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控制群體性事件策略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9 10:57:00
導語:把握控制群體性事件策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社會矛盾也進入凸顯多發時期。在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基本穩定的同時,群體性事件卻有不斷增多的趨勢,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
群體性事件頻發反映社會利益格局轉變
根據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群體性事件數據庫的相關資料分析,2004—2010年發生的100多個較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基本可以分成四種類型:一是干群關系沖突(主要涉及征地、拆遷、國企改制、司法糾紛、亂收費、環境、就業等方面矛盾和沖突),二是勞動關系沖突(涉及工資待遇、社會保障、勞動保護、工作環境等方面的沖突和糾紛),三是企事業機構與社會的沖突(業主與物業、醫患、教育、環境等方面的沖突和糾紛),四是社會群體之間的沖突(涉及民族、宗教、宗族、社區械斗、環境與資源等方面的矛盾和糾紛)。
這些群體性事件,有的發生規則是我們所熟悉的,有些則是不熟悉的。從群體性事件的參與方式看,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階層性的有直接利益群體性事件(如“通鋼事件”),二是非階層性有直接利益群體性事件(如“廈門PX事件”),三是非階層性無直接利益群體性事件(如“貴州甕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有的群體性事件演變成對抗性,發生打砸搶燒和干警沖突,甚至傷人死人,也有的采取“集體散步”等和平示威形式。多數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原因以民生和經濟利益居多,但也有的是歷史積累矛盾的突然爆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環境污染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遞增,對抗程度總體上明顯高于其他群體性事件。在各類群體性事件中,要特別關注非階層性無直接利益群體性事件,這類事件的突發性和難以預料的特點最為明顯。
群體性事件的頻發,反映了我國社會利益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昭示了群眾反映利益訴求形式的新變化,對我國社會管理體制提出了一些新問題。認真研究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原因,深入分析群體性事件運行的機制,對解決好群體性事件反映的利益關系矛盾,不斷改進社會管理的方式,維護和諧穩定的大局和宏觀環境,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群體性事件出現新變化
群體性事件往往反映了改革和發展的一些階段性突出矛盾。比如改革開放初期,圍繞回城知識青年的就業安置問題,曾在一個階段出現較為突出的反映就業訴求的集體行為;在上世紀末,圍繞國有企業改制出現的下崗失業問題,也曾在一個階段較為集中地出現國有企業職工靜坐、停工等集體行為。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出現新變化,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特點和趨勢也出現新變化。
1.圍繞勞動關系沖突的群體性事件比較突出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發生的深刻變化,勞動力供求關系也在發生重要變化,勞動力無限供給的趨勢已經式微,勞動力比重和新增勞動力的增長量不斷下降,特別是農村17—25歲的青年勞動力絕大多數都已經轉移出來,低成本的勞動時代即將結束,自2004年以來,“民工荒”現象一直間歇性發生,在國際金融危機對就業產生巨大沖擊后又再次出現。在這種大背景下,以農民工為主的初級勞動力市場上的低工資勞動者,維權意識和勞動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工資要求也不斷提高,而大多數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對這種變化趨勢認識不足,對調整和改進勞動關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對嚴格遵守勞動關系的相關法律法規認識不足,致使圍繞勞動關系沖突的罷工、停工等群體性事件頻發。
2.圍繞征地拆遷的群體性事件持續增多
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期,繼工業化之后,城市化也開始進入加速時期,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城市化的加快發展,使土地從農業用途轉為工商用途后價值飛漲,土地的增值和收益,已成為一些地方經濟增長和可支配財政收益的重要來源。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損害群眾利益的強行征地和肆意拆遷事件不斷發生,盡管中央在此方面已經三令五申,但由此而產生的利益沖突和群體性事件卻持續增多。
3.圍繞環境變化的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發展中更加注意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是當前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新要求。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要求和生態環境要求也不斷提高,這對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和化工等企業的生產安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污染環境問題的群體性事件快速增多,造成這些事件的原因,多數涉及食品安全、垃圾處理、有害化學物外泄等。
把握群體性事件的基本屬性
1.絕大多數群體性事件屬于人民內部矛盾
各種群體性事件起因非常復雜,各不相同,有的伴隨著打砸搶燒行為甚至出現傷人事件,但從矛盾的性質來看,絕大多數都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因此在通常情況下要堅持按照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來疏解,慎用警力;在公安民警參與維持社會秩序的時候,也要防止發生直接的警民沖突。但對于非法的暴力破壞行為,公安要出動防暴警力,防暴制暴,迅速平息打砸搶燒行為,維護社會秩序。
2.絕大多數群體性事件屬于利益關系矛盾
無論是階層性的還是非階層性的群體性事件,現階段絕大多數群體性事件都屬于利益關系矛盾,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即便有些從直接原因看屬于所謂“無直接利益沖突”的群體性事件,其實背后也都有長期得不到解決的人民群眾積怨的背景。但不能忽視的是,價值沖突也是一些群體性事件的誘因之一,例如對于社會分配不公的不滿。
3.絕大多數群體性事件涉及民生問題
在各種群體性事件中,涉及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等民生問題的群體性事件占了絕大多數,因此,要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治理群體性事件
近年來各地在群體性事件的治理中,既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也有沉痛的教訓,應當認真總結這些經驗教訓。好的經驗是:第一,對發生的事件要迅速作出反應,領導和負責的同志要盡快到現場,回應群眾的關切。第二,及時利用各種媒體相關信息,讓群眾知道真相,特別利用網絡和手機等新興媒體政府信息。第三,認真傾聽群眾的訴求,與群眾展開對話。第四,一旦發生問題,要迅速控制局面和恢復秩序。
當前治理群體性事件,應當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保證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我國改革和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要讓絕大多數人民群眾在改革和發展中不斷得到實惠,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人民群眾對改革和發展的信心,穩定對未來發展的預期,保持良好的社會心態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目前,我國的收入差距過大,對中下層和底層民眾的生活水平影響較大,因而,要特別關注保證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也能夠隨著經濟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公務員之家
2.重點解決一批歷史積累的社會矛盾
我國在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過程中,改革力度大、發展速度快,一些地方政府又很想在任期之內取得突破性進展,作出突出的政績,往往顧及不到改革和發展中的遺留問題。近一二十年中,因企業改制、集資、房屋拆遷、土地征用、移民、復轉軍人安置、離退休人員待遇、環境污染等因素影響,各地積累了不少欠賬,問題積累過多。對這些問題,各級政府要本著負責任的態度,拿出一定的資金,突出解決一批歷史上積累的社會問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3.加強和充實基層財政
治理這類群體性事件,要注重從源頭上治理,要重視加強和充實基層財政。現在很多地方基層財政薄弱、政府負債運行,一些農業地區取消農業稅以后此問題加劇,很多地方迫于財政日常開支壓力,不斷變換方式向老百姓收取各種費用,積怨較多。要通過加強和充實基層財政,提高和改善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
4.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的方式和機制
隨著社會流動的加快及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轉變,我國社會管理的基礎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要適應這種變化,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的方式和機制,充實基礎管理力量,充分發揮社區和各種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工青婦等人民團體要把基礎矛盾的調節和化解作為一個工作重點,通過社會廣泛參與,把社會矛盾解決在基層。
5.規范對群體性事件的處理
嚴格規范權力運行制度,重點圍繞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查辦違法違紀案件,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的制度建設。要從發生群體性事件的苗頭入手,調查和查處大規模上訪、干部長期“帶病上崗”、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等背后可能存在的腐敗問題。
- 上一篇:鄉鎮政府采購工作的看法
- 下一篇:個體層面視角城鎮人口流動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