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農民工社會保障現狀

時間:2022-01-13 03:05:21

導語:管窺農民工社會保障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窺農民工社會保障現狀

一、從城市居民視角的實證分析

本次調查通過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950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1561份,有效率為80%。樣本范圍涉及甘肅省14個市(州)27個市、縣(區),主要發放對象針對城市居民。(一)城市居民對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態度盡管有45.1%的城市居民認為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應該受到同樣好的教育,但也有46.3%的人擔心農村孩子會帶壞和擠占城市孩子的教育資源??梢?,加大教育投入,提供相對公平的教育條件是各級政府亟須做的。(二)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認知38.8%的城市居民認為農民工從城市得到的與農民工對城市的貢獻非常不成比例,53.1%認為“還可以,不是給他們工資了嗎”,只有5.6%的城市居民認為“是農民工自己的事,多勞多得,城市不欠他們的”;有49.2%的城市居民認為農民工中存在的“大病小醫,小病不醫”現象的原因是醫院收費太高,看不起??;有92.8%的城市居民認為政府應該給農民工醫療補貼。可見,絕大部分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表示認同。從一個側面說明農民工社會融入過程中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三)農民工城市融入最基本的成本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城市居民認為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最基本的成本應包括的前5位是:醫療保險16.3%、養老保險15.1%、勞動就業和培訓11.8%、工傷保險11.8%、最低生活保障11.2%和基本住房保障10.4%。迫切需要解決的五個問題依次是:基本公共服務問題(包括子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住房等)28.5%、同工同酬問題15%、勞動安全問題14.8%、農民工自身素質的提高12.5%、勞資關系問題10.7%。(四)農民工城市融入所需成本主要承擔主體與對農民工的實證結果不同的是,城市居民認為農民工城市融入所需成本主要承擔主體中央政府占了31.5%的比例,其次分別是輸入地省級政府、輸入地城市政府和用工單位。從我國區域統籌發展的角度和財稅體制來看,中央政府在欠發達地區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過程中應該承擔起統籌作用。

二、從企業視角的實證分析

此次研究通過問卷調查途徑收集資料,對象是用工單位負責人。問卷調查范圍涉及甘肅省每一個地級市和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除外),對各個縣、區采用配額抽樣的方式抽取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550份,回收有效問卷459份。(一)用工單位為農民工提供的服務單位表示,55.9%的農民工住在工作單位提供的住房,31.5%的人住在自租房,6.9%的人住在自購房,2.8%的人住在親戚或朋友家里,1.7%的人選擇其他,僅有1.2%的人住在政府提供的民工公寓;55.2%的單位組織一些文體活動供員工們娛樂(比如配備供員工娛樂的設施、組織運動會、旅游等),但很少,27.4%的單位經常組織文體娛樂活動,17.4%的單位幾乎沒有組織過;80.6%的單位給農民工提供過技能培訓,19.4%的單位沒有;79.6%的單位了解政府關于外來務工人員的政策法規和勞動法律、法規,20.4%的單位表示不了解??梢钥闯觯@些數據結論與調查農民工住在自租房、沒有技能培訓結論有出入。(二)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最基本的成本73.2%的用工單位選擇農民工城市融入最基本成本是醫療保險、71.2%為養老保險、58.0%為勞動就業和培訓,52.7%為最低生活保障、51.4%為工傷保險、44.2%為基本住房保障,然后是失業保險(38.6%)、公共就業服務(31.2%)和生育保險(18.3%),選擇最少的是城市基礎設施為吸納更多人口的投入(17.2%)和其他(1.1%),其他答案有成立針對性的服務中心、教育經費等。(三)農民工城市融入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79.7%的單位選擇基本公共服務問題(包括子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住房等)、49.5%選擇勞動安全問題、42.3%選擇農民工自身素質的提高,其次是同工同酬問題(41.6%)、勞資關系問題(34.2%)和社區服務問題(16.8%),最后是戶籍問題(17.9%)、參與政治的權利問題(5.0%)和0.7%的其他選項。(四)如何解決當前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52.6%的單位認為,當前解決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取決于中央政府的決心,19.1%的單位選擇有待農民工自身素質的提升,16.3%的單位選擇有待各地政府大范圍、全方位的試點和推廣,11.2%的單位選擇有待國家財政能力的大幅提升,剩下0.3%的單位選擇其他。

