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青年農民職業轉變的動因及其途徑

時間:2022-02-19 05:33:00

導語:試論青年農民職業轉變的動因及其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青年農民職業轉變的動因及其途徑

關鍵詞:青年農民;群體;職業轉變;動因;途徑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在農村地區實現全面的“小康社會”,就必須進一步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而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則是農村地區物質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當前,農村地區就業體制不完善、農民就業和擇業觀落后,以及不少農民經營職業的單一,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如何進一步推進農村就業體制改革,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是搞好農村工作的一大難題。

筆者對貴州省仁懷市、遵義縣,重慶市北碚區、酉陽縣,四川省岳池縣、射洪縣等西南地區數個縣區市當前推進青年農民職業轉變工作的現狀進行了調查。了解了當前農民就業現狀特別是青年農民的就業、擇業、職業轉變等多個方面的實際情況。通過調查,筆者認為:努力謀求廣大青年農民的職業轉變,將直接促進農村就業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將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并將對農村地區的發展、穩定與繁榮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一、青年農民現狀分析

青年農民,是指其戶籍所在地為農村,職業為農民的青年社會群體。他們是農村地區科學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一代(他們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是我國第一產業的主導力量,[1]在農村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當前形勢下,要進一步推進農村就業制度的變革,實現“傳統農民”到“現代農民”的轉變,首先就必須實現青年農民的職業轉變。為此,對青年農民群體的現狀進行考察,在此基礎上對他們進行一個全面的了解與認識,是探究其為何努力謀求職業轉變以及如何實現職業轉變的前提。那么,青年農民的現狀及其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是怎樣的呢?

1、青年農民是農村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賴以依靠的人力資源。他們的年齡大約在18周歲至35周歲之間,在農民中僅占了10%左右的比例,[1]但他們卻承擔了農業生產的絕大部分工作。由于他們正當壯年,體力充沛,精力旺盛,他們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從事者,是農村社會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賴以依靠的人力資源。據筆者調查得知,西部地區的一對青年農民夫婦,一般要養活1至3個孩子,贍養2至4位老人。因而他們的家庭負擔一般都比較重,經濟和社會壓力較大。

2、廣大青年農民是農村地區科學文化水平較高的群體。這一社會群體大多出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所處時代的進步,他們基本上都掌握了初中以上程度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有的甚至還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程度的教育。(見表一)

表一:四川省射洪縣柳樹鎮青年農民文化程度調查統計表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初中文化程度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合計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百分比

112

2.0%

4251

75.6%

1256

22.4%

5619

與此對應的是,在農村地區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潮中,青年農民也是最積極的群體。因此,與其他農民群體相比,青年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顯得相對較高。青年農民一般能看懂報紙、文章,他們當中甚至有許多人了解一些法律知識,掌握不少先進的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這也決定了他們在農村社會生活中處于關鍵地位。

3、青年農民在整個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青年農民雖然是農村地區社會生活的主導力量,但就全社會來說,他們卻處于競爭能力較弱的地位。他們大多渴望改變其收入低、競爭能力差的社會地位,基本上不愿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由于青年農民群體具有相對較高的知識水平,他們基本能跟上時展的步伐。作為有知識、有頭腦的農民,在社會分工繼續深化,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各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今天,他們大多希望走出農村的三尺天地,憑著自己的才能到城市中去尋求發展機遇,到社會中去實現夢想,從而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因而,他們也是農村社會中最積極、最活躍的一個群體,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

通過對青年農民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青年農民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青年農民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所賴以依靠的人力資源,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導力量;是農村地區科學文化水平較高、創新意識較強、開拓精神較足的特殊社會群體;是農村地區經濟體制變革和就業體制改革的主要參與者。但從整個社會來看,他們則是競爭能力相對較弱的群體。青年農民所具有的這些特征,決定了農村地區勞動力轉移和職業轉變的主力軍和先導只能是青年農民,也只會是青年農民。

