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環境社會保障制度研究
時間:2022-08-27 09:53:29
導語:不同環境社會保障制度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謂社會保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關于其定義,各國的文獻論著中說法皆不盡相同,這是由各個國家的發展歷史、國情國策不同所決定的,究其共同點,可大致將其概括為:以政府為主體,依據法律規定,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及由于各種原因而生活發生困難的國民給予物質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根據其不同層次體系、保障對象、保障目的、資金來源等方面分化,世界普遍將其分為三個不同形式的保障,即: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但沒有一項制度是一勞永逸,可以一成不變的。我國也一直在完善社會保障的路上探索著。要了解新時代背景下的社會保障情況,必要探究這個時代以前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定位亞洲,我將以韓國為例來與我國進行對比分析(韓國是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其早年社會保障發展借鑒了很多歐美高福利制國家的經驗,和中國有完全不同國家發展道路;而中韓又都出現嚴重的老齡化問題。),結合兩國不同的國情、國家性質、人口結構、歷史發展,對比了解中韓兩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
一、老年社會保障
我國的老年社會保障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上,社會保險又分城市社會保險和農村社會保險。我國老年社會保險制度自建國初期就建立起。城鎮老年社會保險上,由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展了以城市和國有企業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在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脫離的背景下,企業養老金負擔暴露出各種矛盾,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改革實行,老年社會保險受眾人群越來越多,保障水平越來越高。總體來說歸納為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統籌收取資金再按標準統一發放;養老金收付方式為現收現付,收支之間無資金累積,直接下發;嚴格規定事業單位離退休條件并按要求實施離退休待遇。農村老年社會保險上,主要針對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適當調整了城鎮老年社會保險的措施,以農民自我保障為基礎,政府主導建立起養老保險制度,更有針對有特殊困難的“三無”老人進行社會救濟,即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的五保制度。韓國的老年社會保障主要依靠政府發放的養老金。國家將為他們提供各種類型不同的養老金,如:老齡養老金、傷亡養老金、遺族養老金。與中國不同的是,韓國更加注重福利。他們為更著力與擴大老年人就業,建立福利住宅,提供老年人福利設施與醫療服務等。就一定程度而言,中國的老年社會保障更偏重于個人與國家責任結合,而韓國偏重于國家負責。由于中國人口基數遠大于韓國,因此在全民的老年社會保障上,更致力于“保險”,這有利于擴大保障范圍,落實全民保障,有利于讓老年人也共享社會發展成果,而社會原因下的福利水平相對較低,且容易出現養老資金缺口問題。而韓國重福利使得社會福利水平較高,但實際上這樣的保障模式使得整體社會的老年保障非常不均勻,容易造成部分地區的老年貧窮問題。
二、醫療社會保障
醫療社會保障是社會保障的另一大重要內容。主要形式就是醫療社會保險。經過了長時間的完善,中韓兩國都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醫療保險體系。中國的醫保基本由個人、單位和國家共同負擔。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城鄉居民保險水平有差異,根據不同的工作生活情況設立了不同的保險措施。要求個人和單位(或個人或者單位單方)認繳,政府予以一定的補助;以補助大額醫療費用為主,小額費用補助相結合。對特殊對象(生活極度貧困的低保戶、無力參加醫保的困難群體等)采取醫療救助,減免掛號費、減收檢查、診療費等,興辦醫療救助服務機構為救助對象直接提供醫療服務。民眾憑相關資料可以直接找到社會保障部門申報醫療費用的保險報銷。韓國醫療保險也由個人與國家共同負擔,但個人自負的水平較高,居民間較為整體,保險差異水平低。由個人根據不同的醫院醫療水平,疾病診療水平負擔不同水平的保險費用,政府宏觀調控,管理保險水平,更加注重公平。從客觀方面來看,中國的醫療保險較之韓國是做得不夠的,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貧富差異大、國民收入水平差距大、甚至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大,因此醫療保險制度分設,較為碎片化,公平水平也并不夠。而韓國則更注重公平,注重整體化。中國可借鑒韓國的經驗,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但是中國國情如此,始終&還是要結合自身情況,不能照搬照抄,改革完善道路始終是任重道遠。
三、就業社會保障
簡而言之,就業社會保障主要體現在失業社會保險上。失業保險對于完善整個社會的保險和福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各國建立起來的失業保險制度主要受眾人群都有如下幾個共同點:失業者為非自愿失業;處在法定勞動年齡且有勞動能力;依法履行了被保險人的義務。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也是從建國初期就開始建立的,考慮到其社會性與實際意義,目前已完善發展如下:有明確的失業保險制度;保險金由國家(政府)、企業(雇主)、個人三方配合承擔;滿足失業情況申請失業保險必須在政府部門登記;結合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新的就業。韓國的失業保險相較之下更為完善:有明確的《就業保險法》立法措施;對被保險人的條件要求非常嚴格,除國際普遍要求外還要求必須有合法勞動經歷,且對未來有很強的勞動愿望;結合多重方面,在保險之外有相關的福利措施。我國的失業保險在促進社會公平,保證社會就業水平,促進全民保障意識與素質提高都有著很大的意義,并且正在逐步走向完善。但客觀來說,我國的失業保險實際覆蓋與設計覆蓋面之間還有差距,給付水平過低,功能發揮不充分,最明顯的是受眾情況并不理想。舉個例子,很多人并沒有相關的失業保險意識,因此就算失業也不知道如何、從哪兒領取保險補助,更可能好于面子而放棄這樣的機會。而韓國的制度由于立法水平和福利水平較高,國民意識比較強,使得失業保險更真正在民間發揮作用。給失業人口帶去更多福利。但由于其福利水平高,民眾也非常重視,“養懶漢”的情況時有發生,極易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給政府帶來經濟壓力。
