飾,現在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它,不但受到學生、老師及教育行政部門的關注,也受到家長、服裝業和社會的關注。這當中有經濟利益問題,藝術修養問題,思想品德教育問題,甚至涉及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因此,對中學生的服飾問題絕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加強教育和引導。下面談點自己不太成熟的意見。
一、不可忽視的現象
現在,中學生的服飾方面出現了很多不可忽視的現象:
1、崇尚名牌,相互攀比。成都樹德中學的魏盛懷同學講:他讀初中時上的是“貴族學校”,那兒的學生幾乎都是穿的名牌貨,從上千元一雙的球鞋,幾千元一套的衣褲到上萬元一塊的手表。甚至有的同學開玩笑說,只差沒拿錢當手紙用。其實,這種現象絕不只出現在“貴族學校”,就是一般的重點中學也屢見不鮮。四川省自貢市解放路中學的李羚同學說:她班上有一位同學,母親是廠里的后勤工,父親在外地打工,但她卻一身名牌。這實際是虛榮心在作怪,她生怕人家瞧不起她而硬撐著。
2、為了美,不惜損害身體。如廣東佛山某中學高二的女生小鈺,腳比較大(40碼),她雖然精心打扮,但無論穿多么漂亮的衣服,總覺得自己的腳與之不協調。她談戀愛失敗后,就歸咎于這雙大腳,于是背著父母偷偷花了2000元錢到整形醫院去動手術,將腳骨去掉了一根。這樣腳是比過去好看了一點,但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還隱隱著痛。這是典型的“削足適履”,不惜以健康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美麗。據調查,在佛山類似小鈺的情況還不少。
3、不懂美,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成人。美,人人都愛,但要注意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有體現年齡特色的美。但現在有少數學生濃妝艷抹,燙奇異發型,戴手飾、耳環、金項鏈,穿得過短過露,打扮得完全不像一個學生,把青年人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掩蓋完了。她們把精力全花在打扮上,將學習撂到九霄云外。這種學生十個至少有九個是學習非常差勁的。
4、為穿戴,不惜父母的血汗錢。江西省湖口縣二中的殷維同學說:他鄰居張阿姨家的女兒才12歲,穿的用的卻樣樣講究,若媽媽不滿足她的要求就不吃飯,不上學。張阿姨的經濟條件不太好,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買些一般服裝再換上名牌服裝的銘牌來滿足女兒的虛榮心。
5、無錢穿戴,鋌而走險去偷盜。江西省新干縣公安局的民警羅小群反映:小A是一名中學生,他也卷入了“名牌熱”潮流,但家里貧窮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于是就偷。他先偷家里的錢,被父母發現后,被爆打一頓;后來就去偷商場,幾經得手,最后還是被當場逮住。羅小群說,這樣的案例在他們那兒不是一個兩個。
要解決以上上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只能從審美的角度來談談自己的觀點。
二、談服裝的藝術性
服裝在遠古時代的主要功能是保護人的身體,即冬天御寒,夏天防曬,避免昆蟲釘咬等。但就是在那個時代,人們也嘗試著用貝殼串成項璉來打扮自己,使服飾初顯藝術功能。后來,隨著社會的進步,服裝的保護功能逐漸減弱,藝術功能卻逐漸增強。到現代,其藝術功能已大大勝過了保護功能。著名藝術家陳逸飛就指出:“繪畫也是一種美,但繪畫作為靜態藝術似乎不像服裝那樣能夠改變一個人,服裝被稱為流動的藝術。”既然服裝是一種藝術品,它就非常講究文化底蘊,它就應該具備濃郁的民族特色、鮮明的時代感和突出的個性。
首先談民族特色。
什么是民族呢?民族是指人們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形成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及表現于共同的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這里所講的民族特色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指全世界的多種民族:如俄羅斯族、斯拉夫族(歐洲)、大和民族(日本)、日爾曼族(德國)、猶太人、庫爾斯克人(依拉克)、土著人(澳洲)……全世界的各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服裝。
