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品品牌創建

時間:2022-09-02 08:44:00

導語: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品品牌創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品品牌創建

摘要: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全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推進農村經濟發展上有諸多途徑,而且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就。文章從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這一全新的角度入手,以湖北省孝感市人和荸薺為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產品品牌建設進行了相應的分析與探討,發現了農產品牌建設自身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品牌;人和荸薺;對策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涵義及發展現狀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涵義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它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

農民專業合作社悄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蓬勃發展于90年代中期。近年來特別是2007年合作社法正式實施以來,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數量迅猛增長,但是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據農業部統計,2006年全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經超過15萬個,成員總數3870多萬人,是2002年的7.2倍,其中農戶成員3480多萬人,約占全國農戶總數的13.8%,比2002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到2007年底共有2.64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工商機關登記注冊,取得法人資格,成員總數合計35.1萬人。據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2009年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樣本調查結果顯示,2/3組織的正式成員數少于50戶??傮w來說,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數量增長快,規模??;地區間存在不平衡性,在東部地區發展較快,在西部地區發展較慢,而且規模??;產業分布比例失衡。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第一產業,第二、三產業的比例很小。

人和荸薺協會就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典例。2006年,由縣政府牽頭,以發展當地荸薺產業和農民增收為目的,陳和鎮組建了應城市陳河鎮人和荸薺合作社,并得到市民政局的批準,制定了合作社的章程,確定了職責和業務范圍,確定了合作社的組織管理模式和領導核心,吸收陳河一帶26個組的97家農戶為首批會員。合作社目前的運作模式是鎮政府-合作社-管理區-農戶,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主要業務是完善成員檔案,制定和完善“無公害荸薺生產技術章程”,做好生產經營規劃,溝通成員與成員、成員與合作社、合作社與政府的關系,提供優質品種、原種和農資,定期進行技術培訓、總結和交流生產經營經驗,廣開門路、做好促銷和聯絡經營。同時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組織管理松散、執行力低下、技術支持力量薄弱、營銷方法和渠道單一等問題。

二、人和荸薺品牌建設的狀況

由于獨特的地理條件優勢,孝感市人和一帶產出的荸薺個大、皮薄、肉甜,一直是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之一,從20世紀50-60年代起就小有名氣,是一個小的具有區域品牌效應的農產品之一。從人和荸薺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至今,人和荸薺品牌建設呈現以下特點:

(一)種植面積和生產總量穩定增長,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

荸薺的種植面積從2007年的6000多畝增加到2010年的1.7萬畝,其中張咀村從84.5畝增加到200多畝,先屋村從113.5畝增加到230多畝,種植面積翻了兩番左右,總產量也相應翻了兩番左右,荸薺種植的規模增加,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

(二)一品牌帶動多品牌,產品品牌塑造地區品牌

前幾年,由于人和荸薺品牌的形成與推廣,對地區其他農產品的品牌建設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目前,人和地區除荸薺種植這一特色品牌外,還有水產養殖(毛蟹、魚),這些主要采取承包和外包的方式,而且發展態勢良好。

(三)仍存在很多難以克服的技術問題

荸薺種植時由各種霉菌引起的爛根、死苗問題,成熟時的開裂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產量受到影響;人工挖掘、清洗效率底低下;荸薺上市時保鮮困難,容易腐爛,嚴重影響遠銷和長期儲存。

(四)品牌定位不準確,農戶品牌意識不強烈

在人和荸薺品牌建設過程中,并不是一直堅持區域性品牌的戰略,還不斷在嘗試建設企業品牌的路線,但因為資金、技術難題一直未能成功。同時,由于當地荸薺滯銷情況不嚴重,整個人和荸薺產區品牌意識淡薄,相當一部分農戶滿足于自產自銷,不謀求整個產區的聯合發展和更多的利潤,使人和荸薺的發展受限。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推進品牌建設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一)合作意識薄弱

協會被作為爭取資金補貼和政策扶持的工具,并且隨著協會的進一步發展,有的社員的合作意識淡薄,短期利益驅動,“搭便車”心態嚴重,這樣,在協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因為挫折而喪失熱情,他們漸漸開始脫離協會,使得協會的發展受限。

(二)溝通不足,阻礙了信息的流通

荸薺協會在推進荸薺品牌建設過程中,忽略了會員與會員、會員與協會、協會與政府之間的溝通,長期以來,使得信息較為閉塞,會員、協會、政府三者之間的合作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三)內部運行不夠規范

一是當前人和荸薺協會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穩定性較差、服務功能作用的發揮等方面都還是低層次的。二是人和荸薺協會內部管理制度和“無公害荸薺生產技術”章程不健全,沒有加強會員橫向聯系和合作、組織活動以及定期進行技術培訓、總結和交流經營經驗并做好生產經營規劃,使得人和荸薺協會在品牌建設上的目標難以實現。

(四)人才隊伍不夠壯大

目前人和荸薺協會的人才隊伍中,傳統種植人才占主導,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人才較少,實用人才總體上還處于傳統勞動型農民為主體的農村人才結構,專業人才的匱乏牽制了人和荸薺協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五)資金不足和技術匱乏

起初,當地政府堅持荸薺“由地攤走向柜臺”的思想,但面臨兩大問題:一是進行深加工,這一點福建曾今做過,即將荸薺制成飲料,添加相關輔料后,即可保鮮;二是要辦廠,但由于量小、無人投資而無法進行辦廠。資金上的不足與技術上的匱乏嚴重束縛了人和荸薺協會發展的腳步。

四、對策與建議

第一,加強農民積極與協會合作的意識,消除農民對協會的懷疑。大力向農民宣傳協會的作用,根據每個農民自己的經濟利益、經濟要求,讓農民參與民主決策,進行民主監督,使得廣大社員在直接參與合作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管理和監督實踐中,得到民主管理的鍛煉,逐步增強農民的參與意識、民主意識和監督意識。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農民的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自然就會積極地與協會合作,最大程度地發揮協會的作用。

第二,保持信息的流通。為了進一步增強會員與協會、協會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可以采取廣開門路,聯絡經營,網絡體系促銷的措施。為了增強會員與會員之間的溝通,可以完善會員的檔案,加強會員橫向聯系和合作,組織活動,定期進行技術培訓,總結和交流經營經驗,并且做好生產經營規劃。

第三,整頓協會內部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協會的作用:做好年度規劃,幫助會員經營,進行日常資料整理發放。搞好分工合作:農業技術和農資服務部門提供優質品種、原種和農資,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素質,由加工部門提供技術,加強縱橫聯系。堅持依法運行:對“七有”(有章子、有牌子、有章程、有場所、有計劃、有活動、有實績)的鄉鎮提供支持。

第四,加強人才儲備,根據協會的機制明確分工。重視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化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通過協會對農民進行培訓,結合合作社經營的項目,根據實際生產的需要和農時的特點,通過室內講授、科學示范與現場指導等方式,傳播新技術、新信息、新成果,解決生產經營中的現實問題。這樣就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容易引起農民濃厚的學習興趣,既能有效地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綜合素質,也促進了農業科技新成果的普及、推廣和應用。同時,協會也可以為廣大農民學習經營管理、市場營銷、法律等方面知識提供平臺,使農民在科技推廣、分工協作、組織管理、市場營銷、對外聯系等方面得到鍛煉,這也有利于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和合作精神,提高其適應市場經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第五,針對資金不足的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對外招商投資,或者采用銀行貸款等手段籌集資金,進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針對技術匱乏的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應與當地的大學或者科研機構進行洽談,形成合作關系。一方面能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解決荸薺深加工和保鮮等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向農民專業合作社輸入技術人才,提供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