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與農村社會治理研究
時間:2022-05-27 11:42:53
導語:三農問題與農村社會治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為世界農業大國之一,我國的農村社會治理實踐與國家社會關系、農村經濟發展以及國際競爭力都密切相關,因此,認清農村社會治理問題,基于各地社會發展現狀分析成因,并提出科學合理的政策建議,以改善農村社會環境、優化社會治理機制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意義重大。筆者在參與濰坊科技學院課題(RW2020175)和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評審辦公室課題(YQ202008090)的過程中,通過對《農村社會治理新理念研究》一書的詳細閱讀與深入研究,更加全面地認識到農村社會治理理念及其意義、作用,對開展有關“三農”問題解決與農村社會治理的一系列探索與研究,有很好的參考和指導價值。《農村社會治理新理念研究》是由曾文編著,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年正式出版發行的農村社會問題研究類圖書。全書共六章,以農村社會治理基本概述、農村社會治理創新意義以及農村社會治理創新實踐作為邏輯思路主線,重點闡述了農村社會治理新理念、農村社會治理現實基礎、農村社會治理新理念內容體系、實踐發展、現實價值等多個內容。基于該書農村社會治理新理念的理論內容與實踐,提出關于“三農”問題和農村社會治理的幾點思考。
一是“三農”問題與農村社會治理。“三農”問題是隨著中國社會不斷發展,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不斷深入,農村社會進步、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相對滯后的一系列問題。雖然有些問題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一直存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率的穩步提升,“三農”問題變得愈發突出。目前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主要有幾大難點:1、農民人數眾多,問題規模龐大;2、“三農”問題涉及范圍廣、內容多,問題解決存在一定復雜性;3、近幾年我國社會發展速率與工業化進程較快,“三農”問題累積時間過長,導致問題解決難度較高。然而,從問題的根本性質來看,“三農”問題的核心就是農民在社會環境中的生活條件和發展資源的問題,由此可見,“三農”問題的解決可以將農村社會治理作為切入點,研究農村社會治理問題并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從而改善農村社會環境、提高農民的權利地位以及推動農村社會實現現代化轉型。
二是農村社會治理實踐中的問題。1、大多數農民缺乏社會治理意識或參與治理的意愿。受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影響,許多年輕農民離開農村去城鎮發展,兒童、老人等弱勢群體留守農村。大多數人習慣于舊的生活模式,對農村社會治理缺乏積極意識,或只專注于個人發展,對農村社會環境及治理情況關注度不高,長此以往會導致農村社會環境持續惡化,社會治理工作難以得到有效落實。2、農村社會治理能力與整體環境無法滿足大眾需求。雖然近年來政府部門逐漸加大了對農村社會環境建設的資金投入,但由于農村基礎環境差、人口眾多,醫療、教育、交通運輸等多種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仍難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同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可能會引發農民的消極情緒以及對社會環境和地方政府的不滿,從而對農村社會治理工作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3、治理制度不完善導致農村社會矛盾突出。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開展,農村危房改造、農村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助力農村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在逐漸落實。然而農村社會治理制度的不完善容易導致部分惠民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不客觀、不公正的現象,進而引起醫療糾紛、選舉糾紛、經濟糾紛等一系列社會矛盾糾紛。
三是農村社會治理創新實踐策略。1、基層政府應該大力加強農村產業化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使之成為推動農村社會治理實踐發展的有效力量。另外,可以通過構建村鎮合作社、治理委員會等地方性社會組織,充分調動與強化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與責任感,發揮農村居民在社會治理實踐中的基礎性作用,進而推動農村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全面開展。2、基層政府應該根據當地社會環境與農民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社會治理能力與公共服務資源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并切實解決農民民生問題,讓農村居民感受到社會治理實踐帶來的益處,有助于提高他們對黨和政府部門的信任感以及對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工作的認同感,確保農村社會治理創新實踐的順利開展和長效運行。3、基層政府應該完善社會治理相關制度,明確各部門職責,以保障各項惠民措施的客觀性、公平性和有效落實。此外,還可通過意見箱、官方服務網站等方式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更多能夠溝通和表達訴求的渠道,這樣有助于為農村居民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減少農村社會矛盾糾紛,切實推動農村社會治理創新實踐良性發展與“三農”問題的進一步解決。
作者:宋林芹 單位:濰坊科技學院
- 上一篇:產出導向法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效果
- 下一篇:不排水沉井施工技術在市政工程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