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同效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2 05:48:00
導語:經濟合同效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經濟合同的演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經濟合同的發展之路布滿了荊棘。因為,依據市場規律,只有代表不同利益的主體才有資格從事商品交換活動。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代言人,直接參與市場活動不僅有礙于其作為執法者的公正形象,更有計劃經濟時代的教訓。比如那時的某些地方政府,為了追逐地方利益,把銀行視為地方政府第二財政,造成大量的貸款變為呆滯賬款,損害了社會的整體利益。因此,社會大眾普遍反對政府與社會開展經濟層面的合作,反對政府參與各類經濟活動。尤其,在民事合同大放光芒的輝映下,許多人甚至認為經濟合同的存在純屬多余。實際上,經濟合同與民事合同的共存、互補,不僅與我國的國情相符,也有助于我國合同制度的完善。
二、經濟合同的要件
(一)關于確認合同當事人的主體資格問題。
以往確認合同當事人的主體資格,都是以是否具備法人資格為界限,企業之間簽訂的經濟合同都要求合同主體具備法人資格,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為主體不合法,合同無效。今后是否仍應如此?這是一個不能免避又切實需要明確的實際問題。筆者認為,從理論上講,法人資格與經濟合同主體資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不能混為一談,不能用法人資格作為尺度去衡量合同的主體資格。法人資格是對組織、團體的法律人格化。企業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并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民事主體。企業是否具備法人資格,《民法通則》已作了明確規定。經濟合同的主體資格,則是對民事法律關系主體而言的,是指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法律關系的參與人。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能否作為經濟合同的主體,關鍵是看它是否取得合法經營的資格。凡是取得合法經營資格的,就有進行民事活動、自主經營的權利,從而也就取得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資格,自然能夠以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出現,簽訂經濟合同,從某個角度上講,我國的經濟體制與過去相比,已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例如,為了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分割,有助于按專業化協作原則改組經濟結構,國家鼓勵各種經濟成分之間,各個企業之間,組織各種形式的經濟聯系合體,并頒布了相應的法規。在各種形式的聯合體中,就有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合伙型聯營的規定。又如,為了保障企業的發展,增強企業活力,國家保護企業法人經營自主權,尊重企業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的地位,企業按照自己發展的需要,可以依法開辦分支企業,這些分支機構大都不具備法人主體資格,但這些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合法利益,是受法律保護的,享有合法經營的權利。
依照法律規定:企業法人設立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分支機構,由該企業法人申請登記,經登記主管機關核準,領?。I業執照),在核準登記的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而它們通過商品市場機制,進入生產流通領域,從事適合自己發展需要的經營活動,絕大多數不是現金現貨交易,而是采用經濟合同的形式,進行期貨交易。因此,經濟合同法律制度,已成為它們合法經營的紐帶,如果不承認它們的合同主體資格,凡以它們為制約一方或雙方的經濟合同,均以主體不合格而確認無效,其結果勢必與經濟體制改革已形成的體制格局相違背,與經濟法制建設相違背,不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筆者認為,非法人經濟組織同企業法人一樣,可以是經濟合同的合法主體。有些人認為,既然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經濟組織,可以作為經濟合同的主體,那么,今后審查經濟合同的效力,是否可以不必審查合同的主體資格?筆者覺得不能這樣推論,確認經濟合同的效力,仍然應將對合同的主體資格,作為審查合同效力的內容,但不是審查合同主體是否具備法人資格,而是審查合同主體是否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準登記。對那些個人或團體未經核準登記,借用法人或非法法人經濟組織的合法憑證簽訂的經濟合同,對非法經營者利用掛靠關系以被掛靠企業的合法身份簽訂的經濟合同,對企業法人的職能部門、生產車間、銷售柜臺等以自己的名義簽訂的合同等等,應以其主體不合法,確認合同無效。
