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政治意識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5 11:12:00
導語:農民政治意識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走向現代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唯一出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要實現現代化,就政治層面而言,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如何組織占人口80%的農民在民主政治生活中普遍參與。村民自治是改革開放后在黨和政府推動下,農村實行的一項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然而,也暴露了一些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農民政治意識的缺乏。
一、現行村民自治中農民政治意識的缺失表現
公民這個概念包含著不同的社會政治內容,包括兩種不同又相互關聯內容。一種是法律概念,所謂公民,即是指具有某個國家國籍的人。另一種是社會政治定義,它從個人與國家權利義務關系來對個人作最基本的社會成員身份定位。現代公民意識要求每個人把自己從自然的“人”或抽象的“主體”轉化為公民社會中的一員,轉變為人格平等的“公民”。
現行的村民自治實踐所暴露的農民公民意識不強,是由深層次的經濟原因決定的。馬克思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過去把社會存在主要歸結為生產方式是不全面、不準確的。馬克思認為,社會經濟發展三形態(或三階段)對人們的意識其有決定性影響,為我們解惑意識之謎提供了一把鑰匙。自然經濟(農業經濟)是以人的依賴關系為基本特征。它是權力集中、人身依附關系,與此要適應的“人治”等級觀念,特權思想,奴卑意識賴以存在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落后的第三世界及不搞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程度不同地存在此類現象;交換經濟(馬克思雖然沒有使用市場經濟的概念,但實質上已經揭示了市場經濟的本質和規律)是以物的依賴性人的獨立性(即人依賴于物的價值形態——貨幣,但人的人格是獨立的、自由的)為特征。億萬次交換既是破除自然經濟——人身依附關系的利器,又是形成獨立、自由、平等的基礎與前提。交換的主體必須是獨立、自由(不能把一方意志強加于另一方0、平等(地位平等、內容等價——或認為是等價)交換才能正常持續恒久地進行下去。社會主義從原來經濟落后的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計劃經濟,超越了市場經濟階段,實質上是在現代經濟(世界范圍內)條件下放大了自然經濟,從而在很多方面不自覺地把自然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某些觀念當作社會主義的意識來堅持。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市場經濟體制寫進黨章與憲法只有近十年時間,對于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來說只是暫短一瞬間。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農民缺乏政治民主與公民意識是十分自然的。具體表現如下:
1、缺乏法治觀念。中國農民老實,“權大于法”的觀念仍禁錮著農民的思想和行為。農民還較普遍地習慣于行政越權安排。特別是一些基層政府的行政人員中仍認為村委會是鄉政府的“腿”,是自己的行政下屬,而廣大村民也習慣接受“上級”領導,即使侵犯了自身政治權利,也很少感到有什么不對,即使感覺到了也能容忍。
2、缺乏自主、自立。在一定意義上,村民自治是國家對村民的一種民主承諾,村民委員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并要求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種以村民個人權利為本位的村民自治體制,要求村民逐步樹立自主、自立意識。因為村民有了強烈的自主、自立的主人翁意識,行使國家賦予的種種權利和應盡的各種義務,村民自治才能落到實處。
3、缺乏合作意識。中國農民最大的特點是善分不善合。善分,并非是中國農民的弱點。西方人比東方人更善分,中國農民分到家庭為止,西方人分到個人。中國農民的天然弱點在于不善合。他們只知道自己的眼前利益,看不到長遠利益,更看不到在長遠利益基礎上形成的各農戶間的共同利益。所以不能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形成超家庭的社會、經濟等聯合體。個人在面對強大政府的種種不公時,往往表現出無能為力。在村民自治實際中,很少有村民個人能夠與其它同胞聯合起來影響或改變政府或村委會的想法或決定,不知道這樣的合作是增加自己的影響力的有效辦法。
4、缺乏權利責任意識和獨立人格。公民之所稱“公”,不但要意識到自己和他人都有不可剝奪的自由平等之基本權利,而且還在于每一個公民都有相應的、無可推御的社會責任,公民權利與社會責任不可剝奪,不可回避,不可轉讓,公民不但有責任和義積極參與與共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宜,還有責任對公共權力機關進行認可,監督和支持,不斷促進完善政府的工作,使政府職能既要到位又不越位。而農民在村民自治過程中的種種心理和表現,反映出我國大部分農民還停留在傳統的官管民的思維中,沒有意識到每一個人作為公民,有不可剝奪的自由平等之權利。在農民村級選舉中,許多人對村級領導班子評價不高,意見甚多,憤憤不平,但對基層選舉卻又缺乏參與熱情,不肯積極地通過選舉來改善村民自治的權力運行,認為選舉沒有太大作用。大部分農民缺乏強烈權利責任意識和獨立人格,不能正確利用國家賦予自己的選舉權利,不善于、不敢于用法律抗拒來自鄉政府或宗族的種種不合理要求,認為自己“人微言輕”,只好默默地忍受種種不公。農民缺乏獨立人格,進而缺乏充分的民主權利意識,使得奠基于政治參與基礎之上的村民自治的發展失去了內源性動力。
二、培養農民向公民意識轉型的具體對策
村民自治的主體由于缺乏公民意識,致使作為鄉村社會民主政治發生了異化變形,實現向公民意識的轉型,根本上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沖擊農村的自然經濟結構和落后的小生產方式,為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型奠定社會經濟基礎。同時要大力發展農村的科學技術,實現農村工業化,為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轉型奠定物質技術基礎。
