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報紙媒介角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5 08:50:00
導語:我國報紙媒介角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危機報道媒介角色社會公器政府代言人
[摘要]:
公共危機事件是一種相當集中、強烈的新聞事件,媒介在危機事件報道中的角色定位是由媒介的性質所決定的。而觀察媒介在公共危機事件中的表現,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和探詢媒介的角色與功能。2008年發生在中國的“三鹿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食品安全危機事件,本文從媒介角色理論出發,從報道數量、報道主題、新聞來源、報道類型、版面等幾個方面對比分析了我國《人民日報》、《河北日報》、《燕趙都市報》、《新京報》及《蘭州晨報》對這一事件的報道,研究發現:不同性質、不同層級及不同地域間的報紙媒體在對這一事件報道中擔當了不同的角色,實現著不同的功能。
一、研究背景
現代社會中,媒介的角色認知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傳媒有“時代的晴雨表”、“社會雷達”之稱,被認為是社會生活的傳感器,也是社會進步的推進器。從傳播學意義上來看,這標志著傳播禁忌在一定程度上的消減、傳播觀念的更新、以及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大眾傳媒的角色不再是單一的‘喉舌’和‘宣傳者’,而是同時兼具輿論監督者、平民代言人、公德引導者、新型教育者、娛樂弄潮兒和情感溝通者等多種社會角色。”①當代中國傳媒,應當履行其作為信息平臺的公共性的職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實現,盡快完成從單一的“新聞宣傳員”向多功能的“社會公器”角色的轉變。
公共危機事件是一種相當集中、強烈的新聞事件,媒介在危機報道中的角色扮演是由媒介的性質所決定的,而觀察媒介在公共危機事件中的表現,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和探詢媒介的角色扮演。近年來連續發生的公共危機事件,給我們提供了考察媒介角色的窗口。
2008年9月發生在我國的“三鹿問題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食品安全危機事件,其所帶來的危害與影響巨大。媒體對這一事件的曝光和追蹤引起中國食品安全的一次大震動,觀察媒體如何報道這一事件,可以反映出當下中國媒體在危機報道中的角色定位。本研究選擇這一事件作為切入點,對多家報紙的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定量研究,試圖了解當下中國報紙媒體的角色定位,推動中國媒介角色轉型的實現。
二、文獻梳理與問題提出
(一)媒介角色理論:
1功能——角色理論:
美國傳播學經驗學派提出功能——角色理論,認為傳媒的功能與角色緊密相關。1949年,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首先提出大眾傳媒具有的三個功能:監視社會環境、協調社會各部分的關聯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和實現社會遺產的代代相傳;此后,查爾斯•懷特在三個功能的基礎上補充了大眾傳媒的娛樂功能;施拉姆先后兩次進行調整,最后于1982年出版的《傳播學概論》里提出了四種功能:雷達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
2媒介發展理論:
傳播社會學所研究的是傳播發展的社會條件以及傳播發展對社會生活其他領域的影響,側重點在傳播與整個社會的關系上。從這個角度出發,有學者將媒介角色納入發展社會學的框架中去思考,主要面對近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現象進行思考。“在為國家發展服務時,大眾傳播媒介是社會變革的代言者。它們所能幫助完成的是這一類社會變革:即向新的風俗行為、有時是向新的社會關系過渡。”②
3公共領域理論:
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指出,公共領域尤其是大眾傳媒構建的公共領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一種對話機制——通過對話,社會公眾對公共決策進行質詢和批評,監督權利部門的運行,并借此達成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之間的平衡。他認為,“新聞媒介是社會之公器,是全體公民窺視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共同管道和從事公共事務討論的公共論壇,在現代國家的公共領域建設中具有頭等的重要地位。”③
以上理論均出自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語境,“如何將媒介角色的內涵從西方的話語空間轉入社會轉型期中國獨特的語境,結合中國社會實際,還原媒介角色的真實面目,”④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二)問題提出:
本研究試圖以三鹿奶粉事件為個案,通過分析這一危機事件中我國報紙媒體的報道得出其角色定位。危機報道研究中,有學者提出“適當控制報道數量是媒體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⑤報道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介所擔當的角色。基于此,我們提出問題1:為了引導公眾輿論方向,媒體是否加大了相關信息的流量?