根據《合同法》第二條規定,“本法適用于平等民事主體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相互之間為實現一定經濟目的,明確相互權利義務而訂立的合同?!笨梢姡洕贤闹黧w必須具有法定主體資格,也就是主體要合格。這是經濟合同與一般民事合同相區別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審查合同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標準。1.法人主體。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三十七條的規定,作為法人的社會組織應當具備下列四個條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4)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只有同時具備了法人的上述四個條件的社會組織方能以法人名義對外簽訂經濟合同。反之,凡是不具備上述四個條件的社會組織就不是法人,即不具備法人資格,雖然可能具備其他主體的條件并以其他組織、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名義來簽訂經濟合同,但是不能以法人名義簽訂經濟合同。如果他們以法人名義對外簽訂經濟合同,屬經濟合同主體不合格。應當確認所簽訂的經濟合同無效。2.其他主體。其他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雖然不具備法人資格,但是在依法取得營業執照后也就依法取得經濟合同當事人的資格,可以在國家允許的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的業務范圍內依法簽訂經濟合同。如果未經依法核準登記并領取營業執照,即以其他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名義簽訂的經濟合同應當確認為無效。上述經濟合同當事人在具備法定主體條件后所答訂的經濟合同是否就必然有效呢?這里還有一個經營宗旨和經營范圍的問題。根據《民法通則》第四十二條規定:“企業法人應當在核準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逗贤ā返谄邨l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經濟合同無效。因此,經濟合同當事人只能根據批準業務范圍,或者依法享有的組織活動的范圍簽訂經濟合同。凡是超越經營范圍簽訂的經濟合同都是無效合同。這已經為我國現行法律所明確規定,也是當今世界各國的慣例?!睹穹ㄍ▌t》第四十二條規定是強制性規范,不允許以任何方式加以變更或違反。經濟合同當事人如果違背其宗旨或擅自改變或擴大其經營范圍就會導致合同無效的后果。經濟組織之所以要在其經營范圍內進行經濟交往,簽訂經濟合同,是因為企業的經營范圍決定了企業的生產規模、技術條件和原材料的來源。經濟組織超出這個范圍訂立經濟合同,那么就會使合同的履行得不到可靠的保證,妨害交易安全。如果企業需要變更或擴大經營范圍,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四十四條的規定,必須向登記機關辦理登記并公告,在未辦理必要的法定手續前,擅自變更或擴大經營范圍而簽訂的經濟合同應屬無效。
如果經濟合同是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經濟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授權的其他經辦人或者委托的人代為簽訂的,在審查合同主體是否具有法定資格的同時,還應注意審查經濟合同簽訂人是否具有人、經辦人的資格。一般情況下,經濟合同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經濟組織的主要負責人簽訂。但是經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授權的經辦人或者委托的人也可以簽訂經濟合同。根據《民法通則》第六十三條規定:“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人在權限內,以被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人對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薄逗贤ā返谑畻l規定:“代訂經濟合同,必須事先取得委托人的委托證明,并根據授權范圍以委托人的名義簽訂,才對委托人直接產生權利和義務?!狈ǘù砣嘶蛘咧饕撠熑嗽谑跈嗨鶎俾毮懿块T的負責人或業務人員簽訂經濟合同的同時,必須要有授權委托書,委托或者授權證明中明確當事人雙方名稱、委托事項、權限和期限等,并且應在授權范圍內以委托人的名義簽約。被委托人超越授權范圍訂立的經濟合同所帶來的法律后果應當由人自己承擔。在一些單位委托本單位業務人員或聘請外單位人員簽訂經濟合同但未給予正式的、完備的授權委托書的情況下,對合同答訂人的資格和權限,應當作具體分析:1.