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視角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09 06:05:00

導語:三農視角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農視角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探討論文

摘要:文章以經濟欠發達省區新型工業化推進過程中“三農”難題的破解為視角,通過對湖南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狀況的調查分析,探討了今后如何將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在工業和農業之間的一個互動發展切入點,以又好又快地實現農業優勢資源轉化增值,促使財政增長和農民增收,加速農村工業化及農業產業化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農產品加工業;工業化;對策

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破解“三農”難題有特殊重要意義

(一)農產品加工業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助推器

農產品加工業與現代農業的關聯度極大,它的發展不但可以促進農業種養結構的優化,幫助農民調優種養的品種和品質,大幅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農業的整體效益,帶動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有利于促進完整的農業產業鏈形成,使農民更多地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增加農民收入。農產品加工業匯集了資金流、物資流、信息流,有利于形成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圍繞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營銷,帶動農村地區倉儲、運輸等三產業的發展。這些非農產業在農村的發展,又可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必要的支撐,二者互為條件、相互促進,推動農民向二、三產業和城鎮的轉移,加速城鄉統籌和城鄉共榮的實現。

(二)農產品加工業是不斷加大財政支農扶農力度的可靠保證

農業基本屬于弱質產業,在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雙重約束下,整體經濟效益偏低,單純依靠自身的積累很難自我完善,迫切需要各級政府為農業夯實發展基礎。而政府支農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財政實力的強弱,財政實力的強弱又取決于工業化發展水平。在這種狀況下,屬于工業范疇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程度就具有特殊意義。農村地區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起來了,農民收入必然隨之增加,地方財政也就有了基本來源;農村經濟總量得到壯大,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就有了經濟支柱,工業反哺農業就有了基本條件。

(三)農產品加工業是推進農村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戰略支撐點

工業化與城鎮化是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加工業的迅速發展,必然會帶來農村地區特別是縣域城鎮的繁榮;農產品加工業的園區化集聚,必然能增強中小城鎮的活力,提升廣大城鎮的檔次,為農村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奠定良好基礎,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充分就業拓展出廣闊空間。近年來大量農民工向發達地區和大城市的流動無疑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就業壓力,但這種較大規模和較遠距離的勞務輸出,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拉力相對較小,且外出的就業成本和社會成本相對較大。而通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但可拓展農民的當地就業領域,加快農業富余勞動力向生產加工領域的轉移,還可為城鎮富余勞動力和下崗人員提供再就業機會,確保社會大局的穩定。

(四)農產品加工業是發展循環經濟、創造農村新環境的重要載體

深度發展產業化和企業化的農產品加工,通過加工過程中對高科技、新工藝和信息化手段的不斷運用,特別是通過加強標準化管理、精深開發和綜合利用,以及零廢棄物生產體系的建設,可有效提高農業投入物的利用效率,逐步實現農業投入物的減量化,節約加工資源,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村環境,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高效率的可持續農業體系的形成。

二、湖南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但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一)農產品加工業形勢喜人

近年來,在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指引下,湖南依托農業大省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農產品加工業現已初步形成糧食加工、竹木加工、油脂加工、果蔬加工、肉類加工、茶葉加工和特種養植加工等7大行業,2006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1700多家,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116家,涌現出了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和一大批起點高、成長快、規模大的領軍企業。2007上半年,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又增長到367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2000家,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達220家,銷售收入等經濟指標也有了較大幅度增長,為激活全省農村經濟、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起了巨大作用。

(二)問題與矛盾比較突出

1、資源利用率相對低下,產品加工率不高。例如,湖南食品工業產值還不到農業總產值的1/10,而全國這一比例將近1/3,發達國家則通常是農業總產值的1.5-2倍。目前湖南農業初級產品與加工品的產值比例僅為1︰0.92,而我國這一比例為1︰1,發達國家則高達1︰3左右。調查資料還顯示,湖南每年出欄生豬約6600萬頭左右,可加工率還不到5%;湖南的油茶產量長期居全國之首,油菜籽產量也在全國排名前五,但由于加工水平不高和加工能力不足,湖南的相關品牌在全國難以稱雄。公務員之家

2、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偏小,集約化率偏低,輻射和帶動力有限。在湖南現有的3萬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年銷售收入超過30億的只有2家,超過10億的也只有10家,平均的資產規模僅為幾十萬元,且總體上設備比較陳舊,工藝流程和技術水平也較落后,產品加工質量和科技含量不高,產出率也較低。即使是全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其收購省內農副產品原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也僅為14.1%,制約了豐富農產品的轉化增值及本地農業傳統優勢的充分發揮,影響了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3、產品結構不合理,名優產品較少。在全省3萬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目前僅有唐人神、正虹科技、金健米業、隆平高科、加加醬油等10多家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僅有益鑫泰等8家企業獲得“中國名牌”;獲得“湖南省著名商標”和“湖南名牌”的企業總共不到300家。

