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5 10:00: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學分析論文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們的工作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書記和總理也分別于2006年2月14日和20日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對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了深刻論述,作出了總體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時代課題。下面,就從經濟學角度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理論分析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由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工業社會是任何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我國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自力更生的條件下開始推進工業化的,最初的積累資金只能主要來自農業,農村和農民為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和要素的流失也在加速,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也在進一步強化。耕地在過去7年中減少了1億畝,而農村人口卻沒有減少多少,人均耕地下降到1.2畝,相當于世界平均值的1/3;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85∶1發展到2004年的3.2∶1,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積累的種種矛盾,已經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正是基于縮小日漸拉大的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的基礎,農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8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后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科學是知識的理論體系,它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作為生產力因素的主要是自然科學。技術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產的物質設備;另一方面是勞動者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當科學還沒有應用于生產過程時,它只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當科學應用于生產過程,引起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變革,以及勞動者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科學滲透到生產力的各個要素中去時,科學便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農民素質的提高。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是建設新農村的中心任務。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只有用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培養造就新型農民,讓農民學會使用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才能有效推進現代農業進程,科學技術運用到現實的生產領域中,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建設,有利于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效益,促進我國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由于市場調節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因此不能單純依靠市場調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就是指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調節和控制。目前,我國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8.23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達3萬億元,這對于建設新農村非常有利。國家要逐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力度,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否則,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就會落空。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充分發揮財政的作用

在過去幾年里,我國政府努力貫徹科學發展觀,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下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明顯增加,并產生了積極效果。整個“十五”時期,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明顯增加。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達11300億元,年均增長17%,是改革開放以來投入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之一。僅2005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2975億元。財政投入給農民生活帶來了實惠,使農民的生活方式在悄悄發生改變;財政投入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加強,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穩定增收,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2006年,國家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2007年,財政安排用于三農的資金3917億元,比去年增加520億元。將有效地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發揮稅收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充分發揮稅收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取消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2005年,減免農業稅邁出更大步伐,當年已經有28個省、區、市不再征收農業稅。2005年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廢止了當年頒布的征收農業稅的法令,這意味著從此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標志著在我國實行了長達2600年的這個古老稅種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農村稅費改革不僅取消了原先336億元的農業稅,而且取消了700多億元的“三提五統”和農村教育集資等,還取消了各種不合理收費,農民得到了很大實惠。通過取消農業稅,可以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經營收益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促進建設現代農業;可以推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農村沿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軌道發展,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

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遵循并自覺運用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價值規律能夠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個生產部門的分配;能夠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和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夠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農業的改革也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遵循價值規律。農產品價格的波動,農業科技的推廣和利用,都充分體現了價值規律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按照市場經濟價值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置,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政府工作報告[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

[2].政府工作報告[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

[3]梁小民.西方經濟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楊啟楠,李兆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專題[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