狹義的民族是指華人,就是居住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有漢族、回族、壯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傣族、彝族……56個民族有56種民族服裝。(找幾個有代表性的民族的服飾圖片資料)
更狹義的主要指漢民族。漢民族有漢民族的服裝。
但社會進步到21世紀后,世界各國都在對外開放、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各種文化都有在相互滲透,因此各民族的服飾也都在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如西方的西裝、茄克、牛仔服早已為我們中華民族接受,特別是年青一代更是喜愛。反過來,我們的唐裝、旗袍也為外國人接受。比如,牛仔服中的小喇叭褲就是受我們敦煌壁畫上的“飛天”服飾啟發而設計的(敦煌壁畫的圖片資料)。就是在國內,各少數民族的服飾也在與漢民族服飾融合。
再談時代感。
時代是指歷史上根據政治、經濟、文化等狀況而劃分的某個時期,如我們中國就經歷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些歷史時期(時代)。
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服飾特色。這些特色由樣式、面料、色彩、結構等決定。下面以唐代和清代的女性服裝為例來說明。
紡織品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棉、麻、絲的織品在夏、商、周就已出現,到唐代已盛行。那時,在上層社會絲綢更是主要的服飾面料;樣式則融進了西域(中亞)特色,是低胸的大擺長裾;色彩十分艷麗;結構上,還配有長長的披帶。
現在,時代前進了,但民族的優秀文化還要繼承法、好的傳統還要發揚。其實,當前流行的的吊帶服就是從我們傳統“肚兜”衍化而來的;很多連衣裾的上半部就是旗袍的變形;有眾多的晚禮服是在旗袍的基礎上設計的;尤其是舞臺上的演出服裝,更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典范。(見相應的圖像資料)
最后談個性。
藝術最講究個性。前面講的民族性就是我們民族的個性。下面講的個性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個性就是前面提到的年齡特色和職業特色。
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服飾特色,就是要體現那個年齡段的人群的精神風貌。如:兒童的特色——天真無邪;少年的特色——活潑可愛;青年的特色——朝氣蓬勃;中年的特色——成熟干練;壯年的特色——深沉穩重;老年的特色——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另外,不同的職業的服飾要體現職業特色:軍人的特色——威武雄壯;學生的特色——樸實而富有朝氣;老師的特色——端莊典雅;運動員的特色——健康強壯;干部的特色——成熟規范。等等。
狹義的個性是指每個人的服飾要有自已的特點,千萬不要看到人家怎樣穿戴你就怎樣穿戴。因為年齡、職業、經歷、成長環境、受教育程度、經濟條件、體形、膚色的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特色,你的服飾一定要與你的個性相乎,否則就會鬧出“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笑話。
三、外在美與內在美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在談《美與理論物理學》時,引用了美國《韋伯斯特大學辭典》中對美下的定義是:“一個人或一種事物具有的品質或品質的綜合,它愉悅感官或使思想或精神得到愉快的滿足。”這個定義表達了這樣幾層意思:第一,讓你得到愉快的感覺的人或事就是美;第二,使你感官產生美感的是外在美;第三,讓你思想或精神產生美感的是內在美。
內在美是根本,外在美是補充,我們追求的是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和諧統一。
內在美指的是心靈美、行為美和語言美。其表現是:在處理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時,以國家榮辱為重,要熱愛自己的祖國;作為一個公民,要遵紀守法,維護公共利益;在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系時,要熱愛集體,公而忘私;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誠實正直、團結協作;特別是當別人有困難時,要充滿愛心,要助人為樂;表現在個人修養方面,要嚴于律已,自尊自愛、不畏困難、舉止得體、言談大方。這一切都直接與一個人的文化素養相關。
- 上一篇:觀看兔年中央臺春晚心得感言
- 下一篇:班級體自主管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