4、質量和食品安全還存在一些問題。由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的不合理使用,在加工過程中存在一些工業污染,一些加工企業或加工環節的節能減排工作不到位,致使部分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殘留物經常超標。這種狀況如不徹底改變,必將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消費安全,也將嚴重影響湖南農產品加工的市場競爭力。

三、深度發展湖南農產品加工業的思路和對策

(一)牢牢把握重大發展機遇

湖南是我國著名的農業大省,諸多農產品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特別是稻谷、豬肉、麻類產量歷年排在全國的前一、二位,烤煙、柑桔、茶葉、油菜籽等產量也榜上有名,農產品加工資源極為豐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也已初具規模,特別是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已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發展的歷史軌跡表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達到800美元之后,恩格爾系數降到40%左右之時,將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機遇期,此后農產品需求將由追求數量向營養、多樣、便捷和安全轉變,增速一般將保持在10%以上,并可能持續20-30年。當前,我國及湖南就正是處在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機遇期。2002年以來湖南人均GDP已達800美元以上,并且城鄉恩格爾系數也降為40%-50%之間,發展機遇難得。

(二)全力實施深度加工戰略

今后必須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進一步在全省實施農產品加工戰略,努力實現由粗加工向精加工、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的轉變,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工業的健康穩定發展。總的思路應當是以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破解“三農”難題為目標,以新農村建設和結構戰略性調整為契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推進農產品的綜合利用、加工轉化增值為方向,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途徑,以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安全質量標準及檢驗檢測體系為保障,立足當地資源,發揮區域優勢,放眼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利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重點建好一批農產品加工及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開辟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園區,依靠技術、體制、管理和服務的創新,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和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和全省產業經濟的強力支柱。

(三)突出抓好五項重點工作

1、抓好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的培育,充分發揮龍頭作用。要牢固確立積極應對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意識,從產出規模、加工水平和外向型經濟三方面入手,在財稅政策、信貸政策、投資政策、科技政策和外經外貿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為龍頭企業創造條件,使其不斷做強、做大,特別是要注意積極引進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經營理念,鼓勵國外和省外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者來湘發展,共同開發名牌產品,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戰略,帶動其他農產品加工關聯企業的發展和農產品資源基地的配套建設,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工業化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2、抓好農產品加工業的商品基地建設,滿足農產品生產加工需要。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按照基地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產品商品化、加工配套化的思路和要求,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業種養結構,建立一大批有規模、有特色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優質原料基地。要借鑒發達地區的經驗,根據國內外市場和農產品加工業的需要,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建立高度專業化、優質化的大型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儲藏流通體系。同時還要注意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農產品加工園區和小城鎮集中,促進優勢農產品加工產業帶的形成并與優質原料商品基地協調配套,以原料基地和加工業基地所形成的優勢產業帶推動小城鎮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發展。

3、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創新,努力提高整體素質。要進一步推行科教興省戰略,不斷加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科技投入和資金投入力度,引導大中型農產品骨干加工企業建立技術開發機構,并搞好“產學研”結合,組織有關專家和科研單位對制約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進行攻關,研究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及食品新產品、加工新設備和新工藝技術等。還要有針對性地積極引進國際先進設備、技術及工藝流程,依靠科技創新和標準化生產,進一步提高湖南農產品精深加工及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出率,減少農業和農產品資源的浪費。

4、努力增加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完善落實金融扶持政策。要進一步用足已有的財政貼息、投資參股、稅收、土地使用、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并積極參考借鑒國內外先進地區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相關政策,特別是要將農產品加工業列入財政專項,逐年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資金支持力度。對于目前農產品加工企業技改及工藝技術研發能力不強、經濟實力和自我積累能力較弱、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的資金缺口較大這一突出問題,金融機構應積極提供信貸支持,重點解決好優勢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資金需求,并盡量簡化抵押和擔保手續。

5、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的質量安全監測和保障體系。必須認真貫徹執行《食品衛生法》和國家有關糧食及食品衛生等各項標準,鼓勵生產加工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環保食品。盡快完善農產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工業產品檢驗檢測、安全監測、技術規程、質量認證和管理體系,特別是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質量技術監督和衛生防疫部門要全過程把關,搞好農產品加工的動植物檢疫、農藥、獸藥、漁藥殘留檢測、環境質量檢測和產品質量控制,嚴禁生產、銷售和消費高殘留農藥等污染加工產品,確保消費安全。

參考文獻:

1、梁爾郁.國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對湖南的幾點啟示[J].湖南省統計局決策咨詢,2002(36).

2、中國工程院課題組.“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研究[DB/CD].中宏數據庫,2007(7).

3、張曉等.實現農產品加工業跨越式發展的思考[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