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農民工社會保障

時間:2022-02-06 05:01:27

導語:分析農民工社會保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析農民工社會保障

一、農民工就業風險的相關分析

(一)農民工就業結構與工傷風險分析

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經濟體制、社會體制和就業制度的改革,使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農村戶籍人口的就業結構出現重大轉變,非農就業比例逐步擴大,農民工群體也逐漸龐大起來。而其群體在就業中由于所處行業、企業性質的不同,會面臨或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工傷風險。就所處行業結構而言,農民工到城市就業,行業分布較集中,主要分布在制造業、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零售業、居民服務業等行業。這些行業中的工傷風險最大的是采掘業,尤以煤炭采掘和非金屬采掘業為甚,而農民工在此行業中的比重高達80%,其次風險較高的屬建筑業也是農民工就業比例最大的行業,農民工占從業人數的80%之高。對于工傷事故的頻發,各級政府部門加大了治理力度,但工傷頻發狀況沒有根本改善且特大事故發生率呈增長趨勢。除了安全事故多之外,工傷職業病風險極大,從勞資沖突的增加及由工傷引起的行政復議案件的增長率可看出,遭受職業病風險的基本是農民工,而我國的職業衛生服務覆蓋面很低,不足20%。在現代風險分散機制未建立的情況下,農民工風險的疊加會增大社會的不穩定性。從就業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來看,農民工大多在個體私營企業就業,就業比例高達60%左右,其次是集體所有制企業,占農民工就業比例的20%以下,至于全民所有制、合資企業等就業比例非常低。在這些不同所有制企業中,私營個體企業由于生產規模小、管理不規范、缺乏安全防護監測系統、企業盲目追求利潤等因素導致工傷事故發生率很高,同時就業風險信息不對稱也是增加農民工就業風險的重要原因,相當大比例的農民工對所從事的職業危害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

(二)農民工就業收入與年老貧困風險分析

農民工年老貧困風險主要指農民工年老時出現貧困狀態的概率。由于貧困的代內滯留和代際傳遞的特點,使得農民工年老貧困風險不僅取決于年老時的經濟行為能力,更與年老前的經濟狀況密切相關,還受到其子女所處的經濟社會狀態的影響,所以,分析年老貧困風險應從工作期的收入狀況與年老期的生活狀態兩方面來進行。就工作期的收入狀況及其風險分析來看,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大多數農民工家庭負擔較重,有限的收入用于支付家庭生活消費之外,結余很少,真正進行儲蓄、人力資本投資、購買商業保險或不動產的資金非常少,絕大多數農民工沒有余錢進行養老保障的積累,有的甚至收不抵支處于貧困狀況,并且相對于城鎮居民收入和GDP的增速來講,農民工的相對工資處于下降趨勢,其中還存在一定的收入風險,比如拖欠工資問題、克扣工資現象等。雖然在政府督促治理和媒體輿論監督下,使得這些問題有所改善好轉,但在拖欠工資、隨意克扣工資的長效機制未建立前,這些問題會嚴重影響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就農民工年老期的貧困風險分析來看,農民工年老風險大小取決于年老時的經濟支持能力,而年老時的經濟支持能力則來自于自身的經濟行為能力和子女的經濟扶持狀況。農民工年輕時的城市就業因自身人力資本醫乏、社會就業歧視等因素導致收入水平較低,結余很少,隨著年齡優勢的喪失,進入年老期的農民工在供大于求的勞動力市場再就業機會幾乎為零。在自身經濟積累支持不足的情況下,再加上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農民工年老時的經濟支持主要依賴于子女的經濟狀況,但在貧困代際傳遞的影響下,農民工子女的人力資本存量少使得就業競爭力較弱,收入水平很低,導致子女的經濟支持能力不強,并且隨著農民工子女的外出打工,地理距離引致照料成本增加,嚴重影響子女對農民工年老時的生活支持,從而使得農民工年老貧困問題日益顯化。

(三)農民工就業特點與疾病風險分析

農民工群體就業難且失業風險大、勞動強度大、收入水平低、居住條件差等這些就業特點直接影響到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而且具有明顯的相關性。難就業且失業風險大會加大農民工的心理壓力,影響其心理健康。勞動強度大即勞動時間長、工作環境惡劣,會嚴重透支身體健康,引致疾病風險幾率較大,而且收入水平低,制約著疾病風險的規避化解能力。居住條件差、聚居性強容易感染傳染疾病,從而影響身體健康。由此可見,農民工的就業特點使得其面臨多于其它社會群體的疾病風險,加大了其群體的生存難度。

