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分析

時間:2022-03-06 10:29:07

導語:經濟法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法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分析

摘要:近幾年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經提高。但是在我國,依然擁有很多經濟水平比較差的農民,農民工群體依然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由于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數量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關系著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本文主要目的在于探討經濟法視野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文章首先介紹了我國現階段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法律的缺失,其次文章以經濟法為視角,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分析探討,最后就現階段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法律的缺失,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對農民工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經濟法;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簡稱為社保,是一種社會保障機制。社會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民工在社會上所遇到的許多風險,是對農民工的一種最基本的保障,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我國擁有著數量龐大的農民工群體,農民工為我國的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不容忽視,必須處理好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農民工在社會上是一個相對比較弱勢的群體,其合法的權益卻時常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我們要體現出法理的公平性,不斷完善我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既是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也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

(一)社會保險法律制度方面存在不足。農民工群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目前我國的失業保險并未將農民工包含在內。農民工群體具有很大的流動性,很少定居在一地,我國的相關保險制度目前還無法實現對農民工的保障,這是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上存在的缺失。除養老保險之外,我國的社會保障保險大多無法異地生效,也就是說繳納社會保障的各種保險,只能夠在本地使用,在異地無法繼續生效。農民工具有流動性大的特點,不會經常性的停留在一個地點。農民工繳納了社會保障的各種保險,如果因為工作的原因更換地點,他所繳納的保險就會清零,這會讓農民工得不償失。與此同時,農民工的收入比較低,據相關數據表明,目前我國的農民工的月收入一般在2000至3000元左右,繳納社會保險的費用就占據了農民工十分之一的收入,這也是很多農民工拒絕繳納社會保險的原因。造成這種原因,主要是各個地區之間缺乏統一性,沒有一個完善的信息交接體制,社會保險的費用基數也比較高??偠灾?,這些情況都是我國保險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體現。(二)社會救助法律制度方面存在不足。社會救助是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農民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每個農民工都是一個家庭之中的頂梁柱。我們關注農民工問題時,更應該深入的關注農民工的家庭情況。農民工本身就流動性比較大,工作沒有固定的地點,再加上有一些農民工因意外喪失勞動能力、缺少正常的工作、對老人無法盡到贍養義務等情況,這就使得社會救助非常關鍵。但是目前我國出臺的相關文件,社會救助對象并未涉及到農民工及其家屬。這一群體徘徊在法律保障體系之外,享受不到法定的援助以及相應的社會福利。這就導致了農民工的一些困難問題缺少解決渠道,遇到緊急情況也無法尋求法律的幫助?!渡鐣a助法》中,主要的救助對象是老、弱、病、殘,法律中并未具體的對農民工這一群體做出表示。相關法律的不健全,導致農民工游離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這種情況既損害了農民工自身的合法權益,也不利于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三)勞動合同法律制度方面存在不足。所謂的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方所簽訂的明確雙方權益的協議。勞動合同規定了雙方的權益,受到法律的保護。勞動合同對于求職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我國的農民大多文化水平較低,法律觀念較為淡薄,對勞動合同缺乏足夠的認識,甚至一些農民工根本就沒有勞動合同的概念。這種情況就造成了一些不良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上動手腳,合同上出現一些損害農民工權益的條款,有的不連通用人單位甚至直接省略簽約勞動合同這一步驟。農民工數量眾多,用人單位處于賣方市場,完全不擔心無人可用。農民工缺乏勞動合同,導致了農民工遇到緊急情況或危險情況,無法得到及時的幫助,缺少法律的保障。據相關調查數據表明,我國只有40%的農民工是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這個比例相對2億的農民工總數來說相當的低,向農民工普及勞動合同的作用,加深農民工對法律法規認識的道路還很漫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二、經濟法與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