從社會責任的角度看,媒介在輿論監督中扮演的是人民的代言人角色。但是“我國的大眾傳播媒介都是國有資產,主要媒介是黨和政府直接控制的,眾多的其他媒介也都分屬主要媒介、各個黨政機構、黨領導的團體”。⑥在這樣的背景下,媒介又成了黨和政府的喉舌。那么,媒介在危機報道中究竟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代表誰的利益,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基于此,我們提出問題2:各媒體是否存在“官本位”表達與人民“代言人”的不同傾向?
從報紙類型的角度看,黨委機關報和徹底走向市場的都市報在定位上有所差異,黨報主要擔當“喉舌”功能,而都市報兼具經濟創收功能。因而,二者在同一事件報道內容選擇上也相應有不同的表現。但是,在我國的傳媒體制下,黨報和都市報在危機報道中往往受到制約,以形成宣傳合力。基于此,我們提出問題3:黨報和都市報的報道差異是什么,是否能堅持各自不同的角色定位?
從權利等級的角度看,“在中共黨報體系中,主要有中央、省級、地級三級黨報,雖然不同級別的黨報設定的具體定位各不相同,但這幾級報紙的定位與功能存在一定的重疊,在發行與讀者方面也有一定的重疊,尤其存在內容上的定位沖突與重復報道。”⑦主要表現為對同一新聞的相同處理。基于此,我們提出問題4:中央級黨報《人民日報》與省級黨報《河北日報》報道的異同是什么,在內容上是否存在重復與沖突?
從地域差異的角度看,當前中國大陸的報業結構呈現不均衡狀態,傳統大報的邊緣化,使得都市報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許多官方色彩不那么濃烈的媒體在努力進行新聞監督,但由于體制上所有都市報都由黨政部門主管或掛靠,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利益成為輿論監督最大的障礙,于是,異地報道就成為傳媒發出聲音的一種選擇,這表現在不同地域的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傾向會有所不同。基于此,我們提出問題5:地域性差異對于處于同一級別的都市報的報道傾向有什么影響?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傳播中媒體所呈現的內容進行客觀的、系統的、定量的描述。
(一)樣本采集:
1目標媒體的選定:中央級黨報《人民日報》、河北省級黨報《河北日報》,都市報選擇《燕趙都市報》、《新京報》、《蘭州晨報》。
《人民日報》是中央人民政府以及相關機構信息的權威渠道。《河北日報》是中共河北省委機關報、河北首席新聞媒體、河北最具影響力的主流政經媒體。《燕趙都市報》是河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社會生活類報紙,在本省報業市場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這兩份報紙的影響力、公信力都很高,并處于新聞發生地,因而成為我們的樣本。此外,《新京報》是首都地區的都市報紙,而《蘭州晨報》是全國首家對三鹿奶粉事件做出報道的媒體,二者同時又都處于事件發生地之外,因而我們選取這兩份報紙作為對象,考察地域性因素對同一類報紙報道內容的影響。
2時間范圍的選定:選取9月9日——11月9日這一對三鹿奶粉事件集中報道的時間段為考察時段。將9月9日《蘭州晨報》出現的第一篇相關報道作為研究起始時間,直到11月9日,相關報道基本結束。
3分析單位的選定:選取規定時間范圍內,除去文娛、體育、旅游等副刊版之外(健康版作為特例)的所有與三鹿奶粉事件相關的內容,但要求整篇報道應以三鹿奶粉事件為最主要的報道議題,若僅僅是報道中提及“三鹿奶粉事件”,而并非以此議題為主,則不在研究范圍之內。對于所抽取的樣本,將每一條新聞(或每一篇文章)及配發的新聞圖片和圖表視為一個分析單位,單獨的圖片和照片作為一個獨立的分析單位。
(二)類目建構:
根據本研究的特點,我們將內容分析的類目分為7大類:日期,報紙名稱,報紙類型,報道主題、報道來源、報道類型、版面。現分述如下:(前三項不再贅述)