第一、加強法治教育,為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轉型奠定思想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尤其需要一種具有“主體自由追求和自律精神”相統一的公民意識,它在法律上表現為:一是主體地位意識。我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公民的絕大多數是國家權力的主體。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因此,實際生活中這一點往往被遺忘和顛倒,變成了“當官的為民作主”,人民的“主人”意識由此被削弱和淡化。因此,必須強化人民權利意識,維持人民權利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加強公民的權利意識教育。堅信法律具有極大的權威和最高的效力。簡言之,就是“法律至上”觀念。認識到法律是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基本手段,一方面,唯有法律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權利,另一方面,只有法律才能制約權力的運作,防止權力的濫用。正因為如此,法律才被人們信仰,由此生發出公民自覺的守法精神和護法精神。這種精神是法律信仰的靈魂,它要求公民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愿守法,由強力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并把這種行為視自己應承擔的義務,把維護國家法律制度的嚴肅性、權威性,當作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二、全面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為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型奠定文化基礎。小農意識的狹隘經驗性、落后保守性、自我封閉性、個人迷信等特點都是與小農愚昧無知的文化狀態造成的文化素質低下緊密相聯系的。因此,必須大力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對農民的教育,主要是解決農民的思想認識問題和政治立場問題。用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先進文化知識武裝他們的頭腦,提高他們的思想文化素質,增強他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克服落后、保守的小農意識。目前農村某些地區封建迷信盛行、宗族勢力抬頭、農民集體現念和民主法律觀念淡薄、社會治安混亂、道德水準下降及丑惡現象買賣婚姻、拐賣人口、吸毒販毒、等的死灰復燃。落后的小農意識在一定程度上的泛濫,說明教育農民的任務具有現實緊迫性。
第三、加強學校公民意識培養,為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轉型奠定后備人力基礎。目前,我國學校公民意識培養和教育普遍存在的偏差和問題主要有:公民教育意識不強、公民意識培養體系不健全、把公民意識培養簡單地等同于公德教育或社會責任教育。這些偏差和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目前學校公民意識培養的薄弱和落后局面。尤其在農村,學校教育的目標幾乎被唯一化為升學。改變學校公民教育(尤其是農村學校的公民教育)落后局面一要在思想上確立現代公民意識培養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是培養現代公民意識的主渠道的觀念。二要建立和完善學校公民意識培養體系,推進學校公民意識培養的制度化和規范化。三要加強學校“公民文化”建設,形成學校公民文化氛圍,從物質、制度和心理等層面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四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各種載體和途徑——包括各科教學、德育、班主任及團隊工作、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載體和途徑——在培養學生公民意識上的作用。五要研究學生公民意識取向的特點和規律,增強對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第四、強化農民現代意識教育,為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轉型奠定健康文明的生活基礎。我們要按照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不斷推進農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現代化,努力促進農民向公民轉變。要把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位,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包括公民意識教育,倡導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和集體主義精神。要破除小富則安、小打小鬧的小農經濟思想,摒棄消耗土地、粗放經營發展經濟的傳統觀念,樹立干大事業、求大發展的創業精神和依靠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體制創新的發展理念;破除封閉保守、急功近利思想,樹立開放兼容、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破除隨心所欲、自由散漫的思想,樹立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的法制觀念;破除陳規陋習,樹立體現城市文明的規則意識、交通意識、衛生意識、生態意識以及城市人際關系意識、城市公共生活意識、城市文化意識等等。
- 上一篇:農村養老問題研究論文
- 下一篇:農民問題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