二、青年農民職業轉變的動因

推進青年農民所屬職業的歷史性轉變,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徑。要做好這項工作,就必須全面分析引發青年農民謀求其職業轉變的各種因素,從而“執因索果”,由此探索青年農民實現其所屬職業迅速轉變的有效途徑。

1、農村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生產方式的落后是促使青年農民謀求職業轉變的根本原因。中國農業在歷史上曾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農業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持續發展,為孕育出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準備了雄厚的物質條件。但到了近代以后,中國農業生產逐漸喪失了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自上世紀以來,歐美等許多國家陸續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而中國農業生產卻基本上還停留在封建社會的“牛耕人犁”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產生了巨大差距。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我國農業取得了較大發展,部分地區初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生產,但由于經濟的欠發達、地區條件的制約等原因,我國農村的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機械化程度不高,廣大農民特別是廣大山區農民的勞動強度顯得相對較大;在整個社會中,農民是最為辛苦的一個社會群體。而農業生產力水平的落后,還導致了農業生產的單位產值與其他行業相比存在巨大差距,由此不可避免地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在這種形勢下,廣大青年農民無疑迫切地希望從土地上解放出去,實現其從事職業的轉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舊有的“重工輕農思想”是誘發青年農民謀求職業轉變的思想動因。自中國近代以來,隨著第二、三產業的興起和發展,農村地區出現了重視工業輕視農業的思想,且這一思想被越來越多的農民所接受,這無疑對農村地區廣大青年的擇業觀、就業觀產生了很大影響。長期以來形成的重工輕農思想,一方面能鼓勵農村青年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爭取個人的不斷發展進步;而另一方面也使得農村不少青年以“跳出農門”為唯一目標,走出農村、擺脫農業成為農村長輩及青年本人的強烈愿望。隨著鄉鎮企業及村辦企業的興起與發展,這些企業從業人員收入高且職業相對穩定,因此許多青年都把目光投向這些企事業單位。許多農村青年即使從事農業,在農閑時也積極地尋找機會外出務工掙錢,而只是把農業生產作為兼顧或是附帶。毫無疑問,這一現象的出現除了務農與務工之間收入的區別外,還有一定的思想因素。

3、我國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個產業發展的不平衡,也是促使廣大青年農民謀求職業轉變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在城市和農村采用了“二元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了我國城鄉地區經濟發展長期以來處于不平衡狀態。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國民經濟高增長階段,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不但沒有隨之縮小,反而在不斷擴大。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到2000年的2.8比1,2201年的2.9比1,2002年的3.11比1。[2](P5)但這一數據只是粗略估計。而當前我國城鄉居民真實收入差距大約在6比1左右。[3](P5)

同時,由于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剛確立的階段,各個行業的單位產值也存在較大差距,這就直接導致了農民收入在全社會各階層人員收入中幾乎處于最低水平。以貴州省仁懷市為例:2003年該市一位農民一天的凈產值只有7元左右,只及同地區釀酒工人收入的27%左右(見表二)。即使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浙江省嘉興市,一位農民的年平均收入也只及同地區紡織工人年平均收入的一半左右。這是一個多么大的差距,而不可忽視的是這一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

表二:貴州省仁懷市部分職業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對比

所屬職業(行業)

1994年人均年收入(元)

2003年人均年收入(元)

農民(務農)

460

2550

個體戶(服裝銷售)

1100

8500

工人(釀酒業)

1050

9500

教師(教育業)

1350

12000

政府職員(公務員)

1450

10800

由于從事農業生產的對比收入過低,作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從業者,同時作為農村地區文化水平較高、思想比較活躍的群體,廣大青年農民自然不愿再從事于農業生產而寄希望于外出打工攬活或從事其他工作。因為他們深知只有放棄單純的農業生產才是最好的出路。

4、農村地區地少人多的狀況,是青年農民謀求轉變職業,實現生存和發展的現實原因。由于農村地區人口的激增,而在同一時期作為農業生產的物質載體——耕地,非但沒有增加,反而由于基建、沙化和土葬等原因而不斷減少。這就導致了農村地區出現“地少人多”這樣一個嚴峻的現實性問題,從而在農村地區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剩余勞動力”。

以貴州省仁懷市后山鄉為例:該鄉1983年人口數為4800多人,耕地面積10000多畝,人均耕地面積約二點二畝;到2002年末人口達到10500人,而耕地面積卻下降到不足8000畝,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是一個多么嚴峻的現實!