1報道主題:指文章涉及的核心意思、中心思想,分為10類:(1)患兒患病和救治(2)政府關注及舉措(3)責任人懲處(4)質檢情況(5)市場清查(6)產業狀況(7)政策、公告、法規(8)專家提醒、釋疑(9)公眾態度(10)其他。
2新聞來源:指新聞稿的來源,是新華社的通稿還是各自報社自采的新聞,或是讀者的投稿,本研究分為6類:(1)新華社(2)本報記者(3)投稿或約稿(4)轉載中央或地方媒體(5)境外媒體(6)其他。
3報道類型:新聞報道一般分為消息和通訊兩大類,其中消息又可分為動態消息、簡訊、特寫、評述性消息、經驗性消息、綜合消息和人物消息等七種;通訊又可細分為人物通訊、事件通訊、工作通訊和風貌通訊。本研究將報道類型分為9類:(1)消息(包括花絮)(2)通訊(3)評論(包括述評、社論、編者按)(4)深度報道(包括專訪、暗訪、目擊記、側記、新聞速寫、特寫、紀實)(5)答記者問(6)讀者來信(7)圖片新聞(8)知識性報道(9)其他。
4版面:本研究將版面分為8類:(l)頭版(2)國內新聞版(3)省內新聞版(4)綜合版(5)專題版(6)國際版(7)健康科普版(8)其他。
四、結果分析
(一)報道數量分析:
對于三鹿奶粉事件的報道,從9月9日到11月9日,《人民日報》報道123篇、《河北日報》報道222篇、《燕趙都市報》報道175篇、《新京報》報道184篇、《蘭州晨報》報道91篇,總計795篇,平均每天報道12.8篇。
從該走勢圖可以看出,報道數量從9月14日開始激增,到9月19日達到峰值,當天報道數量達70多篇,9月19日之后數量遞減,到10月份后趨于平緩,每天報道數量總和都在20篇之下。根據美國學者斯蒂文•芬克的周期理論,危機事件的發生過程通常經過潛伏期、爆發期、延續期、痊愈和評估期四個階段。在處置這一公共危機事件中,媒體的信息流量基本符合危機事件的周期特征。媒體在危機爆發期加大報道數量,信息比較充分,信息的公開滿足了公眾知情權;在延續期和痊愈期報道數量遞減,能夠穩定民心,引導公眾輿論向有利于危機解決和社會穩定的方向發展。但是,也應該看到,在9月9日之前沒有任何相關報道,意味著在危機潛伏期媒體的預警作用缺失。
9月9日,《蘭州晨報》率先報道“甘肅14名嬰兒患腎結石”,《燕趙都市報》、《新京報》相繼報道,而《人民日報》、《河北日報》到9月13日才有相關報道。可見,在這一事件中都市報的信息公開程度高于黨報。
(二)報道主題分析:(四)報道類型分析:
樣本總體的報道類型分布情況是,消息和通訊占了82.5%,評論占有6.5%,深度報道占有5.9%,可見報道多停留在事實層面,對于背后原因的解讀等深度報道及帶有觀點的評論比較欠缺,這意味著媒體輿論監督者角色的欠缺。報道類型中沒有“讀者來信”,即沒有以最直接的形式反映公眾意見。
黨報和都市報相比較,兩者的報道類型都集中于消息和通訊,在事實層面都有大量報道,但黨報中的評論和深度報道所占比重略低于都市報,都市報中有更多的知識性報道,這是與其定位相吻合的。
黨報之間比較,《人民日報》的報道類型更加豐富,除了72.4%的消息和通訊外,評論占了10.6%,答記者問占7.3%,深度報道占4.1%,另外還有圖片圖表和知識性報道。《河北日報》的報道類型集中在消息和通訊,兩者共占90%,評論僅有3.6%,低于《人民日報》7個百分點,深度報道占5.9%,另有0.5%的答記者問。可見,《人民日報》有更多的評論和答記者問,作為中央級黨報,他在信息之外,傾向于扮演輿論引導者的角色。而《河北日報》的報道主要停留在信息層面,觀點的表達較少。
都市報之間比較,《燕趙都市報》的評論和深度報道所占比重都很小,作為新聞發生地的報紙,其輿論監督者角色欠缺;《新京報》有14.1%的評論和7.6%的深度報道,作為異地都市報,擔當了輿論引導者和監督者的角色;《蘭州晨報》有9.9%的深度報道,一定程度上也起到監督作用。
(五)報道版面分析:
樣本總體的報道版面分布顯示,對這一事件的報道所用版面比較豐富,在頭版和專題版的報道所占比重都達到14.1%,這是一個不小的比例,足見媒體的重視程度。
黨報和都市報比較,黨報在頭版報道的比重高于都市報,這主要歸因于《河北日報》,其頭版報道比重達到27.5%。都市報的版面更加豐富。
