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管理的思索與方案
時間:2022-09-02 08:48:00
導語: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管理的思索與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從青白江區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了其形成的6種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模式,并對下一階段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組織;思考與對策
在當前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大背景下,有效利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促進農村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必須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健全新型集體經濟運行機制及創新經濟發展模式中的作用,切實助推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夯實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基礎。
一、基本情況
成都市青白江區11個鄉鎮(街道)中現有111個行政村(含15個涉農社區),1498個村民小組,農戶8.79萬戶,農業人口25.74萬人。2010年全區有村級集體經濟組織111個,資產總額9105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36萬元;村級所有者權益總額6534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18萬元。總地說來,通過近幾年城鄉統籌發展的實踐,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已經擁有了一個較好的發展環境和發展基礎,村集體經濟組織經濟實力逐年略有提高。
二、發展模式
近年來,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統籌城鄉發展有力地推動著青白江區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改革,部分村社通過積極探索實踐,已形成了企業主導、股份經營、托管經營等多種發展模式,為青白江區集體經濟組織的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借鑒藍本。
第一,集體資產股份制經營模式。如紅陽街道永紅商貿公司,依托村社集體經濟組織擁有的廠房、鋪面等經營性資產,結合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行股份制改造,組建“產權明晰、管理規范、利益協調、分配公平”的股份經濟合作社或公司,對集體資產進行經營,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從中獲得可觀的、穩定的收益。
第二,土地承包經營權股份模式。如城廂萬柳種植業合作社,在穩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償”原則,以股份制、合作制方式,組織成員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合作社,或者以家庭農場、現代農莊等形式開展土地規模經營,以提高土地單位產出率和產品質量來提高組織成員的收益。
第三,企業主導經營模式。如龍王貢韭合作聯社依托韭黃科技示范園,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信息、市場等方面的優勢,與村社、農戶聯合組建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按照發展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與休閑觀光等主導產業的具體目標,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
第四,農戶聯合經營模式。如福洪四季鮮水果專業合作社,按照自愿、自治和民主管理的基本特征和“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由農戶聯合組建專業合作社,圍繞農業、農村開展經營服務活動,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第五,托管經營模式。如清泉明妍果蔬專業合作社,發揮種養能手、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的專業技術優勢,成立托管式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對糧油、水果、蔬菜、畜禽、水產、林木等生產經營進行托管,推廣應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提高農村生產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益。
第六,勞資服務模式。如同灣農機專業合作社,整合農村剩余勞動力,并加大技能培訓力度,以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加快發展勞務合作社(公司)或農機合作社等各類中介服務組織,為企業和農戶提供勞務輸出、物業管理、市場信息、產品營銷等服務。
三、對策建議
在當前加快發展的過程中,青白江區各鄉鎮(街道)應切實針對當前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制約因素和實際問題,通過不斷完善自我發展的體制機制,從明晰產權主體、創新發展模式和規范經營管理入手,多輪驅動,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步伐。
第一,建立健全經營體制。一是明確職能定位。按“社企分離、職責分開”的思路,重新定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明確其市場主體地位,加快推進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職能與村民自治職能的分離,進一步理順其相互關系,恢復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自主經營管理的權力。二是加快機制建立。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以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法權益為核心,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為主線,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營機制、分配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三是明晰產權主體。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將原村社傳統意義的集體經濟組織自愿改制為公司或合作社等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做好確權頒證工作,明晰產權主體,改變由于所有權不明晰造成的效率低下、市場競爭能力弱等狀況,保障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
第二,靈活運用發展模式。一是城郊村社加快過渡。隨著統籌城鄉步伐的推進,處于城鄉結合部的部分行政村建制已逐步納入城市管理,要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依法參與城鎮建設和發展商貿業、鄉村旅游業等,繼續深化股份合作制形式,加快發展過渡到股份合作制企業。二是淺丘村社深化引導。對于毗河以南的祥福、姚渡、城廂等離中心城區較近的淺丘鄉鎮,要隨著新農村的建設步伐、產改成果的深化運用以及集體資產的不斷壯大,通過參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創辦生態農業和旅游園區、生態畜牧養殖小區等,深化引導傳統的集體經濟組織,向社區股份合作制的組織形式發展。三是純農村社逐步推進。對于清泉、福洪、人和等山區純農業鄉鎮,應在外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自覺運用市場經濟規則不斷提高對外開放度,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建設特色果蔬、花卉、生豬等特色商品基地,發展農業龍頭企業,逐步推進農戶聯合、企業主導、托管等經營模式的運用。
第三,不斷規范運行程序。一是加強“三資”管理。在產權明晰、股權清晰、股份量化的基礎上,加大我區“兩股一改”力度,實行市場化運作,建立健全村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股權、股份管理制度,有效激活農村集體“三資”經濟,不斷提高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產保值增值水平。二是規范財務管理。嚴格收支審批,嚴格規范村社集體經濟組織辦公經費開支,實行每月或每季度公開制度,建立健全村社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收支預決算和財務公開制度,確保村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及時了解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情況。三是推進民主管理。重大投資決策和建設項目須經村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其代表大會通過,以村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為主成立監事會,對集體經濟組織資產運作及財務收支情況實施監督,完善村社集體經濟組織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機制。
第四,著力優化內生環境。一是加強資金扶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設立1500萬元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專項基金和500萬元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獎勵基金,對村社集體經濟組織興辦各類服務實體的各項規費予以減免。金融機構對村社集體經濟組織以信用和相互擔保進行融資的方式要積極支持,為農村資源資本化和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村社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創造條件。二是堅持合理引導。積極鼓勵、引導村社集體經濟組織集成運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相關政策,統一制定經濟發展規劃,合理開發資源性資產,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符合總體發展規劃的前提下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及其出讓收益,發展第二、三產業,增強集體經濟組織的造血功能。三是支持項目建設。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力支持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通過整合各種資源,強化項目包裝,承擔城鄉一體化項目和產業化項目的建設和經營,發展配套服務產業,把配置用地的收益主要用于促進失地農民的集中居住、非農就業和持續增收。對村社集體經濟組織能夠勝任的本村社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管理等項目建設,應適當降低準入門檻,以切實增加集體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