(四)農民工就業模式與失業風險分析

農民工群體由于文化、技術等方面存在劣勢,所以農民工的就業模式主要是非正規就業,這種非正規就業由于勞動合同關系松散、用工制度不規范,使得農民工權益缺乏有效保護,在農民工勞動力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的情況下,農民工處于勞資關系中的弱勢地位,致使農民工利益可能受到侵害,而且利益被侵害時,由于維權成本高,農民工往往得不到任何賠償。另外,非正規就業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激勵用人單位選擇少投入、多產出的用人策略,在錄用人員時強調年輕化,通過勞動強度的增加來博取較高的企業利潤,這使得農民工的失業風險系數大增。而且在用人過程中,不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這不僅是對農民工勞動的一種剝奪,更重要是制約了農民工的人力資本積累,這使得農民工職業生涯較短,因此失業風險相對增大。在現階段風險承擔主體主要是農民工個人和家庭,所以風險的社會效應較小,當風險累積到個人家庭無法擔負的程度時,社會就將出現猛烈的、持續的無序狀態。

二、構建與就業風險相適應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

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應與農民工就業面臨的風險相適應,社會保障項目的推廣也應與就業風險的性質、程度相協調,項目設計安排應遵循“風險強度頻率越高、保障項目越優先”的原則,依次逐漸鋪廣開來。而且在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中必須考慮其設計的理論性、實踐性、靈活性、可持續性,還要兼顧到社會公平、制度目標及較強的可操作性。鑒于此,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應著眼于以下方面:

(一)個人發展賬戶

目前,基于對社會保障發展趨勢、現狀及農民工就業方式等因素考慮,對于農民工一生必需的保障項目應建立個人發展賬戶。包括養老保障在內的個人發展賬戶的所有權和收益權歸勞動者所用,政府對賬戶基金進行管理和運作。為加強此賬戶的靈活性、適用性及安全性,賬戶實行分項設計,綜合管理,統一使用,以適應不同生命階段的需要。而且為加強個人發展賬戶與城鄉社會保障的對接,可將社會統籌部分和個人賬戶部分都劃到個人發展賬戶。當農民工對未來有穩定預期時,可直接從個人發展賬戶劃撥地方統籌,這有利于農民工權益的維護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構建。

(二)工傷保險制度

目前,現行的農民工社會保障模式中關于工傷保險項目的設計,大多主張建立企業繳費負全責的工傷職業病的保險制度。由于農民工從事行業工傷風險的性質不同,企業必須根據風險強度為其繳納不同的工傷保險費用,而且受就業結構、行業性質等因素影響,農民工遭遇工傷事故的頻率較高,以致農民工對工傷保險項目的需求強度大,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出臺和執行這一制度,同時,政府必須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對于不繳納工傷保險且發生工傷事故的企業,強化懲罰力度,以起到警示作用。

(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現階段,農民工的最低社會生活保障主要依賴于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這種模式。這種保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勞資沖突、社會矛盾,彌補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但同時這種保障模式使得農民工沒有隔斷與土地的緊密聯系而延緩了城市化進程。對此問題的討論關鍵不是在于是否取消現行模式,而是如何實現這一制度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對接。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農民工變換身份的門檻降低,這時農民工可自主選擇,轉成城市戶口的農民工可享受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回歸農村的可享有土地帶來的保障。

(四)整合失業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

失業問題是農民工在城市就業面臨的最大風險。因為農民工失業后就失去了收入來源,這會危機到他們在城市的基本生存問題,在沒有一定的轉移資金支持和可依賴的社會關系網絡下,他們只能離開城市回歸農村去尋求土地、家庭帶來的基本生活保障。如何解決農民工在特殊情況下的保障問題成為政府當前重要任務。政府應發揮其公共職能,在農民工遭遇暫時失業時提供維持其城市基本生存的社會救助,使其能夠依賴社會救助資金支撐到尋找新的工作。而且,政府也應發揮組織作用,牽頭個人和企業建立基本的失業保險,雖資金不多但足以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作者:郭婭娟單位:蹼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