黨報之間比較,《人民日報》頭版報道的比重非常小,僅占1.6%,即只有2篇報道,而《河北日報》在頭版的報道達27.5%,可見新聞發生地的黨報對這一事件報道的重視程度。《人民日報》盡管頭版中報道很少,但開辟了專題版,報道比重達33.3%,可見中央級黨報傾向于以專版的形式進行報道。
都市報之間比較,《新京報》頭版報道最多,占所有版面的16.3%;《燕趙都市報》占9.1%;《蘭州晨報》頭版報道僅占3.3%,但專題版報道比重很大,達34.1%。
頭版是一份報紙最重要的版面,頭版的報道最能反映報紙的傾向性。樣本總體頭版中,“政府關注和舉措”這一報道主題所占比重最高,達43.8%,遠遠高出其它主題,這反映出媒體的政府代言人角色。其中沒有主題是“公眾態度”的報道,可見媒體對公眾態度的漠視,為百姓代言的角色有所欠缺。
黨報和都市報比較,黨報頭版中“政府關注和舉措”這一主題所占比重為49.2%,高于其在都市報頭版中所占的36.7%;黨報頭版中“產業狀況”這一主題占到17.5%,高于其在都市報頭版中所占的4.1%。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黨報的政府代言人傾向更加明顯。
兩份黨報之間,因為存在頭版中報道數量的較大差異,不具有可比性。單獨來看,《人民日報》頭版中的2篇報道,主題分別是“政府關注和舉措”與“責任人懲處”。《河北日報》頭版中“政府關注和舉措”主題占到49.2%,遠遠高出其它主題,“產業狀況”也占了較大比重,達18%,體現出為政府代言的傾向。
三份都市報比較,《燕趙都市報》頭版中“政府關注和舉措”主題所占比重達43.8%,高出另外兩份報紙所占的33.3%,“責任人懲處”主題占31.2%,遠高出另外兩份報紙。可見,新聞發生地的都市報更傾向于為政府代言、引導輿論。《新京報》頭版中除了“政府關注和舉措”外,“質檢情況”占20%,比《燕趙》更關注具體質檢。《蘭州晨報》頭版的報道數量較少,集中在“政府關注和舉措”、“市場清查”、“政策公告法規”主題上。
五、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媒體在處置三鹿奶粉這一公共危機事件中,占用了大量篇幅和版面,信息流量基本符合危機事件的周期特征。信息公開比較充分,滿足了公眾知情權,并引導公眾輿論向有利于危機解決和社會穩定的方向發展。但是,在危機潛伏期,媒體的危機預警作用有所缺失。從整體上看,媒體擔當了信息者、輿論引導者角色,而環境監測者角色沒有實現。
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報道,較大篇幅集中在政府和領導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積極處置危機上,頭版中對這類議題的報道比重也最高;而反映公眾態度的新聞非常少,且在頭版中沒有報道。可見,媒體主要是從政府角度出發進行議程設置,更大程度上扮演了政府代言人和政府形象塑造者的角色,百姓代言人的角色有所欠缺。新聞來源絕大多數來自本報和新華社,投稿或約稿的比例很小,說明報紙并不是公眾意見直接表達的平臺。報道類型中消息和通訊占了絕大多數,評論和深度報道較少,可見報道多停留在事實層面,對深層信息少有挖掘,媒體的輿論監督者角色沒有充分實現。
黨報和都市報兩類報紙相比較,都市報對這一事件率先曝光,其信息公開程度高于黨報;雖然黨報和都市報的報道議題都是主要從政府角度出發進行設置,但在為政府代言的同時,都市報比黨報更注重反映公眾態度;都市報中有少量的新聞來源于投稿或約稿,能夠代表公眾的聲音,而黨報留給公眾的空間非常狹小;黨報頭版中“政府關注和舉措”這一報道主題所占比重高于都市報頭版。可見,都市報在有限的尺度內為百姓代言,而黨報的政府代言人傾向更加明顯。
中央級黨報《人民日報》和省級黨報《河北日報》報道主題的分布比較相似,兩者差異之處在于,《河北日報》的議題更多關注患兒患病和救治情況,而忽略了對公眾態度的傳達。在新聞來源上,《河北日報》沒有報道來自投稿或約稿,表明沒有公眾意見的直接表達。在報道類型上,《河北日報》評論和深度報道的比例很小,意味著輿論監督角色的欠缺。作為新聞發生地的媒體,《河北日報》在接近性上有明顯的優勢,但當地媒體在處理負面新聞時往往會受到諸多限制而表現出某種地域局限性,大多按照政府議程設置媒體議程,扮演政府代言人的角色,而難以擔當社會公器的角色。相比較而言,《人民日報》在更大程度上表達公眾態度和觀點,更注重為公眾代言。
