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農業險在加強農民預防能力的作用

時間:2022-03-20 11:00:00

導語:政策性農業險在加強農民預防能力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策性農業險在加強農民預防能力的作用

2006年以來,浙江省成功實施了大約為三年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保險道路,這對農民在災后恢復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現代化農業的蓬勃發展,廣大農民朋友的保險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建立一個更為健全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一、新時期對農業保險經營壞境的認識以及功能的思考

中國的傳統農業是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生產規模小、低投入、低效益并且粗放經營。由于農業風險復雜,保險經營技術要求高,農業經營的效益卻很低,因此在農業保險上出現供給不足、需求乏力等狀況,農業領域缺乏商業保險制度生存的環境和土壤。而在今天,農業加速轉型和市場開放的形勢下,農業保險經營環境發生悄然變化。在目前我國農業出現市場化、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農業保險除了對農業生產實施事前后的經濟補償、穩定農民收入等功能外,其功能還在拓展延伸。

(一)對農業保險經營環境的再認識

農業風險的性質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風險集中性加劇,土地制度進一步完善必將促進農業增長有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資本與技術變高。現代農業如溫室、孵化車間、良種、胚胎等技術的采用對知識、資本、技術等要素依賴性增強。這種集約型的增長方式使得農業風險更為集中、損失強度可能加大,這就迫切需要能夠化解農業經營風險的農業保險支持;二是農業風險的關聯度增強,在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模式發展下,農業產業得到很大延伸,農業風險的變化也會導致多個產業如農業加工、服務業的波動。承擔風險主體與風險因素發生變化。在現代農業的生產模式下,農業投資、經營、生產職能出現了專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趨勢,承擔風險的主體包括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戶、農場、企業等,所以在新的形勢下農業保險服務對象出現多元化特點。由于現代的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風險因素在發生改變,比如機械化養殖場、大棚等車間型的生產方式出現,一些不可保的風險也被納入保險范圍,高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不可預測的挑戰,保險公司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必定要擴大經營范圍、改善經營技術。

(二)對農業保險功能的思考

改善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地位。農業保險作為風險的保障,有利于改善農業和經營主體地位,改善信貸地位,引導農業金融資本合理流入,促進農業生產擴大規模、提高集約化生產水平;促進農業金融體系實現穩定發展。政策性的農業保險是穩定農業生產、保證經營者利益的重要途徑,對農業資金融通有一定的配套保障作用,是我國農業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國家農業金融體系的完整與穩健;有利于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業生產的發展帶動農業產前、產后相關服務業的發展,農業保險可以通過對農業生產的穩定性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實現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從事農業的人員約占總人口數的70%,無論是實現經濟增長與區域穩定還是拉動內需的需要,政策性農業保險對促進農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政策性的農業保險穩定了農業投資收益,促進社會對農業的投入,相應地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提升了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能力,對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浙江省在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提高農民抵御風險所取得的成效

自2006年起,浙江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始平穩實施,再試點實施期間,農業抗風險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在各類災害中發揮出巨大作用,深受人民滿意。

(一)三步走的戰略計劃,穩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落實

第一步:小范圍試點。2006年起按照典型、代表性的需求,在每個地級市選一個縣(市、區)小范圍試點。在試點地區提供的主要品種有雞、鴨、鵝、淡水養魚、水稻、西瓜、林木、柑橘樹、蔬菜大棚共計十個品種。每個試點地區選擇參保品種五個,據統計,第一年的參保農戶約為1.36萬戶,參保率為37%,在試點地區保費的收入一共收取1009萬,保險金額約為4.7個億,在浙江省十一個試點地區約占農業總產值的6%。第二步:擴大試點。200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將試點地區從原先11個縣(市、區)擴大到32個,參保品種從原先每個縣5個擴大到7個;政府提供的保費補助有原來的35%提高到40%,參保農戶數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據統計約為3.46%,參保率高達66%。比2006年提高了29個百分點,在試點地區收取的保費約為6706萬元,保險金額為24個億,在浙江省32個試點地區約占農業總產值的8%。第三步:全面開展。2008年將試點地區擴大到83個縣(市、區)。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提高財政補貼比例,比如經水稻種植由50%提高到90%,其它的品種也有40%提高到45%,參保農戶約為13.9萬戶,參保率高達79%,2008年僅一年的保費收入約為104億,保險金額124個億,占全省農業生產總值的14%。