(一)公平競爭。競爭最終會導致資源配置達到最優,但不正當競爭往往會形成壟斷,帶來很大的危害。只有保持經濟法中公平競爭的理念,才能夠保證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公平競爭應當保持自愿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則。公平競爭原則是國家規則競爭活動的指導思想,在經濟法中,公平競爭是一項基本的法律制度。公平競爭原則保證了每一個公民的自由平等,體現了法律的公平與公正。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之下,一切的經濟活動都建立在地位平等的基礎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合法的權益,平等的交流,能夠自由支配。公平競爭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經濟水平較高的個體,保障了農民工的權益。(二)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中國首次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長遠規劃是在《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中,其正式成為我國的發展戰略是在中國十五大??沙掷m發展理念側重不同,其定義也有很大的區別。在經濟法中,可持續發展是使經濟收入能夠滿足現代人,同時又不會減少子孫后代的福利。簡單來說,經濟法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實現對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科學利用,使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統一,共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是改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必由之路。近年來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成了一個大問題。只有解決了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并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三)有序競爭。有序競爭體現了經濟法的目的,有序競爭在經濟法中是指在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體制之下進行良好的、有序的競爭。有序競爭的競爭,是基于一種有序的環境之下的。由于有序競爭的特征,即公平公正,保持競爭者之間地位的平等,這就需要法律制度上的改善與優化,對占優勢的主體進行一定的限制,使這種競爭趨于合理化、公平化。當今社會,農民工相比之下,處于社會群體中的弱勢地位。為了保障法律的公平性,應當對農民工群體加以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應明確農民工的權益和社會福利,并盡快對此進行落實。只有保持經濟有序的發展,才能促進國家經濟的進步。

三、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

(一)健全農民工社會福利制。近幾年來,由于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打工,形成了巨大的“民工潮”?!懊窆こ薄笔侵附鼛啄贽r民出去工作的趨勢,改革開放以來,受到商品經濟的巨大沖擊,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離開土地,奔向城市。據統計,我國目前擁有2億的農民工。雖然農民工數量眾多,但是仍然改變不了農民工在社會上處于弱勢地位的事實。農民工在社會上經常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自身合法權益時常受到損害,卻苦無沒有維權的渠道。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機制對農民工這一塊的內容比較缺乏,沒有專門與農民工相對應的保障措施。對此,必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入醫療、工傷、養老等保險機制,保障農民工的權益。除此之外,對于社會保險的異地使用,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實現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信息聯通,使農民工的社保關系能夠實現跨地區轉移,還要具體考慮農民工經濟方面的難處,適當降低社會保險的基礎費用。(二)改善農民工保險制度。改善農民工的醫療保險制度,是首要問題。農民工具有流動性,農民工由于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不會長期停留在一個地點,這研究造成了社會保險繳納的不方便;農民工的工作具有危險性,農民工的工作多為重體力勞動,有的工作還包含一定的危險性,這就造成了農民工一些險種的缺失,無法上此類險種。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農民工醫保制度。對于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可以將繳費方式進行多樣管理、靈活對待,農民工可以自行繳費,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繳費,甚至相關人員還可以上門收取,這樣不僅提高了政府部門的服務質量,也方便了農民工。除此之外,對農民工的一些疾病、工傷等要做到明確規定,將其明確的寫入法律之中。(三)保障農民工勞動合同。勞務合同的目的在于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但是目前我國農民工的勞務合同方面不容樂觀。由于農民工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缺乏法律觀念,法律意識淡薄,往往忽視了簽訂勞動合同。正是因為如此,導致了一些不良用人單位在農民工的勞動合同上進行偷工減料,甚至直接不簽訂合同。如果出了事情,損害的只是農民工的利益。對于這些情況,如果想要進行改變,首先要對農民工進行大力宣傳,使農民工了解勞動合同的作用,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其次要明確相關法律法規,改善條例條款。對于一些問題,如農民工每日的工作時間、薪資、工傷保險等都要在法律上進行明確的規定。從而減少農民工權益受損的現象,保障農民工應有的權利,維護農名工的切實權益。

四、結論

目前我國擁有2億農民工,數量龐大,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是一個難題。想要解決這個難題,就必須從幾個方面進行著手:第一,從經濟法的角度看,健全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就必須要從法律方面進行改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對農民工進行定位,將農民工的權益保障寫入法律,在醫療、保險等方面對農民工的合法、應得的權益進行落實;第二,有關部門應加大法律宣傳力度,加深農民工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認識;第三,農民工自身也應該多了解相關的知識,懂得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第四,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嚴格監管,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作者:王云 單位:江蘇江花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