處于同一級別的三份都市報,報道傾向受到地域性因素的影響。《燕趙都市報》作為新聞發生地的報紙,更多是從當地政府角度出發設置報道議題,缺乏對公眾態度的表達,來自新華社的報道數量多于來自本報,更依賴官方新聞源,傾向于扮演政府代言人的角色,評論和深度報道所占比重很小,輿論監督者角色欠缺;而《新京報》作為異地都市報,其反映公眾態度的報道比重較大,有一部分來自投稿或約稿的報道,有較大比重的評論和深度報道,更能為百姓代言,發揮異地監督的作用;但《蘭州晨報》的異地監督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來看,媒體是“社會之公器”,危機傳播中媒體在多大程度上有所作為直接受到其角色定位的制約。社會公器,其所指不僅在于積極監測環境,公開信息,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更在于代表公眾發言,將危機報道從一般的事實層面推進到質疑、問責、探究的深度,真正成為溝通政府決策和民意反映的橋梁。危機報道中,媒體兼具政府代言人和社會公器的角色,但在當前中國的傳播語境下,媒體的角色定位有所失衡,為公眾代言的力度不夠。這是有悖于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不利于危機報道實踐。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應當強化社會公器角色,從而更好地發揮輿論監督、輿論導向等作用,在危機傳播中大有作為。
[注釋]
①張卓:《從電視節目形態看內地傳媒角色的變遷》,《現代傳播》,2002年1期
②威爾伯•施拉姆:《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華夏出版社,1990年,121頁
③[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年
④戴元光、尤游:《媒介角色研究的社會學分析》,《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6期
⑤鄭保衛、鄒晶:《論公共危機事件中的新聞傳播及其策略》,《新聞愛好者》,2008年1期
⑥朱文豐:《媒體監督的良性互動一一“孫志剛事件”輿論監督分析》,《新聞知識》,2003年8期
⑦王衛明:《論新時期中共黨報的功能與定位》,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7月
[參考文獻]
1夏倩芳、張明新:《新聞框架與固定成見:1979-2005年中國大陸主流報紙新聞中的黨員形象與精英形象》,《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年2期。
2張海東:《省級報紙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道特征及傳播效果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3陳新勇、張紅霞:《媒體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報道框架研究—以“三鹿問題奶粉”事件為例》,人民網-傳媒頻道,2008年11月10日
報道主題中,“政府關注和舉措”主要指國家及地方領導人的活動、召開會議及衛生部、農業部等政府部門采取的各項舉措;“產業狀況”主要指乳業產業鏈條上各方的情況、采取的措施;“患兒患病和救治”主要指患兒的病情發展、患病數量及救治情況;“質檢情況”主要是質檢局的質檢結果;“市場清查”主要是工商局對問題奶粉的下架、銷毀處理;“公眾態度”指網民、媒體評論員的評論及讀者來信;“責任人懲處”指對不法分子、政府官員、三鹿企業的懲處;“政策、公告、法規”指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法規條例、會議通知;“專家提醒、釋疑”主要是針對三聚氰胺如何影響健康等醫學知識的解釋、提示。