四、工傷社會保險
工傷社會保險屬于社會保險的一個分支,早期的工傷保險實際上是工傷賠償,是給勞動者因工導致傷殘疾病甚至死亡時的賠償。隨著社會發展其重要性凸顯,逐漸延伸功能,發展成為全面的工傷保險。其受眾范圍并不如老年社會保險,但由于它是每個工作者工作的一個保障,產生事故以后容易發生勞資糾紛,社會影響大,它也是社會保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中韓兩國乃至整個世界對工傷保險都有比較相似的認知:無過錯原則,勞動者負傷以后不管責任在誰可得到相應的賠償;個人不繳費,由雇主或第三方(保險機構等)承擔;補償與預防相結合;需要鑒別傷殘等級。但必須清楚的看到,中國的工傷保險相較韓國做得并不夠。韓國有著相當規范的保險制度:實行差別費率,按照不同單位水平、不同工種、工作環境予以不同費率的保險報銷;傷殘等級堅定標準嚴格,有上上下下14個不同等級;傷殘待遇按照不同情況實施;包含的費用完善,除醫療費用還有特別費用、遺屬待遇、喪葬費用、傷殘補償等。透過其完善的制度,可以看到,中國做得并不夠。中國工傷保險覆比例窄,且首要體現在補償上;缺乏互濟和分離危害;傷殘認定的標準比較模糊,不夠具體;賠付標準不夠具體,既沒有分層也沒有統一。我們總能看到因工傷鑒定賠付問題產生糾葛的新聞,有的影響嚴重到令人憂心,人心惶惶。工傷保險內容與制度的完善是重要之舉也是當務之急。
五、生育保險
生育保險是由國家主辦的,對女性懷孕生育期間的責任承擔者提供健康、經濟和職業保障的社會制度。以女性為保障對象。包含生育健康保障、生育經濟保障和生育就業保障,以生育保險為核心。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單列生育保險,往往將其與醫療保險等融合,包括韓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如此,由受保人、雇主、政府三方共同承擔。不用的是,中國有單獨的生育保險繳費,給付給被保險人產假津貼、醫療護理、生育補助、生育休假及其他。這是對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社會公平的體現,更是對人權的尊重。和其它保障制度一樣,中國的生育保障重視保險,韓國重視福利;但中國的生育保險做得更好,涉及范圍更全面,制度更加規范獨立,也更深入人心。其實就生育保險而言中韓兩國并沒有特別的對比需要,因為它必須考慮很多特別的因素,包括國情、人文特色、歷史發展等等,比如歐美很多國家對生育、“坐月子”沒有這么高的要求,因此他們的生育保險都與醫療保險結合在一起,而中國規范優異的生育保險也是由我國社會的具體因素得來的。在社會保障制度這個龐大的系統中,還有軍人社會保障、殘疾人社會保障、員工福利、住房社會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這些都屬于社會保險比較獨立的分支。而我們生活在中國,在中國的各種制度庇護之下發展,我們接觸到的都是結合中國國情之下的保障制度,沒有一定的經歷很難將其與國外的制度分支做對比。但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分支也必定是圍繞大體制度而來的,透過老年社會保障、醫療社會保障等主題支柱保障,也能得出兩個國家的對比:韓國社會保障更重社會福利,中國更重社會保險;韓國社會保障立法更加嚴明,重要保障都有其獨立的立法;中國社會保障涉及方面更加全面,受眾范圍更廣;中國更重視公平性,韓國更重視層次性;中韓兩國都要求個人、企業與政府共同負擔保險費用,但是韓國政府主導高于中國,宏觀調控明顯。社會保障是一個發展的動態過程,中國從建國初期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初步探索到如今已經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經過了大量的試點實驗、理論實踐、經驗借鑒。由于我國國情復雜,就實際而已,現目前的社會保障水平只能說是“過得去”,算不上“高水平”。我們應該清楚的看到,我國人口基數大,結構失衡,地區發展差異大,貧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均,老齡化程度高,社保體系發展歷史曲折,社會保障意識不強。要建立完全高水平的社保制度,任重道遠。結合我國國情,在社保制度的完善上,中國還會沿著這樣的道路發展:一則政府積極履行責任,不一定占據主導地位,但必須宏觀調控,關注社保涉及的各個方面,根據發展形式改革和完善保障水平。二則加快各項社保制度的立法,如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的立法措施,讓保障有法可依,程序也更加規范,有規矩可循。三則隨社會發展調整保障水平,人民要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保障水平要跟得上物價、收入等水平。四則利用媒體、基層組織宣傳社會保障,將社保的各個分支制度深入人心,讓人民更好的了解和合理利用社會保障來提高生活水平。最后要繼續結合實際,按照不同標準設立保險福利水平,不一味追求全社會的統一標準,結合經濟差異實際情況。無論如何這都不是一條輕松的道路,但歷史的發展肯定不是一日促成的,從古代社會到建國初期再到如今,中國已經一步一步走出完善的道路,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社會保障經得起時間的打磨,并且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李樂樂.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問題及對策探究[D].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2.
[2]溫澤彬.完善我國行政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4.
[3]李星包麗君.關于縮小城鄉社會保障差距問題的對策研究[D].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
[4]葉龍祥.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
[5]郭建英.我國工傷保險的現狀及發展[D].遼寧經濟,2004.
[6]宮巖偉.我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體系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7.
[7]郭綱.戰后歐洲福利國家發展及面臨的困境研究[D].山西大學,2014.
作者:唐悅雯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 上一篇:房地產開發項目成本控制綜述
- 下一篇: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分析
精品范文
10不同果樹嫁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