在這一嚴峻形勢下,廣大青年農民即使想繼續從事農業生產,也往往由于耕地面積太少而不足養家糊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除了放棄農業生產,迅速謀求其職業的轉變,以從事其他工作的收入來養活自己和家人,的確已經無路可走了。

三、青年農民職業轉變的途徑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農村就業制度改革、引導青年農民實現職業轉變,既是各級人民政府迫在眉睫的工作,也應引起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的關注。這是事關農村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工作,并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大局。這是我國目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題中之意。

那么,我們應如何搞好青年農民職業轉變這一歷史性工程呢?通過對青年農民職業轉變動因的分析,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一難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合理發展中小城鎮,逐步實現農村地區的城鎮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打破了農村傳統的經濟、社會格局,為農村青年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空間。農村青年生產、生活方式和群體結構率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離開土地,進入小城鎮務工、經商、辦企業。我們在這一時期建成的這些小城鎮,對促進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解決其近郊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難題、以及為廣大農民實現其實現職業轉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總的來說,“我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還較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還依賴于城鎮化的發展。”[4](P10)

因此,根據農村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在有條件、有優勢的地區合理地建設一些小城鎮,將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巨大的功能。這主要表現在:(1)、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區環境建設與保護等項目中必然能為其附近地區的青年農民提供寶貴的就業機會,從而使他們能試著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增加他們的單位勞動收入,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2)、在小城鎮建成之后,廣大青年農民可以參與到城鎮中的服務業、建筑業、銷售業、旅游業等各個產業的工作當中,發揮他們自身樸實、勤勞的長處,與城區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一起勤勞致富,從而實現其從事職業的轉變。

因而,在推進青年農民職業轉變、謀求農村地區盡快致富奔小康的“棋局”中,抓好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城鎮化無疑是一招妙棋。

2、鼓勵青年農民興辦企業,拓寬農民致富之路。在我國的各種企業類型中,鄉鎮企業以其資金周轉的靈活性和生產周期的短暫性,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不小的份額和明顯的優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鄉鎮企業、個體戶經濟必然能取得更大的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有計劃地給予青年農民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幫助他們在農村地區興辦各種企業,對于放活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自然是一個明智的方法。青年農民投資興辦企業,從而“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5](P166)

我國目前農村經濟效益較為低下,主要低在農產品加工業滯后。[6](P382)所以我們必須大力搞好農產品的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經濟價值,進而提高農村經濟效益。而在這一工作中,有知識、懂技術的青年農民可以通過開辦一些農產品深加工工廠及配套企業來占領農產品市場。一方面這部分青年農民直接實現了職業轉變,而他們所興辦的這些企業又為其他的青年農民提供了寶貴的就業機會。我們可以從貴州省仁懷市魯班鎮山水村《村民自辦企業解決青年農民就業情況統計表》(見表三),看出鼓勵并支持青年農民投資興辦小企業對實現青年農民職業轉變,搞活并繁榮農村經濟的積極意義。

表三:山水村各私營企業解決青年農民就業情況統計表

企業名稱

企業所有者

解決村民就業情況

紅星磚瓦廠

農民杜某與陳某會各占50%

40人(其中青年農民38人,含婦女4人)

禽畜營銷公司

青年農民官某與孟某各占50%

40人(均為青年農民,含婦女11人)

龔氏沙場

青年農民龔某所有

25人(均為青年農民,含婦女3人)

興盛木材加工廠

青年農民劉某與張某等四人共有

18人(其中青年農民16人,含婦女3人)

從表三我們可以看出:山水村的四個村民自辦企業共解決了123位農民的就業問題(其中青年農民121人)。而筆者在調查中還了解到,該村青年農民人數約為210人。這就是說該村的青年農民自辦企業解決了全村60%左右的青年農民“再就業”問題,使他們實現了所從事職業的轉變。