(二)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農戶自愿”原則。始終堅持從農民角度考慮

在業務上堅持共保經營。浙江作為自然風險較高的省份,農業保險道路充滿艱巨,在以為浙江農業經濟發展做貢獻的角度出發,反復商量,終于成立由省人保、大地、安信、太平洋等保險機構組成的“浙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共保體”,實行盈利共享、風險共擔、獨立核算、單獨建賬模式,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強有力的實施奠定了基礎。堅持低保障起步。采用分檔選擇的方法,按實際成本的50%,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浙江政策性農業保險平均賠償擴大效應為20倍~4O倍,農戶保費擴大效應50倍~100倍,基本能確保農戶在災后恢復生產力。堅持面向種養大戶,保大災為主。種養大戶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生力軍,且農業收入占據農業人口收入的70%.如果遇上特大災害,其損失慘重,因此堅持保重點就是要面向種養大戶,這樣既有利于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又便于降低運作成本,也可以兼顧集中農業小戶。在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孤立農業龍頭企業與專業單位參保。由于這將對農業生產產生影響的自然災害頻繁,比如臺風、洪澇、暴雨、冰凍以及常見的病害蟲災覆蓋了80%以上,所以要堅持保大災為主。堅持在選擇品種上選定品種與自選品種結合。比如在2006年將水稻作為必保品種,鴨、鵝、淡水養魚、西瓜、林木、柑橘樹、蔬菜大棚中選擇的總數不超過4種特色產品,2007年增加2種,2008年保持不變,這既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得需要又留有一定的空間,較好適應了易保品種起步的要求。堅持資金補助、堅持基層組織與共保體聯動。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確定了最低為35%的保費補貼比例,水稻為40%,2007年兩個項目分別提高40%、45%,2008年進一步又提高到45%、90%,這三年來,各級政府共投入1.5億元,占保險費的67%,農戶自交的33%,在稅收方面又免去了5.5%的農業保險營業稅。建立保險站網絡,將基層組織與共保體聯合行動,縣設農業保險定損專家組、鎮設農業保險服務站、村社代辦員,共保體遍布鄉鎮農業保險服務站。一旦出現災情,,鎮村負責人現場進行勘察估損,共保體審核定損,有爭議時讓專家組審議裁定。

三、關于更好的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增強農民抵御風險的建議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護農業災后恢復生產為主要出發點,將保大災、大戶、主要產品納入保險范圍的重點,以共保經營為主要方式,將農戶自愿、市場的運作機制、政府推動三者有效結合,擴大對參保品種,參保對象和保險責任的范圍,加強農業保險制度建設的完善,建立一個覆蓋范圍廣、多層次、可持續性的政策性的農業保險體系,加強農業抗風險能能力,是廣大農業人員可以安心作業,免除后顧之憂。

(一)完善好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組成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共保體,其章程每三年簽訂一次,到期后在大局穩定,局部進行小調整,簡單調整共保體的參與比例。比如新成員的加入需向共保體申請,然后經浙江保監局審核,上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組同意。農險條款、費率的制定等需要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協調小組確定。共保體要實行盈利共享、風險共擔、獨立核算、單獨建賬的模式。將保險的責任要擴大到熱帶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洪水、凍害、暴雨、以及常見的病蟲害、等主要大災,將保險金額保持在物化成本的50%左右。發展新的保險品種,在抓好水稻等必保品種和一些比如柑橘林之類的參保品種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目錄體系,鼓勵各地大膽開辦特色保險品種,積極爭取更多品種列入國家財政補貼范圍;完善定損賠禮機制,繼續探索互助合作的保險機制。

(二)加大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

加大保費補貼力度。中央、省和縣(市、區)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對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農戶給予保費補貼,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增加對參保農戶的保費補貼;進一步完善政策性保險巨災責任5倍封頂方案,保障每個農戶在遭受重大災害之后得到的賠償符合當地的經濟需求情況,保障他們有能力可以恢復災后重建工作;大力支持共保體開展的各項經營活動,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共保體落實其他涉到農保險的業務。

(三)強化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組織領導工作

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應該將這項工作早日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并且納入新農村建設考核內容。創造有利的條件,可以向國內外再保險市場購買再保險;加強鄉鎮干部、技術人員等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做好政策性農業保險與農民密切相關的工作;進一步完善基層服務網點設置,優化服務,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理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