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思考
時間:2022-02-19 03:54:00
導語:湖北省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對近些年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反思
(一)靠天吃飯的格局必須得到根本改變。湖北省地處南北過渡地帶,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季,適宜作物多樣化,應該說生產潛力比較大。但是由于水利設施老化,抗災避災農業發展不夠,農業保收能力比較弱,規避災害能力比較差。自2000年以來,我省作物受災面積一般在5000萬畝左右,旱與澇的災害占70%以上。2003年中稻高溫熱害,糧食減產20億斤。2004年是好年成,受災也有2300萬畝。2005年一開春低溫凍害,受災達1400萬畝。目前,我省除江漢平原和鄂北崗地的部分地區外,其他大部分地區生產受制于天命,還是望天收。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農田生產基本條件,因地制宜發展避災農業,科學安排作物茬口,提高農業保收能力,真正做到藏糧于地、藏富于民。
(二)農業比較優勢的原則必須牢牢堅持。市場經濟大潮中,發展農業人人亦云,跟著別人屁股追,效益難提高,農民難致富。前些年吃了不少的虧,如稻谷每斤不到0.4元,西瓜每斤才5分,谷賤傷農、瓜賤傷農。近些年,我省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主動適應市場,轉變生產經營方式,調整生產結構,發展優勢和特色農業,種植業抓布局優化,發展板塊;畜牧業改變一家一戶的傳統方式,發展小區;水產業依托水資源,精細喂養,建設片帶。把優勢做優,把特色做特,把產業做活,成為上下共識。農民從調整中嘗到甜頭,在夾縫中得到好處,如仙桃市依托地緣優勢,發展水產業,占武漢市鮮魚供貨量的75%。云夢縣蔬菜越做越大,特色菜藜蒿占領了武漢市場。因此,抓住了優勢,就抓住了市場主動權,就抓住了增收增產的牛鼻子。
(三)農產品加工增值必須緊緊抓住。湖北省作為傳統農業區,在生產發展上比較強,在加工增值上相對弱;在生產上辦法多些,在增值上措施顯得不足,農業發展出現明顯的短腿現象。近些年,我省在搞活產品流通、發展加工業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發展了一批具有一定帶動能力的合作經濟組織或龍頭企業,但是企業普遍不強,一般產值不過3、5億元,沒有在全國叫得響、打得出的品牌。象河南的雙匯去年產值260億元,基地遍布大江南北;湖南的旺旺產值過100億元。這方面我省差距還不小。只要把農產品流通加工增值問題解決好,把農民生產出來產品的后路解決好,我省農業將會有一個質的上升。
二、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應把握的原則
一是實行高產優質高效與多種多收相結合。在人地矛盾尖銳的境況和市場優先的原則下,生產出更多的優質安全產品和提高土地產出率同等重要。選擇的品種要優質化,生產過程要標準化,提高產品的檔次。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科學安排茬口和利用生物互生關系,選用適宜的種、養模式,一種多收,多種多養,立體種養,提高資源利用率,既增加產量和效益,又保護地力。
二是實行產業化經營與結構調整相結合。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的關鍵抓手。結構調整的成果,通過發展產業化經營、進行加工增值來鞏固與提升;產業化的壯大,通過結構調整來提供豐富的初級產品。各地的優勢農產品基地,要按照產業化發展的方向,與市場對接,與農戶對接,讓農民分享部分農產品的社會平均利潤。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內引外聯,招商引資,加強與龍頭企業嫁接,提升產業化水平,改變我省農產品加工滯后、帶動力不強的問題。結構調整也要避免跟風,產業化經營要防止雷同,做到各打各的特色牌,各唱各的品牌戲。
三是實行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生產的目的是讓人民生活更富足、更和諧。現在我省耕地畝平使用肥料59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近一倍,農業污染由點到面拓展。因此,農業生產應更加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妥善處理好農業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不能吃子孫飯、斷子孫路;要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加強對植被的保護,實施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改變傳統的犧牲環境還糧食的格局。宜耕農田防蟲治病采取生物措施與化學措施相結合,動物養殖嚴格控制飼料殘留,提高無公害、有機和綠色產品的比率。
三、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農業的出路,關鍵在于增長方式的轉換,最終取決于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當前,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已跟不上時展的步伐。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拋棄傳統思維,用市場化、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尊重群眾創新精神,把農民積極性調動起來,讓農民主動調整生產經營方式,提高創造財富的能力。
(一)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應做好水這篇文章。我省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江河湖汊多,走好水這著棋,全盤皆活。水既是我省的優勢,也是我省的包袱,一般年份有半年時間防洪搶險,包袱變成財富,意義深遠。目前,大江大河治理比較好,重點是改造農田灌溉體系,抓住國家增加中小水利投入的機遇,鼓勵農民投工投勞,修建末端渠系,提高水的利用率,做到澇能排、旱能灌。制定激勵和鼓勵措施,充分利用好水面,開展特色養殖,唱響洪湖魚、清江魚、梁子湖魚等品牌。大力發展旅游休閑農業,增加第三產業收入。
(二)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應依靠科技應用。農業的發展和增長,必須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這些年,我省農業發展很快,農業科技支撐作用明顯,但與發達地區差距比較大,科技對農業貢獻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還低,科技應用普及率不高。今年,我省確定為農業實用技術落實年,目的是要引導農民,利用科技,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部門就是組織和發揮好農技推廣多元化的渠道,調動多方面積極性,把農民需要的技術送到家中,送到田頭,不出現科技斷頭、科技滯留現象。各地應結合實際選擇實用、成熟的農業技術,確定主推技術,避免遍地開花、到處不結果。針對農村勞力不足的實際,大力推廣實用農機,搶住季節,抓住農時,減輕勞力負擔。建立責任制度和獎勵機制,落實責任人,確定技術落地目標,加強督查,確保見到實效。
(三)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應科學理解規模經濟。大農業的實質,不僅僅是大塊土地集中的規模經營,還包括在社會分工體系下的小塊分算的規模經營。不同作物,規模經營意義不一。大宗農產品生產如糧食、油料等作物,采取規模生產的經濟效益確實明顯。但對于花卉和特色水果蔬菜等勞動密集型經濟作物,生產則主要不是規模產量問題,而是時令需求、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和保鮮問題。當前,在人地矛盾不好解決和土地流轉不暢的情況下,發展規模經濟必須有新思路、有新招法。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在社會化的分工體系下,分散的個體農戶只要在相同的生產標準下進行農業生產或進行有組織的銷售,即使土地經營權沒有發生變化,也能夠在生產和銷售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地方實現規模生產效益,這為解決好小生產和大市場矛盾開辟一條新途徑。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四)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應做到循序漸進。生產經營方式,都要遵循客觀規律,從本地實際出發,看準優勢,突出特色,循序漸進,不要犯急性子病,避免盲目性、趨同性和功利性;從農民利益出發,尊重群眾意愿,多做群眾工作,多做引導示范,讓農民從生產經營方式轉變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讓群眾從茫然到自覺,從被動到主動,切不可采取行政命令、用大糊弄的辦法,侵害農民的經營自主權。近年來,省農業廳組織專家,到農村、到田間地頭,辦大增產、大增收樣板,邊總結邊推廣,由點到面,效果很好,受到農民普遍歡迎。如去年的稻鴨共育模式,利用農業生態原則,辦點示范,生產無公害產品,畝平增收120元,輻射面不斷擴大。農業部門的重要任務就是組織農民逐步更化生產經營方式,提高土地產出率,提高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