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信貸擔保方式探究
時間:2022-08-16 10:31:08
導語:三農信貸擔保方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農民貸款難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多信貸擔保方式與農村不相適應,為此我們應該因地制宜,加強創新,找出適合“三農”的信貸擔保方式,針對我國“三農”信貸黨報方式的現狀,國內一些學者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羅永進在《農村信貸產品擔保模式創新現狀、問題及對策》一文中指出“建立多層次的擔保體系及多樣化的擔保方式是解決農民貸款難的關鍵。為此,各地區、各金融機構以服務“三農”為目標注重實效研究出來多種信貸擔保模式,包括農戶聯保貸款模式、農村專業合作社擔保、土地承包權、林權擔保模式以及信用村鎮擔保模式。曹琦在《農村信貸擔保方式困境與法律對策》一文指出我國農村信貸擔保困境主要有:信貸擔保形式單一,信貸擔保物缺乏和信貸擔保實現困難。并且對這些困境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造成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農村信貸擔保法律體系不健全、農村信貸擔保物范圍狹窄、農村信用環境弱化以及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不完善。羅城在《農村信貸擔保制度研究》中對農村信貸擔保制度的發展與創新提出了幾點意見:首先,我國農村信貸擔保制度改革發展應該遵循適度干預、法治優先、可持續性和區域差異的原則。其次,農村信貸擔保制度的擴展要在專業擔保機構,正規金融機構和非正規金融機構同時進行制度創新,不能忽視非正規金融機構。此外文中還提出要完善農戶聯保的制度和推廣“四位一體”型農村信貸擔保模式,以及完善農村信貸擔保監管體系、構建農業保險體系,分散農村信貸風險和增項農民信用意識,優化農村信用環境等建議。李新玲在《農村信貸擔保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的風險化解方式-反擔保和再擔保。通過這兩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分擔擔保人的責任與風險,擔保與再擔保方式類似于正規金融市場上的風險轉移機制。努力把農村地區的金融體制向城市地區發達的金融市場機制轉變將加快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的規范化進程。金融領域規范化才能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陳世金等在《“三農”信貸抵押擔保新模式》一文中提出了兩種較為新穎的擔保模式:由政府組建政策性的農村信用擔保機構模式和公職人員擔保小額信貸模式;同時與反擔保方式結合使用農民貸款難問題能夠得到很好解決。公職人員擔保方式利用家在農村的城市公職人員將農村和城市連接起來。公職人員、農民、信用社三方簽訂“還款責任書”,在三亞的試點中平均一個公務員可以為4-5戶農民作抵押擔保,并且該方式在三亞試點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該方式的實施范圍有限。各個地區應該探索適合本地區的擔保創新方式。
2我國“三農”信貸擔保方式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國家在解決“三農”問題上,采取了很多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措施,并且還把三農問題始終放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地位,據有關資料顯示,2001年上半年,全國支農貸款余額達到了80.17億元,在這之中,農村金融創新類產品貸款余額7.6億元,比年初的時候增加了3億元,增長了65%。但是據有關資料顯示,在農村信貸申請方式中擔保方式所占比例仍然很小。目前制約我國“三農”信貸擔保方式無法發揮積極作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農村擔保物產權不明晰,法律機制不健全,法律糾紛頻繁。擔保物產權明確是擔保物進行流轉的首要條件。著名西方經濟學家科斯在研究社會資源配置問題時就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其核心就是產權明晰是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田靜婷(2011年)在《從產權視角看我國農村信貸擔保融資制度的創新》一文中明確指出“雖然法律為農村產權抵押擔仍保留有一定的余地,但是仍缺乏抵押登記的具體操作和管理規定,農村集體土地、房屋、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主要產權和附著形成的關聯產權。大多無法實現確權、辦證和流轉”。—112—(2)農業生產的風險性。農業生產的風險性造成了農業信貸的高風險,降低了金融機構對“三農”信貸的發放積極性。另一方面、農業生產周期較長,并且在生產過程中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民自身財產有限,因此一旦在生產過程中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會損失嚴重無法償還貸款,從而造成債權人的損失。在我國現行的“小組聯保“擔保方式中,小組內成員基本都是同一地區農戶,如果遇到冰雪,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則所有農戶都無法償還貸款,這樣小組相互擔保的作用就消失了。