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與中國科技體制改革
時間:2022-06-26 07:47:00
導語:知識經濟與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是由于高技術的產業化而導致的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產物,同三百年前的由工業發展帶來的第二次產業革命一樣,它將引起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組織結構、價值觀等的全面變化,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遇到的又一次歷史性機遇。面對新的產業革命機遇,我們應當采取哪些措施迎頭趕上呢?下面,本文就結合知識經濟的內涵與特征及其對當代科技發展的影響來談談有關看法。一、高科技與知識經濟的內涵及特征知識經濟概念的內涵,是目前學術界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觀點不一。大致來說,學術界流行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第一種觀點以世界經合組織為代表,也是學術界最為流行的觀點,它認為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之上的經濟”。軟件是能夠真正發揮所有這一技術之功能的關鍵部件,軟件是核心,軟件行業將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行業。第二觀點以我國學者吳季松為代表,按照該觀點,知識經濟是一種智力經濟,是“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第三種看法以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為代表,按照該觀點,知識經濟主要是一種“信息產業”,“這種信息完全依靠的是軟件的成功,軟件的成功之首是依靠軟件的創新、技術、研究,并傾聽用戶的聲音”。我們認為,以上的各種觀點分別抓住了知識經濟的某些主要特征來強調,各有所長,但都沒有抓住“高科技”這一知識經濟的根本特征,容易造成理解上偏差。第一種觀點單純強調知識在知識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但忽略了知識有高科技知識和一般科技知識之分,在知識經濟中,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一般科技知識,顯然不全面。第二種觀點強調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在其中所起的關鍵作用,也忽略了科學技術有一般科學技術和高科技之分。第三種觀點倒是強調了信息產業這一高科技產業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高科技產業不僅包括信息產業,還包括其它產業,這一觀點顯然有失偏頗。實際上,知識經濟是一種以高科技為支柱產業(其中又以信息產業為主)、以高科技知識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以便解決人類由于工業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生態危機和資源短缺危機的一種新型經濟,是一種將導致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根本變化的新型經濟。同傳統的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具有如下特征:1.知識經濟是直接建立在高科技知識基礎上的新型經濟。在知識經濟中,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而是指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新知識,是一種可推動產業發展的新知識,可簡稱為“可產業化的高科技知識”。所謂“高科技”是一個具有自己的特定內涵的概念,不是傳統科技的簡單創新,按照聯合國組織的分類,它主要有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海洋科學技術和有益于環境的高新技術和管理科學技術。即使注入了高科技的傳統科技也并不就是高科技,只有當高科技組成分大大提高,按國際科技工業園區的規范是超過70%時,傳統科技才被創新為高科技。在知識經濟中,經濟增長主要不是取決于勞力資源或自然資源,而是更直接地取決于高科技知識的投入。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知識產業在有關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看得出來。所謂知識產業,包括教育、通信媒介、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據統計,在美國,1958年知識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9%,1960年其比例就增加到34%,1974年超過46%,1981年達到49%。1997年,經合組織主要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近50%來自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2.高科技產業是知識經濟的支柱產業,其中又以信息產業影響最大。知識經濟的支柱產業是高科技產業,并不是傳統的農業或工業,其中又以信息產業最為重要。目前,發達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高科技來發展經濟,尤其是依賴于信息產業的發展。1994年,美國制造業中高技術產業所占的份額已達24.2%,日本和英國所占的份額已達到22.2%,德國達到20.1%,法國達到18.7%。此外據統計,在過去的五年里,美國經濟增長的1/4以上歸于信息技術。3.知識創新、尤其高科技知識的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創新,而是知識創新,尤其高科技知識的創新。如長期以來“重應用,輕基礎”的日本,由于基礎科學力量較薄弱,科技后勁不足,在高科技領域,特別是在電子工業、汽車工業、造船工業和部分高科技領域陷入困境,并被美國重新占據優勢,如美國電子計算機公司、芯片制造公司及其汽車工業都已替代日本居世界領先地位。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目前已進入了“大科學、高技術”時代,出現了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以及科學、技術與生產一體化的傾向,其具體表現是科學轉化為技術的周期以及技術轉化為生產的周期已大大縮短。據研究,從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在20世紀初以前大約需要30年,到20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大致為10年,至20世紀下半葉縮短為5年左右。因此,只有立足于基礎性研究的“突破性創新”,才能形成全局的牽動力,形成新的支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更新或調整,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4.知識經濟是人類為解決傳統工業經濟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創造的第三次產業革命產物,它將導致全球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發展發生全面的變化。在傳統的工業經濟中,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有限的勞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以及由于掠奪自然資源而導致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人類生產與發展面臨嚴峻的可持續性危機,以至于羅馬俱樂部在七十年代大膽提出了經濟發展的“零增長”戰略。