從樣本總體的報道主題分布來看,“政府關注和舉措”這一主題數量最多,占27.4%,遠遠高出其它主題,可見媒體在這一危機事件報道中,較大篇幅集中在政府和領導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積極處置危機上。“產業狀況、患兒救治、質檢情況、市場清查、責任人懲處、政策公告法規”也是從政府角度出發的報道(響應振興中國乳業的政策議題、反映政府各部門的積極行動),這類報道占了近50%的比重。“公眾態度”這一報道主題所占比例較小,僅有6.9%,可見媒體的百姓代言人角色有所欠缺。從報道主題也可看出,報道停留在事實層面,對深層信息如事故發生原因等少有挖掘,說明媒體的輿論監督者角色沒有充分實現。
黨報中“政府關注和舉措”這一主題占28.4%,超出總體水平1個百分點;“產業狀況”占21.4%,超出總體水平近6個百分點;而“公眾態度”這一主題僅占2.9%,低于總體水平4個百分點。可見,黨報更傾向于扮演政府代言人的角色。都市報中“政府關注和舉措”這一主題占26.7%,低于總體水平;“產業狀況”占10.9%,低于總體水平近5個百分點;而“公眾態度”這一主題占10%,高于總體水平3個百分點。可見,都市報在有限的程度上扮演了百姓代言人的角色。
黨報之間比較,中央級黨報《人民日報》和省級黨報《河北日報》報道主題的分布比較相似,兩者的差異之處在于,《河北日報》在“患兒患病和救治”上所占比重更大,高出《人民日報》10個百分點,但對“公眾態度”這一主題的報道很少,僅占0.5%。可見作為新聞發生地的省級黨報,《河北日報》忽視了對公眾態度的傳達,對于負面新聞的處理具有明顯的地域局限性。而《人民日報》的“公眾態度”主題占7.3%,高出總體水平,可見中央級黨報更有為公眾代言的傾向。
都市報之間比較,《燕趙都市報》在“政府關注和舉措”上的報道占33.1%,在“公眾態度”上的報道僅占2.9%;《新京報》在這兩個主題上的報道比重相當,分別為21.7%和20.1%;《蘭州晨報》則分別占24.2%和3.3%。《燕趙》在“政府關注和舉措”上的報道比重高于另外兩份報紙,《新京報》在“公眾態度”上的報道比重遠遠高于《燕趙》。可見,作為新聞發生地的報紙,《燕趙都市報》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局限性,傾向于為政府代言人,缺乏對公眾態度的表達;而《新京報》作為異地都市報,更能擔當百姓代言人的角色,發揮異地監督的作用;但《蘭州晨報》的異地監督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三)新聞來源分析:
樣本總體的新聞來源分布中,來自本報記者的比例最大,占62.4%;其次是來自新華社,占31.3%;投稿或約稿的比例很小,僅占3.9%,說明報紙并不是公眾意見直接表達的平臺;沒有來自境外媒體的報道,反映出中國媒體開放程度有限。
黨報和都市報新聞來源比較,都市報中有三成的報道援引新華社消息,依賴官方消息來源,實際上限制了對公共事務的討論;都市報中有少量的報道(6.2%)來源于投稿或約稿,代表公眾的聲音;黨報的報道絕大多數來自本報和新華社,來自投稿或約稿的僅有0.9%,留給公眾的空間非常狹小。
黨報之間新聞來源比較,《河北日報》有三成的報道來自新華社,六成的報道來自本報,沒有投稿或約稿,意味著沒有公眾意見的直接表達,這是其作為新聞事發地媒體所表現出的地域局限性。《人民日報》有2.4%的報道來自投稿或約稿,有較小的公眾意見表達的空間。
都市報之間新聞來源比較,三份都市報中,只有《燕趙都市報》來自新華社的報道數量多于來自本報,來自投稿或約稿的報道很少(2.3%),可見新聞發生地的都市報更依賴官方新聞源。《新京報》有13%的報道來自投稿或約稿,可見作為異地報紙更能代表民眾的聲音、發揮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