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居民點規劃布局研究分析

時間:2022-03-11 10:37:00

導語:小議居民點規劃布局研究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居民點規劃布局研究分析

摘要以漢川市馬口鎮為例,選取NP、LPI、PD、MPS、Fi為指標,對該鎮農村居民點布局和特征進行分析,并進行居民點布局調整,以實現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規范村莊建設、提高農村建設水平和村民生活質量,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參考。

關鍵詞居民點布局;景觀分析法;因素;規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關綱領文件強調了村鎮布局和村莊規劃的重要性。在城鄉統籌的發展理念下,新農村必須依托城鎮發展。因此,科學編制村鎮布局規劃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關于村鎮布局規劃原則問題,眾多學者有不同的論述。金其銘認為村莊選址原則應該是節約耕地、盡量利用舊村址、接近耕作區以便于生產、有利的自然條件等。傳統中國鄉村的形成和發展,有兩大因素至關重要,一是地緣,一是血緣。前者決定生存條件和環境,后者關系村莊凝聚力和子孫后代的發展。

該文對于村鎮規劃所要考慮的要素有自然條件、交通、耕作半徑、社會文化、基礎服務設施等。通過居民點增減鉤掛平衡,使用原有的零散布局轉為集中成塊布局,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土地利用率。結合參與的孝感市土地規劃、漢川市土地規劃,以及各個縣級鄉鎮規劃經驗,該文以漢川馬口鎮規劃為例,總結鄉鎮規劃中農村居民點布局的設置,以期為改善農村生活狀況,提高鄉鎮生產、生活水平提供參考。

一、研究區域概況

馬口鎮地處漢水下游,位于漢川市東南部,處江漢平原腹地,東鄰武漢,北沿漢水,屬漢川市襄南重鎮,也是漢江平原重要的物質集散和襄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金馬”和“小漢口”的美譽,被國家農業部、建設部分別確定為全國鄉鎮企業東南合作示范工業小區、全國小城鎮規劃建設試點鎮。馬口鎮位于江漢平原東部邊緣,是漢川的低丘地帶,轄區國土面積62.68km2。全鎮范圍內小丘、山崗林立,屬于隴崗殘丘地區,中間有大小不一的湖叉。

二、研究方法

以第2次土地更新調查數據庫為依據,選取5個重要景觀指標,運用景觀指數分析軟件FRAGSTATS3.3,對馬口鎮農村居民點布局進行分析,其指標表述如下。

2.1板塊總數(NP)

NP代表研究區域斑塊的總數目。

2.2最大斑塊指數(LPI)

主要反映景觀中最大斑塊面積占景觀總面積的比例,最大斑塊指數越大,說明最大農村居民點的規模越大,其取值范圍:0LPI=MAX(a1,…,an)/A

式中,an為景觀中斑塊的面積,A為景觀面積。

2.3斑塊平均面積(PD)

反映景觀破碎程度,斑塊密度越大,則斑塊越小,破碎化程度越高。公式為:

PD=n/A

式中,n為研究區居民點個數,A為研究區域總面積。

2.4平均斑塊面積(MPS)

平均斑塊面積越大,說明農村居民點的平均規模越大,取值范圍:MPS>0,可無限上升。計算公式如下:

MPS=A/NP×10000

式中,A為景觀所有斑塊總面積(m2),NP為斑塊總數。

2.5離散度(Fi)

反映居民點分散程度,數值越大說明越分散。公式為:

Fi=(A×ni)/ai2

式中,ni為研究區居民點個數,A為研究區域總面積,ai為i塊居民點面積。

三、數據統計分析

根據上述景觀分析方法套用公式,分析得到各村莊居民點布局情況。

3.1斑塊數分析

馬口鎮農村居民點斑塊總面積638.72hm2,占馬口鎮總面積的10.19%,總斑塊數為202塊。其中斑塊數較多的為高山村18個、英山村13個、官山村12個、光明村12個,說明該村居民點比較零散。

3.2平均斑塊面積分析

馬口鎮的農村居民點平均斑塊面積平均用地規模在10hm2以上的只有旭高村和棗樹村,可見馬口鎮單個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小。

3.3居民點密度分析

居民點密度指數是單位面積的斑塊數目,反映景觀破碎程度。斑塊密度越大,則斑塊越小,破碎化程度越高。其中密度超過6個/km2的有:高山村、官山村、光明村、回龍村、嚴山村、英山村、白馬村。

3.4離散度分析

分析離散度指數,除比較特殊的上色湖、邱子腦村、白石湖村和八屋窯村以外,37個行政村中離散度指數小于1的僅有金河村、棗樹村、廟灣村和窯新村。

3.5居民點用地比重分析

各個行政村農村居民點用地占行政村總規模的比重不同,其中英山村、窯新村、嚴山村、丁集村、官山村超過20%。總體上,馬口鎮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偏大。

四、居民點布局特征

經過實地調研、資料整理,規劃出村莊的規模、密度,以及不同地理環境下不同的村莊空間布局形態,目前,馬口鎮農村居民點用地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村莊總體布局分散,耕農以“耕作半徑”分散居住。

(2)實地調查中發現,目前馬口鎮大部分農村居民點缺乏系統的規劃,大都以獨門獨院為主,農民建房選址隨意性較大,且布局交錯混亂。

(3)鄉鎮政府駐地周邊、主要公路沿線人口密度較高,其中英山村、窯新村、嚴山村、丁集村、官山村人口密度最高,用地斑塊規模小,破碎化程度較高。

(4)馬口鎮農村居民點用地利用率不高。行政村離散度指數小于1的僅有4個村,說明村莊內農居點比較分散,而且“空心村”現象較為嚴重。

(5)布局結構不合理,交通主干道穿村而過,居住安全受到威脅,也影響交通效率;如一○五國道經過的高山村和五福村,以及范嶺村、官山村內的沿路建設現象較為突出,不利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道路的交通運行。