知識經濟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中出現的,它以高科技產業為依托來解決傳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在知識經濟中,經濟的發展依賴的是具有巨大潛力的智力資源。通過對智力資源的開發,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科學的、綜合的和集約的配置,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通過對智力資源的開發,人們可以不斷開發出富有的自然資源,從而創造出新的巨大財富,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避免由于傳統經濟發展而帶來的自然資源短缺危機和生態平衡危機。與傳統經濟相比,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注重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最佳統一。所以說,它實質上是人類為解決傳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創造的第三次產業革命產物。作為一次新的產業革命,它不僅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也會對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文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從社會發展角度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全球化背景上的,這樣就使得人類社會的發展從那種區域經濟走向了全球經濟時代,一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將不再完全取決于本國的資源、政治經濟體制,還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全球的相關因素。社會體制也更加趨向于民主化,過去那種靠壟斷知識、壟資源來維持權威的傳統作法,隨著信息的全球化和智力資源的多樣性而被逐漸淘汰。從文化發展的角度說,世界將從工業時代的二元文化(即資本主義文化與反資本主義二元文化)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多元文化,這主要是知識經濟的高科技特征決定的。正如我國學者指出的,“高技術產業較之以前鋼鐵、機械和紡織等產業不同,產業技術領域十分廣闊,僅以信息科學技術為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芯片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光纖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軟件技術以及層出不窮的新高技術中全面領先,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資源,‘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世界大市場中占一席之地,成為世界經濟一體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是冷戰以后世界多極格局的經濟基礎”。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與多元化,也就決定了世界政治和文化的多元性與統一性,因此,人類文化將進入一個燦爛絢麗的多元時代,各種文化和各種價值觀將在地球村這個背景下進行競爭。二、知識經濟對當代科技發展的影響知識經濟的發展,對當代科技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概括起來說,當代科技發展出現了如下趨勢:1.在科技管理方面,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得到了加強。這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的,一是提高國家在科技管理與決策機構的地位,國家主持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二是國家加大對科技研究經費、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投入比例。為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發達國家提高了國家科技管理與決策機構的地位。如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任職期間,把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提高到內閣部長級??肆诸D上臺后,于1994年初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統籌與規劃研究開發工作,委員會的主席與副主席由總統和副總統兼任。此外,它們還確定了科研開發重點,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合理分配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人力與資金。美國的“技術與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計劃、歐盟“科技發展與研究框架計劃”、日本“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等,都是它們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具體措施。在資金支持方面,發達國家還增加研究與開發經費,尤其是重點支持知識產業。1994年,美國的研究與開發投資就已達1730.2億美元,占美國GDP的2.61%,OECD成員國平均研究與開發費用占其GDP的2.3%。1996年,美國用于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和產業的投資已達2060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12.5%。2.在科技體系內部的發展重心上,基礎科學研究與開發受到高度重視,注重產、學、研三方面的結合。由于知識經濟是一種高科技產業化經濟,科學、技術和生產一體化以及科學轉化為技術到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的周期的縮短,一國科技發展和社會生產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基礎研究的發展,因此,基礎科學研究與開發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規模來看。在國際上,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規模一般可以用基礎研究投入占R&D經費的比例(FR/R&D)的大、小來衡量。根據有關資料,1970~1995年間美國基礎研究投入的規模大致占R&D經費投入比例的14.2%,1993年最高曾達到17.4%。日本在1990年的比例為12.6%,印度的比例為16.4%。受其影響,對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也受到高度重視,一些發達國家因此將教育視為“立國之本”,提倡在職教育,甚至提倡終生教育。目前OECD成員國的教育經費已占其政府支出的12%,在職培訓方面的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達到2.5%。3.在投資方向上,增加風險投資已成為促進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知識經濟是建立在大科學基礎上的高技術經濟,而開發高技術本身不僅需要高額投資,而且高技術的生命周期短,更新快,是一項十分艱巨而失敗率相當高的任務,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建立風險投資機制,是推進知識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以至在西方被人們稱為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推進器”。