合同簽訂人用委托單位加蓋公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用委托單位的合同專用章簽訂合同的,應視為委托單位授予合同簽訂人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所簽訂的經濟合同應確認為有效。2.合同簽訂人持有委托單位出具的訂立合同或者聯系業務的介紹信簽訂經濟合同的,應視為委托單位授予合同簽訂人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所簽訂的經濟合同應確認為有效。3.合同簽訂人未持有委托單位的任何委托證明文件所簽訂的經濟合同,如果委托單位未予蓋章,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確認所簽訂的經濟合同無效。但是如果委托單位已經開始履行,應當視為委托單位對合同簽訂人的權已經予以追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所簽訂的經濟合同有效。但是如果委托單位不予承認,根據《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之規定:“沒有權、超越權或者權終止后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人的追認,被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薄逗贤ā返谄邨l規定:“人超越權簽訂的合同或以被人的名義同自己或者同自己所的其他人簽訂的合同”是無效的。(二)經濟合同的內容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不違背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根據《合同法》第四條規定:“訂立經濟合同,必須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合同進行違法活動,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牟取非法收入”。第七條規定: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違背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經濟合同是無效的。合同的內容合法指合同的標的、數量、價格、履行方式等必須符合國家法律、行政法規,不得違背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這里的法律和行政法規,我認為是指國家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中的強制性規定。我國司法實踐認為,確認非法合同無效是指“對于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合同依法確認無效,而不是違反任何法律、法規的任何合同都無效。對于違反非強制性規定的一般行政管理規定的合同,一般并不必然無效。”如果任意擴大法律法規的范圍,將各個部門、各個地方所制定的各種文件均作為確認合同效力所依據的法律法規來對待,則勢必造成交易中禁例如林,民事活動中處處陷阱,行政干預法力無邊,當事人寸步難行。各國立法都確認了違反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的合同的原則。我國雖未采用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風俗的概念,但是確立了社會公益的概念?!睹穹ㄍ▌t》第五十八條規定:違反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經濟合同作為雙方法律行為當然要遵守這一規定,否則,如果經濟合同當事人所簽訂的經濟合同違反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就應當確認該經濟合同無效。因此,經濟合同內容是否合法是經濟合同是否有效的決定性要件,它具有排除其他一切有效要件的效力。因此,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在確認合同的效力時,要特別注重對合同內容的審查,并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審查合同的標的是否違法。標的違法是指合同的標的物為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所禁止。我國有關法律、政策法規對工商企業所經營的品種和范圍都作了比較明確的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違反,否則,簽訂的經濟合同無效。比如,我國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嚴禁任何單位或者個人買賣。如果違反這一規定,不僅所簽訂的經濟合同無效,而且還要依法追究有關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由此可見,合同的標的是我們審查合同內容是否合法的關鍵,經濟合同標的違法,必然導致整個合同無效。