三、基本結論一般而言,欠發達地區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存在的問題

主要體現在籍由城鄉分治的二元戶籍制度帶來的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和二元社會結構問題,此外,傳統觀念壁壘、社會認同障礙以及表現為人力資本缺乏、社會資本短缺以及個人特征與城市生活異質等的個人因素問題也進一步加大了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困難。通過本文從農民工、城市居民和企業三個視角對以甘肅省為例的欠發達地區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社會保障問題的實證調研,可以得出以下的基本結論。(一)社會保障制度仍然缺失社會保障制度是指國家和社會在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特別是生活有特殊困難的人們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在計劃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以戶籍制度為基礎,所以社會保障制度政策偏向城市居民,覆蓋面小。農民工雖然進城務工,但因非城市居民而未被納入社保體系,同時有的農民工脫離了土地,陷入社會保障制度極度缺失的“真空地帶”,其從事著高強度、高危險的工作,疾病、工傷、失業等多種生存風險系數較高,數倍于城市居民,更需要有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對其實施援助和保護。在調查中,49.2%的城市居民同意農民工“大病小醫,小病不醫”現象的原因是醫藥收費太高看不起病,92.8%的城市居民認為政府應該給予農民工醫藥補貼。(二)農民工子女教育排斥問題凸顯農民工社會的融入可能需要代際傳遞來實現,即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因此,農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對象。1998年3月《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中規定,流動兒童少年的就學形式,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辦中小學及其附屬教學班或者簡易學校就讀為主。2003年《關于做好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通知》中第六條規定,要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在入學條件等方面要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不得違反國家規定亂收費。2004年9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中指出,城市各級政府要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保障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2006年3月,國務院《若干意見》中要求流入地政府要承擔起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的責任,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列入教育經費預算。這一系列教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使農民工子女入學難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但是這些政策僅限于使農民工子女在入學機會方面獲得平等對待,卻無法真正消除教育制度排斥。教育制度是否排斥是指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中是否能平等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因此還包括城市居民的排斥行為。從調查統計結果來看,有45.1%的城市居民認為農民工子女擠占了城市孩子的教育資源,這一排斥態度對于農民工子女并不公平。同時許多城市家長認為農民工子女的素質低,行為不禮貌,學習成績差,自己的子女與農民工子女同班就讀會帶壞孩子,也極力要求將其單獨編班,這樣的歧視將會深深地傷害農民工子女的心靈。(三)農民工城市融入進程道路曲折,政府應積極制定并落實政策在農民工城市融入認知方面,51.9%的城市居民認為這一時期的城市化尚未實現農民工市民化;63.1%的農民工認為自己是農村人,只有16.6%的農民工認為自己是城市人。36.9%的農民工和43.7%的城市居民認為基本上已經具備了在全國范圍開始逐步解決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的條件,時機基本成熟;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基本成本主要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勞動就業和培訓、基本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23.8%的農民工和31.5%的城市居民認為該成本應由中央政府財政來承擔;30.7%的農民工和42.4%的城市居民認為“十二五”時期推進農民工城市融入應從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大城市和城市群開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基本公共服務問題(包括子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住房等)、同工同酬問題、勞動安全問題、勞資關系問題、農民工自身素質提高問題;36.7%的農民工和41.5%的城市居民認為解決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主要取決于中央政府的決心,推進相關體制的突破和配套政策的出臺。在我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不可能完全吸納大量過剩的農村人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力發展新型城鎮,讓農民能夠就地或就近城市化是一條比較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化模式。從國外的發展道路來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和城市差距的拉大幾乎是難以避免的。為了克服這一難題,許多國家都出臺了旨在協調區域平衡發展的政策措施。對于我國來說,除了每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都要面對的問題之外,還存在著由人為設置的制度所導致的更加嚴重的城鄉差距拉大問題。區域協調發展當然包括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面對長期以來對農村的“欠賬”,政府就必須承擔起建設新農村的重任。除了徹底解除對農村的制度樊籬外,政府還要給予農村人才、資金和資源上的大力支持。而除了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之外,政府還要大力鼓勵他(她)們回鄉創業,為新農村建設培育人才、資金和技術等平臺。對欠發達地區來說,存在的不僅僅是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的問題,而是在國家宏觀區域層面處于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位置的問題。如果不能夠很好地解決后一個問題,就沒有基礎破解前一個問題。顯然,要實現國家層面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就必須通過中央政府的統籌安排,以轉移支付、扶貧基金、最低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式和要求向欠發達地區政策傾斜。通過輸血和造血,幫助欠發達地區走出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后局面,消弭其城鄉差距,為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創造宏觀層面的條件。

作者:孫國峰張旭晨單位:福州大學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