目前,美國有4000多家風險投資公司,居世界首位,它們每年為10000多家高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據統計,1997年美國的風險投資商共向1484家公司投入114億美元的風險資本,比上年增長16%,其中投入信息產業的風險投資為70億美元,占全部風險投資的62%。4.在科技組織形式上,科技工業園區成為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是符合時展需求的有效組織形式。正如主席指出的,本世紀在科技產業化方面最重要的創舉是興辦科技工業園區。科技工業園區(我國稱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集中智力資源、信息、知識和高技術,通過現代管理實現規范化、網絡化、國際化和產業會議來解決高技術產業的資金、技術、市場和風險問題,創造了高于傳統工業幾十倍的勞動生產率。自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廣泛興建高科技工業園區,至今全世界已有900多個比較規范的科技工業園區,從業人員達數百萬,美國硅谷已成為科技工業園區的成功典范。三、我國科技體制的現狀及其對策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科技體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強了改革的緊迫性。從知識經濟發展的需求來講,我們認為,我國科技體制主要存在著如下問題:第一,科學、技術與生產缺乏有機協調性,造成科技體制不能適應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要求。經濟建設中急需解決的科技課題,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到科研單位來,對于科研單位的成果,生產單位也不大了解或不感興趣。造成這種情況的深層原因是,在科研組織內部,人們主要是根據專業來組織研究,而不是根據社會需要來組織研究,科研組織缺乏整體的經營意識。人才結構存在極為不合理的現象,科研單位主要由專業人才組成,缺乏經營人才。針對上述情況,我國政府近年來盡管實施了“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科技體制改革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在“穩住一頭”方面,由于政府下撥的事業費太少,以至于維持科技人員的工資和行政費用都不夠,因此,該穩住的也沒有真正穩住。在“放開一片”方面,因為采取了“層層分解創收指標的方法,結果使科研機構變成了科技人員個體經營的小作坊式的組合,并沒有真正達到“放開一片”的目的。第二,部門之間壁壘森嚴,互相封鎖,人才不能流動,信息不能溝通,以致出現有完全相同的課題,許多單位都在搞低水平上的重復勞動。有些很有經濟效益的課題,卻無人問津。第三,基礎研究投資比例嚴重偏低。目前發達國家基礎研究投入經費占R&D經費的比例已經達到12%~20%的規模,而我國目前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存在著比例偏低的現象,而且自1991年以來,逐年下降,到1994年基礎研究投入經費占R&D經費的比例僅為6.6%。第四,科技成果轉化率很低。根據有關資料,我國專利技術的實施率非常低,僅僅為10%,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并且取得規模效益的比例為10%~1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高技術產業產值僅占工業總產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30%~40%的水平。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何在呢?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我們在科技體制上還沒有真正走出計劃經濟的模式。如“穩住一頭”沒有真正穩住,從表面看是政府下拔的科研經費總量不夠造成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穩住一頭”并不完全就是政府拔款的事情,它也是企業本身尋求發展必須解決的事情。如果企業和一些非營利機構能夠參與進來,就能夠緩解國家資金總量有限的問題。在“放開一片”的問題上,我們目前采取的是層層分解創收指標的方法,“科研機構在科技體制改革中仍然沒有從技術生產單位轉化為技術經營單位,沒有從計劃經濟模式走到市場經濟模式。特別是,科研機構的領導人仍然是上級任命的技術生產的學術帶頭人,而不是市場中摔打出來的技術經營者”。第二,我們沒有建立科學、技術與生產相互作用的科研組織機構。從美國等發達國家看,現代科研組織要由政府、高校、工業研究機構和非營利機構這四個部分組成,政府實驗室組織大型的、符合國家需求的科學技術研究,大學主要進行自主的基礎科學研究,工業研究機構則主要進行符合企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科學研究,非營利機構則除了組織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外,還大力支持民間基礎科學研究。這四大組織之間的關系是,由國家制定科學技術發展的具體目標,通過簽訂合同和提供研究資助的方法,組織政府、大學和私人企業的研究組織以及非營利機構在一定期間齊心協力,分工合作,進行攻關式的研究開發活動。它們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了科學、技術與生產的一體化發展。在我國,只有政府和高校的研究機構是比較發達的,其它兩種科研組織還處于萌芽狀態。第三,我們沒有建立適應高科技發展需要的風險投資機制。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如此之低和產業化進程如此緩慢,從投資方面看,除了有資金總量不足和投資結構不合理因素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缺乏專門從事風險投資的產業投資機制。根據有關資料,在我國已經轉化的科技成果中,成功轉化的資金主要靠自籌的占56%,國家科技計劃貸款占26.8%,風險投資僅占2.3%。國外專利成果轉化率高,風險投資起了關鍵作用,尤其是種子型創業基金更是如此。正如美國前總統的科技顧問基沃斯博士所指出的那樣,“至少有50%從事高新技術的中小企業在其發展中得到風險投資的幫助”。從世界各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經驗看,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和發展創業基金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必然選擇。由此可見,我國在科技體制上應當采取的對策是:第一,在科研組織上要吸取國外的有益經驗,建立適應時展需求的科研組織,以便從根本上解決科技成果的轉化問題。根據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現代科研組織要由政府大型科學中心、高??蒲袡C構、工業研究機構和非營利機構這四個部分組成,只有它們的相互作用才能適應科技與生產的一體化以及“大科學,高技術”發展的需要。在工業研究機構中,目前出現的最新組織就是以硅谷為典范的科技工業園區。因此,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科技與生產的一體化問題,就必須大力發展后三種科研組織,在國家的宏觀調控與指導下進行協同研究與開發。第二,加大基礎研究比例,這不僅指國家,也包括企業在內。第三,提高科研人員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待遇,真正做到穩住一頭。第四,在科研機構內部,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結構。為面向市場,科研機構的負責人應是一個合格的經營者。第五,為促進和保護知識經濟的發展,除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外,我們還需要建立金融保障體制,加強高科技發展的風險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