五、落實居民點布局調整

5.1居民點布局原則

(1)平原區人口規模在300人以下;山區人口規模在150人以下的村莊;多年人口增長率在-10‰以下的零散居民點,應遷并、遷移到鄰近村莊或城鎮。

(2)存在地質災害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村莊;地方病高發地區的村莊;生活飲用水困難且通過工程措施難以解決的村莊,應考慮向鄰近村莊搬遷或控制其發展。

(3)飲水、供電、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嚴重匱乏且修建困難的村莊,應考慮向鄰近村莊或城鎮搬遷。

(4)人均純收入較低、無增收潛力的村莊,應遷并、遷移到鄰近村莊或城鎮。

(5)位于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生態敏感區的村莊,應控制其發展規模,條件成熟時逐步搬遷。

(6)位于城鎮內部和近郊逐步與城鎮融合的村莊,應考慮納入城鎮建設,實現城郊村向城鎮轉變。

5.2布局調整目標

以適應城鎮化水平、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達到城鄉一體化為出發點,以社會穩定為基礎,以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標為方向,以經濟支撐能力為尺度,以村民自愿為原則,按整體規劃、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的辦法,把長期漸進式調整與短期躍進式調整相結合,把環境整治與配套建設相結合,把布局調整、新農村建設和改善村民生活條件相結合,通過試點探索,加快政策調整和推廣節奏,建成漢川平原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5.3布局調整方案

通過中心村和農村居民點規劃建設,按用地標準將零散農居點相對集中到中心村,不僅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還能節約大量的宅基地。因此,該文擬定了分類指導、相對集中和分步實施的規劃建設目標。

(1)地勢平坦的平原以現

有行政村為基點,規劃建設中心村。中心村不同于現在村委會所在地的村中心,而是嚴格按規劃建設具有一定規模和配套齊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這是該村的公共活動和管理服務中心,對周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輻射帶動功能,涉及的行政村有英山村、五福村、松林村、八屋窯村、邱子腦村和周湖村。

這種模式可以吸引富裕農民進集鎮,既可減少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又可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對這類村莊而言,關鍵是安定村民的生活、解決就業。若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如何解決生活來源問題是關鍵。常用的方法是采取貨幣補償或貨幣與實物相結合的補償方案,并輔以一定的社會保障措施和優惠的創業政策,調動這部分農民創業的積極性或提供就業機會,在改變其土地產權性質的同時,改變郊區農村居民的就業結構,提高其經濟收入。

(2)以現有村落集中布局。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鄉鎮規劃指導,這個區域內的農村居民按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設置。須兼顧當地農村生產生活的需要,如根據耕作半徑的設定、基礎設施的承載量、風俗習慣的融合等因素進行重構。該調整主要采用融入型模式,是指由于村鎮的擴張發展,在地域上與其周圍的村莊之間界限逐漸模糊,最終連成一體。經濟水平較高的集鎮有較強的農村集鎮化趨勢,居民點宜采用農村城鎮化型整理。將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規劃納入城鎮規劃體系,積極提倡建公寓式樓房,集約化生產設施,規模化經營農業,一般要求統建聯建,由此可以降低人均用地標準,提高土地利用率。

(3)距離中心村偏遠的村莊(上色湖、橫山村、梅子澗等),可建設相對集中居住的農村居民點。這種農村居民點是純粹的農村居民社區,按規劃所建設的小型村莊,具有較齊全的各項生活服務設施,有利于農戶集中居住生活。但是其規模小,只有一定范圍的生活服務中心,起到逐步吸引的作用,可引導零星分散的居民點進一步地集中。聚居規模根據耕作范圍的實際情況,以利生產、方便生活為準。

以上3種形式都是結合農村實際,規劃、建設不同規模的農村居住社區,使農戶相對集中生活。這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農村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馬口鎮農村居民點建設的發展方向。

六、結論

經過查閱鄉鎮規劃基礎理論和參與《漢川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修編》的基礎上,以馬口鎮鄉鎮規劃中居民點布局的優化設置為例進行研究,總結出以下結論:

(1)基于現有二調數據,用統計軟件得出村莊居民點的基本現狀數據,結合景觀分析得出居民點斑塊的分布情況。

(2)參考影響農村居民點布局因素分析,結合居民點布局的優化原則以及上級政府規劃目標要求,對農村居民點用地集中優化設置。

(3)根據實際調研,針對局部性存在不合理的農村居民點用地,結合當地人居環境和農業生產,對居民點進行優化調整,既有利于鄉村人居環境優化,又可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根據工作實踐結合布局理論,總結出居民點布局設置的規劃成果。從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為出發點,根據村莊空間結構特征分析,以促進農村經濟、提高村民生產生活為目的,對居民點布局優化設置,以期促進新農村建設。

七、參考文獻

[1]金其銘.中國農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2]張金荃,羅可,胡杏云.發達地區村莊建設現狀的反思[J].華中建筑,2008,26(11):218-220.

[3]趙海鵬,李曉娟.對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思考[J].北方經濟:綜合版,2010(12):13-14.

[4]傅伯杰.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5]王安春.新農村建設規劃問題探討[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0(1):281-283.

[6]趙慶雙.新形勢下“空心村”治理的意義與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0(7):1768-1770.

[7]晏涵,劉覺民,韋林利,等.鶴城區農村居民點合理布局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0):4816-4818,4821.

[8]陳霞.國外農村土地城市化的比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6):112-113.

[9]孔玉輝.村莊空間布局規劃方法探討——以欒城縣為例[J].科技資訊,2007(24):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