綜上,農業生產的高風險也是制約我國“三農”信貸擔保方式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3)金融機構處置抵押物難度大,農村抵押物流通機制不健全。由于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性,現有的抵押物流通機制一般是針對城市的信貸擔保抵押物,農村抵押物不容易流通變現。幾年來我國一些金融機構推出“森林權”抵押的擔保方式,并且在一些地區發揮了很好的效果,在浙江省麗水市建立了全國首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通過成立林權管理中心、森林資源收儲中心、林權交易中心和森林資源調查評估機構,保證林權抵押擔保的實施,截止2012年4月,該試點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7.25萬筆,金額50.55億元。因此,加強擔保物流通機制的建設是當務之急。(4)農戶可用抵押擔保物有限。農村居民財產數量相對較少,并且分布狀態與農村金融機構擔保要求錯位,貸款人一般接受可交易和市場價值比較高并且容易變現的抵押物。中國人民銀行張掖支行的王博和何麗君在《農村信貸擔保方式創新及政策支持研究》一文中提到:“據統計農村居民最重要的財產時房產和土地,分別占農村人均財產的30.72%和43.01%,金融資產、固定資產和耐用消費品分別僅占12.31%、9.13%和6.13%”。張漢坤,方宣文(2009)在《破解農戶貸款難的一種擔保方式-龍頭企業擔保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一種創新的擔保方式,即公司+農戶保證的信貸擔保方式,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緩解農戶缺少抵押物的困境。(5)抵押物估價市場不健全。我國目前尚未有正規的農村抵押物估價與抵押無流通轉讓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就存在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一方面,放貸者不知道抵押物的實際價值,出于安全性的考慮,放貸者會選擇明顯高于貸款發放金額的物產作為抵押物;另一方面,若農戶覺得抵押物的價值遠遠高于貸款金額,農戶往往不愿意進行這樣的抵押,因為這筆貸款的收益率是未知的。無法估價就無法按價值進行抵押或質押,因此農戶也就很難申請到貸款。(6)銀行進行貸款監督的成本較大。對于土地,林地等抵押物一般都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并且比較分散不集中,貸款機構很難進行有效的監管針對該問題,金融機構應該多在鄉鎮一級設立網點,方便信貸發放者便于監督債務人,減少監督成本。
3我國的“三農”信貸擔保方式的創新空間與前景分析
基于我國“三農”信貸擔保方式的現狀,我國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改革與創新以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我國目前應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創新:第一、健全相關法律體系,明確擔保物類型以及進一步明確產權歸屬,保證農民貸款的順利進行。抵押物的產權必須非常明確,不能過于模糊,否則,金融機構一定不會接受法律上有爭議的產權作為抵押物三農信貸擔保方式的改進不會是徹底的。第二、在貸款擔保物方面,擴大對“三農”信貸的“抵押物”范圍,增加適合農村地區的可擔保物品。第三、建立健全抵押物流通機制和評價機制,在市場上農戶可以方便地找到可信任的擔保人和擔保公司。第四、在農村地區大力推行“三農”信貸的“再擔保”機制,降低或部分轉移擔保人的責任及風險。“小組聯保”擔保方式實際上就是貸款機構把風險識別的責任的大部分的轉移給了相互之間更加了解的潛在客戶群體,有利于克服信息部隊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問題。第五、在農村地區大力推行農業保險機制,降低了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風險。第六、大力支持我國農村地區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鼓勵種植經濟作物,大力發展以糧食為加工材料的農業制成品或半成品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未來“三農”信貸問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信貸擔保方式上面的變革與創新,“三農”信貸擔保方式直接與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相聯系,適合我國農村發展的“三農”信貸擔保方式將會加大的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三農”信貸問題的解決與“三農”問題的解決與否,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三農”信貸問題的妥善解決將會極大的推動我國的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加大農村金融創新的力度,探索新型的符合我國農村實情的農村信貸擔保方式。
本文作者:王艷歌工作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上一篇:區住建局上年工作總結
- 下一篇:職校生道德素養提升的策略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