由此可見,鼓勵并支持青年農民自辦企業當“老板”,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并最終實現青年農民的職業轉變,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3、引導青年農民積極從事第二、三產業,既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方式,也是青年農民實現職業轉變的重要途徑。

青年農民作為農村中文化知識水平最高、能動性最強、思想最活躍的特殊群體,他們能很快對先進的新鮮的東西產生興趣。而服務業、旅游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不可避免地將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一定影響,為青年農民的職業轉變指明了一條出路。

廣大的農村地區大多山清水秀、風光秀美,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其他地區特別是城市地區的旅游愛好者所鐘愛。每年的“五·一旅游黃金周”,大批的城里人涌向廣袤而貧瘠農村,走進生機勃勃的綠色世界。在旅游日益走向農村、走近農民的今天,農村經濟要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就應該也必須抓住這一大好時機,充分利用農村淳樸的民風和秀麗的景色,迎接八方來客。

在這一過程中,必然需要導游、旅游管理和服務者等專門從事旅游服務的人員。在農村,青年農民則是擔負這些工作的最合適人選。因此,將一些具備條件的青年農民培養成為職業旅游導游和管理服務人員,就可以實現其所從事職業的巨大轉變。

同時,積極引導和組織一批身體素質好、文化水平高、能吃苦耐勞的青年農民到沿海發達地區務工,也是促使他們直接實現職業轉變的一個重要方法。我們以貴州省仁懷市壇廠鎮為例:2003年該鎮有計劃地組織青年農民450人到廣東、福建和浙江三省務工,當年實現人均純收入6000元,比從事農業生產增收3000多元。這對當地經濟的發展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在這一過程中,450名青年農民就從農民變成了工人,實現了其所從事職業的歷史性轉變。

4、改革并完善土地承包制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養出一批新農民。努力推進青年農民職業轉變工作,并不是說全體的青年農民都應該離開土地,離開農業生產。而是應該在努力推進青年農民職業轉變的同時,繼續抓緊抓好農業生產。第一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在國家經濟發展中處于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松糧食生產。

而一部分青年農民在實現其職業轉變后,他們勢必不能繼續耕種所承包的土地,但他們仍要繳納這些土地的農業稅(費)。可是由于他們已經不再從事農業生產,由誰來耕種這些土地呢?

筆者認為,在這一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以集體的名義將這一部分農民所承包的土地暫時收回,然后集中起來承包給一些生產經驗豐富、有一定經濟實力并能承擔起耕種任務的青年農民,讓他們負擔這些土地的農業稅(費),余下的歸他們自己所有。正如鄧小平同志所強調的,“農業搞承包大戶我贊成,現在放得還不夠。”[7](P23)通過搞承包大戶,既解決了已經實現職業轉變那部分農民的后顧之憂,又能讓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年農民增加了耕地面積,擴大種植規模,提高生產積極性,從而使農業生產逐步走上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這一工作的推進還使農業生產從小農經濟走上了產業化經營的道路,使農民成立“農場”中的“工人”,實現了職業轉變。

因此,改革并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培養出一批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新農民,能從根本上保證青年農民職業轉變工作的穩步推進,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四、結語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推進農村物質文明的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當務之急在于深化農村地區就業體制改革,擴大廣大農民再就業的途徑,努力謀求廣大青年農民的職業轉變。這是實現農村各項工作全面進步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村地區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青年農民作為農村地區文化知識水平較高、思想比較先進的特殊社會群體,是農村經濟建設的生力軍,是推動農村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力量。當前,他們大多渴望從貧窮的農村走出去,擺脫落后的環境,到更為廣闊的天地中去實現其人生的夢想。這是現階段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只要有各級政府、各涉農單位的堅強領導和統籌安排,有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行業的密切關注和大力協助,在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指引下,廣大青年農民必定能夠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優勢,發揮其特長,并按照正確的途徑,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緊跟社會發展的節奏,走出一條中國青年農民特有的職業轉變和角色轉換的新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