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民人才培養論文
時間:2022-02-12 10:05:00
導語:新型農民人才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新型農民人才的關鍵素質來培養,把新型農民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大力推進現代化農業的建設。從總體上看,中國農業仍處于粗放型增長方式時期,生產效率不高。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展,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就必然涉及到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轉化、推廣和應用,讓傳統農民變為新型農民,即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能創新的新型農民。加快提高農民素質和創業能力,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創業富民、創新強農。這些就要依靠農業人才的針對性培訓工作來完成,依靠農業現代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來完成,依靠農業科研院所對新型農民人才隊伍的智力支持、科教扶貧來完成。
第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提高農民群體的文化素質,積極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符合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要求的和諧農村文化。因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現在,中國多數農村基本上達到了小康水平,物質生活方面的滿足基本解決,但是僅僅滿足于物質需求還遠遠不足,還必須有一個鄉風文明的和諧農村環境,因為富裕不等于文明。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民花錢修廟建墳,求神拜佛,賭博揮霍,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要營造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和諧農村環境,創新和豐富農村業余文化生活,樹立現代文明的生活理念,就必須更好落實農民基本文化權益,使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文化人”。
第三,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充分發揮農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志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民占多數人口的國家里,農民是否安居樂業對于社會的和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民的日子過好了,素質提高了,廣大農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就會更加牢固。”因此,必須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地穩定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實現這個宏偉目標,關鍵是涉農人才隊伍的建設,包括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涉農企業管理人才隊伍和農村基層組織的黨政干部人才隊伍的建設。
首先,不斷加強和改進新型農民的“三農”意識和思想。第一,應不斷加強和改進涉農專業大學生的服務“三農”理念的教育和塑造工作。從總體分析,我國涉農專業的大學生的愛農、為農專業思想是符合教育要求的,但也有相當部分學生在此方面有待提高。大學生專業思想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畢業就業和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涉農專業大學生的專業思想不牢固和近期我國農業發展現狀是分不開的。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導向作用。一些涉農專業大學生在分配就業中眼光只盯緊“天南海北”等大城市,不樂意從事農業尤其是不愿意到農業一線工作。這些就足以證明,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應積極地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愛農、為農專業思想,農村也有廣闊的用武之地,農業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樹立真心為農村建設的服務意識,向農村和農業長期輸送大批高素質的農村基層黨政人才、鄉鎮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涉農專業技術人才人才。第二,不斷改進現實的農民群體的“三農”意識和思想。當農村勞動力的廣泛流動為城市經濟和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同時,也讓我們深深地認識到,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推進新形勢下的農村改革發展,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因此,必須不斷向農民宣講糧食生產對于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大意義,說明國家的惠農政策,證明農業可以同樣使農民發家致富,使更多的農民扎根農村,使更多農民工回鄉創業發展,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健康地持續發展。
其次,不斷加強涉農專業實用技能的培訓,建設一支優良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通過各類農業學校的系統性教育與科技推廣等形式的非系統性培訓的有機結合,盡快建設起具備農業實用技術的專業科技人才隊伍。
中國農村擁有大量的勞動力,如何使其成為真正的人力資源、人才資本,實現有效轉移就業,是中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難點和瓶頸,壓力大,任務重。因此,各高等農業院校、職業技術學校等教育機構就應進一步提高認識,把新型農民培訓工作放在服務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位置,提升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辦學水平,加大實施力度,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使他們都能夠具有一技之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務。因為,高等農業院校、職業技術學校等教育機構作為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農業人才和涉農高科技的發源地,是系統培養新型農民的良好基地。各高等農業院校要抓住這次農村發展的大好契機,面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教育工程,適時調整符合農村建設要求的專業學科設置,培養出在農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學生;同時,利用學校的教育優勢資源,不斷創新針對新型農民的科技職業培訓模式,如可結合農業部、財政部、勞動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設部等六部門共同啟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以當前社會用工量較大的制造、建筑、餐飲等二、三產業的需求為目標,開展面向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培訓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勞動力的合理配置。
在涉農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應把長期系統教育戰略和短期即使培訓戰術結合起來,既注重具有扎實愛農、為農專業思想的大學生教育工作,又要盡快地提高現實農民的整體科技素質。目前在農村的勞動力中,有相當比例素質不高,例如,近2/3以上的貧困地區勞動力不符合城鎮大多數工作所要求的條件。加強對這些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促進其發展農業或實現轉移就業,不僅投資少、見效快、效果持續,而且能使其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促進新農村的建設和推進城市化進程。同時,建立健全農業院校服務三農的有效體制和運行機制,如科技文化捆綁下鄉、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一縣一業科技示范工程等短期即時培訓和農業高新科技推廣,可以有效解除當前新農村建設對科技需求的燃眉之急。
開展面向農村的高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和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技帶頭人培養與孵化工程,是當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以一縣一業科技示范工程為例,它就是以高等農業院校為技術依托,對一批具有優勢特色資源和產業發展前景的縣(市),通過推行科技、教育、產業“三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實行專業對口技術扶持,在每一個示范縣(市)集中力量扶持一個在當地經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特色鮮明、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縣域農業特色產業或新興產業,以此推進縣域經濟的更大發展。也就是說,在一些縣(市)的區域中,選擇一個涉農企業為龍頭,以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為目的,以一個實用科學技術的推廣運用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核心,以實驗為起點,以重點示范引導、帶動縣域農業經濟發展,以農業經濟發展促進所在縣(市)工業、商業、科技等的和諧發展。此工程以高等農業院校為主要技術依托,以高校師生為技術推廣的同盟軍和堅強后盾,以學校送科技進企業、進農村、進農民頭腦為主要手段,形成學校與縣、鄉、村農民的有機互動,實現農業高校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良性循環。這樣的科技支農方式可以有利于集中高等農業院校的優勢科技資源,培養涉農企業和農民的自我造血功能,改變了以往對農業扶貧的輸血方式。
第三,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按照辦事公道、作風正派、能帶領群眾致富的要求,注重從農村知識青年、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農民、農村致富帶頭人中培養選拔村級組織骨干力量,并且,積極引導高等學校畢業生和縣鄉年輕干部到鄉村任職,例如今年實施的“村官”政策,就吸引了大批優秀高校畢業生深入農村,既發揮了科技的生產力作用,也為今后基層農村的黨政管理干部隊伍建設奠定了堅實和廣泛的基礎。農村基層組織是落實農村政策、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組織基礎,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緊密團結最廣大農民、落實人才強農戰略的關鍵之舉。
改革未有窮期,發展永無止境。我們相信,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重大部署,必將開啟中國農村改革發展又一個嶄新時代,億萬農民必將創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要:不斷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鍵途徑是盡快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新型農民人才隊伍,堅持將其作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中之重。積極采取培養高素質大學畢業生和農業科技人才等主要途徑,從科教興農、人才強農入手,在智力支撐、精神動力上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新型農民;人才;社會主義新農村
- 上一篇:村民自治現象探析論文
- 下一篇:農村義務教育財權事權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