其次,要審查合同的其他主要條款的內容是否違法。例如:合同標的質量標準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有關產品質量的法規的規定,價格條款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及國家有關價格的規定,等等。合同主要條款中若有某一項條款違法,那么合同是全部無效還是部分無效?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根據《合同法》第七條規定的精神,合同主要條款中有部分條款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如果該條款涉及合同的本質,則整個合同無效;如果不涉及合同的本質,對其他條款的效力也有影響的話,則該條款規定的內容無效,其余部分仍然有效。在經濟合同主要條款中,一般說來,如果合同的標的涉及合同的本質,標的違法必然導致整個合同無效。而價格、數量、質量、履行方式、違約責任等款項不涉及合同的本質,因此,其中某一項條款違法只會導致合同部分無效。
再次,對為達到非法目的而簽訂的經濟合同效力問題。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經濟合同是指當事人通過實施合法的行為來掩蓋非法的目的,這種合同又稱“隱匿合同”。這種行為就其外表看是合法的,但是外表行為只是達到非法目的的手段。這類經濟合同,其形式是合法的,但卻是為了達到非法的目的,因而也應確認其無效。
上述三個方面不是孤立的,在處理具體案件時,如果把它們綜合起來加以分析,合同的內容是否違法就比較容易確認了。
(三)經濟合同雙方必須平等自愿、協商一致、意思表示真實
確認合同效力,要避免前后矛盾。當案件出現基于同一性質相互有關聯的兩個民事法律關系時,不能簡單作出一個有效,一個無效的確認。這種情況主要見于連環合同的并案審理,或有第三人參訴的糾紛案件。如某甲公司,對A產品無經營權,卻超越經營范圍,同乙公司簽訂的供給乙公司A產品為合同標的的購銷合同。甲公司收到乙公司的預付貨款后,因不能經營A產品而不能供貨,又遲遲還不了貨款,乙公司知情后,為了保障自己預期的利益同丙公司簽訂合同,以A產品為購銷標的,合同生效后,丙公司按約定,預付貨款。乙公司收款后,便與丙公司和甲公司協商,達成三方協議,約定乙公司將其同丙公司的合同轉讓給甲公司履行。甲公司因不能償還乙公司的預付款,為解燃眉之急,簽字認可確認轉讓。但因甲公司仍不能供貨成訟。對此情況應怎樣確認合同的效力呢?甲公司越權經營,其行為違法,同乙公司簽訂的以A產品為合同標的合同無效。無效的責任在甲公司。乙公司將其同丙公司簽訂的以A產品為標的的合同,轉讓給甲公司履行,同樣是無效的,因乙丙之間的合同關系隨著三方轉讓關系的產生而消滅,乙即退出了合同,合同主體發生了變化,甲公司取代乙公司成了供方,而甲公司因無經營A產品的權利能力,也就無權取代乙成為供方,其取代行為仍屬超越經營違法行為,所以三方的轉讓關系也應無效。對于這類合同糾紛在審理中應注意不能簡單地確認前者無效,后者有效,而應綜合考慮尤其還應看到,乙丙之間簽訂合同,丙是善意的,乙則具有轉嫁經營損失的故意。乙公司明知甲公司違法經營,無履行能力,卻隱瞞真實情況,誘使丙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接受了極有可能遭致損失的轉讓協議,其行為當屬欺詐。如果確認三方轉讓行為是有效的,則事實上將會保護乙的欺詐行為,損害善意第三人丙的合法權益。
(四)經濟合同必須具備法定的形式、履行法定的手續
《合同法》和其他有關法規對經濟合同應具備的形式和應履行的手續都作了必要的規定,一般說來,經濟合同應當條款齊備,責任明確,采取書面形式(即時清結除外),對于一些重要的經濟合同還要求履行公證或鑒證手續。如果當事人之間訂立的經濟合同不符合上述要求,其效力應如何確定呢?有人認為絕對無效,也有人認為原則上有效,只是效力不完全面已。對于上述觀點我不敢茍同。我認為對經濟合同形式要件的審查,既不能脫離法律的規定,也不能忽視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從法律規定的角度來看,對于不合法定形式和手續的合同原則上應視為無效。否則,規定合同的形式要件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但如果就法律論法律,不考慮我國目前法制不健全、法律知識不普及、形式不合要求者甚多這一實際情況,就會使大量實質上有效的合同得不到法律保護。這未免失之過嚴,同樣不利于合同制的推行。因此,我認為審查合同的形式是否符合要求,必須結合其他有效要件綜合分析,具體掌握。對于不具備法定形式和手續的合同,原則上應認定為無效。但如果合同事實清楚,內容合法,已經履行或部分履行,只是未采取書面形式或未辦理公證、鑒證手續的,可視為有效,必要時可讓當事人補辦有關手續。此外,書面合同一般要求法定代表人或人的簽字,并加蓋法人公章的,如果只有法定代表人或人的簽字,而未加蓋法人公章的,只要人經合法授權,合同的其他方面也符合法律要求,則可視為合同有效。
綜上所述,確認合同是否有效的依據是合同的四個有效要件,但由于這四個要件在合同效力問題上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因而我們審理經濟合同時,務必認真推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避免在合同效力問題方面所出現的錯誤。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