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分析

時間:2022-08-27 10:00:36

導語: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分析

摘要:在社會中勞動者是大多數人都會體驗的身份,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享有勞動法對其進行的保護,包括勞動者在內的其他社會主體也可以從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中獲得生活上的保障,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我們生活中起到著重要影響。對此筆者在本文中對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從概念、歷史沿革以及作用三方面進行了簡單概述,分析了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最后總結了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系以及區別,旨在通過本文研究讓人們從法律視角更準確的認識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把握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為更準確的在實踐中選擇適用法律依據提供參考。

關鍵詞: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內容;聯系;區別

一、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概述

1.勞動法法律制度概述。1.1勞動法概念。勞動法在理論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文所探討的勞動法律制度中的勞動法是廣義上的勞動法,具體包括狹義上的《勞動法》,還包括《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1.2勞動法歷史沿革。勞動法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勞動關系在資本主義所有制下產生,兼具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勞動力作為商品可以交換就意味著必須對其進行立法規范與調整。我國勞動法受世界無產階級影響,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經過不同社會階段制定了不同的勞動法律規范,我國現行《勞動法》是1994年制定并與次年開始實施的,2009年進行了修訂,還有《勞動合同法》等其他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都是在《勞動法》之后制定實施的。1.3勞動法實施的作用。勞動法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穩定勞動關系。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享有各種基本權利,包括勞動權、勞動報酬請求權、勞動保護權、休息休假的權利、民主管理權利等,勞動法不但規定了對勞動者以上權利的保護,也為勞動者提供了權利受侵害時的救濟。與此同時,勞動法對用人單位也有保護性規定,包括在自主決定錄用勞動者權利,包括對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保護等。此外,勞動法實施對勞動力市場的規范調整有著重要意義,對促進勞動力資源合理優化配置并促進社會生產具有保障作用。2.勞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2.1社會保障法的概念與內涵。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所有法律規范的總稱,所謂社會保障關系主要是國家與弱勢群體之間建立起的基于對弱勢群體保護而實施的一系列幫扶措施而產生的關系。我國當前社會保障法主要包括勞動領域的社會保險制度、防災防害的社會救助制度,還有社會優撫制度等。2.2社會保障法的歷史沿革。社會保障法是近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最早形成于16世紀英國,而現代意義上最早的社會保障法則出現在美國,我國社會保障法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后經歷了起步、創建、傳統社會保障法的調整,之后遭遇了社會保障法制受到破壞和挫折,又經歷了恢復才最終獲得了穩定大發展,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促進下,社會保障法逐步完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也逐漸建立并成熟。2.3社會保障法的作用。社會保障法對國家、社會、個人都有著重要作用。社會保障法是國家的安全網,是國家進行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社會保障措施可以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社會保障法還是維護社會安定秩序,對因經濟政策、行政政策以及企業自身經營問題導致的失業以及其他生活困難者提供幫助是減少社會問題和矛盾沖突的重要措施;社會保障法對勞動者及其他個體具有保障生活的作用,對于勞動者來說社會保障與其工資待遇一樣重要,而對于不具有勞動能力的個體則可以通過社會保障法獲得基本生活保障。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主要內容

1.我國勞動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勞動法律制度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內容,我國勞動法律制度在內容上借鑒了發達國家成熟的勞動法律制度,同時也結合了我國社會、經濟等實際情況,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勞動法律制度。我國勞動法律制度包括勞動合同法律制度、勞動者權利保護、集體合同、勞動監察法律制度等多項內容,以下筆者主要對勞動合同法律制度與勞動監察法律制度進行介紹。1.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當前在勞動關系中訂立勞動合同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共識,勞動合同也體現了對勞動者的尊重與保護。勞動合同法律制度有四個方面主要內容:一是勞動合同的訂立,包括合同訂立程序、合同訂立的內容、具有特殊性的集體合同;二是勞動合同的履行,包括履行的原則、勞動基準、履行爭議解決;三是勞動合同的變更、解除和終止;四是包括無效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競業禁止等其他與勞動合同有關的問題。1.2勞動監察法律制度。勞動監察法律制度是在有關勞動關系領域發生的違反勞動法律規范,相關主體權益受到損害情況下,國家以管理者身份依法進行規范和調整的法律制度。勞動監察法律制度作為勞動法律制度的重要方面,從監察主體、監察內容、監察對象與課題對勞動監察法律關系予以了確認,設置了具體的勞動監察程序,同時還設計了包括勞動監察復議、勞動監察訴訟以及國家賠償在內的救濟方式。當前勞動監察法律制度在實踐中作用突出,尤其是在為廣大農民權益維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我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圍繞的核心任務是對弱勢群體進行幫助,而社會上弱勢群體的種類和范圍都非常大,根據保障對象和保障措施的劃分可以將我國當前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分為以下四大項主要內容:2.1社會保險法律制度。一提到社會保障,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在工作中的“五險”,雖然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并不限于勞動者的“五險”,但也是我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社會保險針對的對象就是勞動者,為保障勞動者在養老、醫療、工傷、失業以及生育狀況下能夠獲得保障而建立其的保險制度。2.2社會救濟法律制度。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存在貧困人口,同時也都存在著社會救濟,現代社會已經將社會救濟發展成為了法律制度,主要是國家對生活上存在困難的公民依照救濟制度進行救濟扶助,幫其度過生活難關。生活上存在困難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自然災害、包括個人及家庭原因等,生活困難也可能發生在城市或者農村,國家對此都有不同的救濟制度。2.3社會福利法律制度。該制度規定對不同的社會成員在分享社會發展成果方面獲得的經濟幫助,即建立老年福利、托幼福利、殘疾人福利、社區服務、城鎮居民福利津貼等各項制度和設立文化、教育、衛生、保健等社會公益設施。2.4社會優撫法律制度。優撫主要是針對軍人及其家屬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軍人在國家安全保衛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理應得到社會尊重與國家對他們關照,對軍人及家屬生活國家給予保障,對軍人退伍、專業也有相關政策照顧,尤其是對傷殘軍人及其家屬、死亡軍人家屬國家更是制定了撫恤補助制度。

三、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關系與區別

1.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關系1.1社會保障法以勞動法為基礎產生和發展。從社會保障產生的起源也可以看出以勞動法為基礎產生,“圈地運動”背景下大量人口失去土地而陷于生活困難,這些人為了生存有的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有的破壞國家管理秩序,國家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向勞動者提供幫扶和救濟,這是最初的社會保障,此后才逐步建立了社會保障立法。1.2調整對象存在交叉。上文在對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概念分析中就已經指出了其各自調整的對象,分別為勞動關系和社會保障關系。兩者之間看似不同,但只要將社會保障關系分解來看,從社會保險對應的勞動者中就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交叉點。勞動法對勞動者的勞動權、勞動保護、勞動監察等進行維護,社會保障法對勞動者的保險待遇進行保障,都是勞動者勞動權益的組成部分。1.3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對勞動法律制度具有功能補充作用。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本身就是在勞動法律制度基礎上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從其產生來看就是對勞動法的延伸與補充,其補充作用主要體現在度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具體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社會保障中失業保險制度是對勞動者在失業狀況下補充的保障功能,雖然有一定的條件和期限,但也能夠為勞動者失業期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幫助其渡過難關;二是社會保障中關于社會保險經辦主體由社會統一機構辦理,使勞動者不必受控于用人單位而可以進行就業崗位流動,為自己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同時又不影響其社會保險連續性;三是度勞動法促進社會生產功能的補充作用,勞動法對社會生產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提供勞動力資源,但社會保障制度不但能夠通過社會保險制度協調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關系,還能夠促進勞動力流動和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在促進社會生產方面作用更加明顯。2.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區別。2.1調整對象不同。勞動法的調整對象是勞動關系,即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社會保障法律制度調整對象除了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關于社會保險繳納而形成的關系,還包括各類弱勢群體與國家不同部門之間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保障法律制度調整對象包括了勞動法律制度調整對象,但不限于勞動法律制度調整對象。2.2法律部門不同。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對應的部門存在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地方部門,因為在中央統一由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進行管理。而在地方,勞動部門主要包括勞動局、勞動鑒定委員會以及具有公益性的工會組織等;社會保障部門包括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民政部門等。2.3關系的主體不同。勞動法律制度調整的是勞動關系,因此其主體主要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當然還包括有關勞動保障部門、監察部門等進行勞動關系調整,這些職能部門與勞動者、用人單位也存在一定關系。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主體更具有多樣性,當然也包括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內,但還包括廣大群眾(依照社會保障內容不同對應人群不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及國家。2.4立法目的不同。勞動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協調各個行業、領域的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為社會生產提供穩定的勞動力資源,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社會保障法的立法目的更加具有社會性,因其覆蓋面廣,對包括勞動者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生活上的保障,從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2.5解決程序不同。關于勞動糾紛的解決,一般來說需要經過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向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可以申請仲裁解決或者提起訴訟;關于社會保障糾紛因其內容不同有勞動爭議、行政爭議,對應不同的解決方式,包括行政處理方式或者司法救濟方式。

參考文獻

[1]郭月.淺談農村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的問題與措施[J].南方農機,2018(1):83+88.

[2]倪雄飛.靈活就業者的社會保障權研究[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8(1):12-19.

[3]邵思齊,朱元銘.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1):69-70.

[4]嚴炯.對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的理解[J].活力,2016(5):35-35.

[5]崔銘.勞動者社會保險權救濟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7(11):116-117.

作者:吉靜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