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聞報道原則遵循論文
時間:2022-06-10 05:05:00
導語:經濟新聞報道原則遵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實用性是經濟新聞的立足之本;建設性是經濟新聞的價值所在;前瞻性體現經濟新聞的品質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經濟新聞是有關經濟領域的新聞報道、實用性是經濟新聞的一大特點、受眾要求經濟新聞能夠提供快速、有針對性的服務、經濟新聞的實用性,表現在提供信息的有效性上、經濟新聞從業者還要為新聞報道提供背景和專業的解讀、經濟新聞中包含著很多的數據和專業術語、經濟新聞,要有批評性,在充分掌握事實的基礎上、從事經濟新聞報道的記者要對國家中遠期的政經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取向有一個全局性的了解、社會問題又往往會引發政治問題、前瞻性是體現經濟新聞報道品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準確把握產業、經濟發展趨勢是經濟新聞報道記者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等,具體請詳見。
經濟新聞是有關經濟領域的新聞報道。因此,經濟新聞具有新聞的一切屬性,具有及時性、顯著性、趣味性等特點,但同時經濟新聞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比如專業性、權威性。
近幾年隨著經濟新聞報道的競爭日趨激烈,一些經濟新聞報道為了吸引眼球,往往夸大事實,有的甚至用“八卦”新聞的手段,以猜測性報道增加所謂競爭力;有的不惜以失去公平為代價,以一面倒的“尖銳”批評來獲得所謂深度。從短期效果來看,這些報道獲得了轟動性、爆炸性,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但是事實上,這些報道損害的正是經濟新聞的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長此以往,當經濟新聞不再是“經濟新聞”后,受眾最終的選擇將是“拋棄”。
經濟新聞要保持自己的個性特征,吸引受眾,為受眾所喜聞樂見,經濟報道的采寫者就需要調整思路,在經濟新聞報道過程中牢牢遵循以下三個原則:實用性原則、建設性原則和前瞻性原則。
一、實用性是經濟新聞的立足之本
實用性是經濟新聞的一大特點。經濟新聞的受眾,無論是經濟政策的制定者、投資者,還是消費者,當他們閱讀、收聽、收看一則經濟新聞的時候,他們看重的是這則新聞是否能使自己“獲益”,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希望能從經濟新聞所反應的內容中發現問題,改善管理措施;投資者、消費者希望能從經濟新聞中感受到經濟發展的趨勢、行業發展的方向,從而尋找到市場機會,做出正確的投資、消費決策。換言之,受眾要求經濟新聞能夠提供快速、有針對性的服務,受眾希望通過一則或一系列經濟新聞,能夠對一種經濟現象或一件經濟事件有一個真的、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在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決策,并從中獲益。《國際金融報》的品牌理念:“上海成就夢想,資訊創造財富”,《21世紀經濟報道》的辦報主旨“新聞創造價值”其實體現的都是經濟新聞的實用性。
經濟新聞的實用性,表現在提供信息的有效性上。經濟新聞提供的信息要“快”、“準”、“透”。
所謂“快”,即及時為受眾提供各種經濟動態和和信息。市場是瞬息萬變的,所以受眾對經濟新聞中資訊的時效性要求也非常高,他們希望能在第一時間得知市場中的動態,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判斷和決策。
在以最快時效了經濟新聞后,經濟新聞從業者還要為新聞報道提供背景和專業的解讀,將新聞報道里所隱含的與經濟發展、與市場趨勢的關聯性解讀出來,尋求出此事件和彼事件之間的聯系。這種解讀、分析,應該是準確的。準確真實雖然是對所有新聞的共同要求,但是對于經濟新聞來說,依然有特殊之處。正如前文所述,經濟新聞的受眾將根據經濟新聞提供的內容,做出消費、投資決策或與消費、投資決策有關的判斷,不準確的經濟新聞不僅會使受眾做出錯誤的判斷,而且很可能給受眾造成巨大的損失。“準”是經濟新聞必需堅持的原則。著名的全球化財經報紙《金融時報》的編輯方針就集中體現在“權威性、準確性和分析性這三個突出特點上。
所謂“透”,即讓沒有專業背景的普通受眾同樣能夠看懂、聽懂經濟新聞。一方面,經濟新聞中包含著很多的數據和專業術語;另一方面,經濟領域本身就是一個很復雜、很抽象的領域,一個看似簡單的經濟現象、經濟數據背后可能隱含著復雜的經濟理論、利益博弈。而經濟新聞的受眾知識背景和認知能力又參差不齊,這就要求經濟新聞要寫“透”,把“究竟發生了什么”寫清楚、寫明晰、寫通俗,令專業人士讀了解渴、普通受眾看了明白。全球著名的財經類報紙《華爾街日報》的寫作風格一直是力求用簡潔的語言來說明復雜的問題,“其中一個現在仍然廣泛沿襲的寫作風格是,以幾語化的方式進行深度報道和分析。”
二、建設性是經濟新聞的價值所在
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是一個各種利益群體不斷整合、融合、博弈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各種矛盾,并且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如何對待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各種矛盾,對經濟新聞從業人員而言,是一個挑戰
經濟新聞,要有批評性,在充分掌握事實的基礎上,敢于報道重大經濟事件,敢于報道與經濟有關的重大問題和矛盾。但是,僅僅有批評性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具有建設性,對于經濟領域發生的各種矛盾,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解決之道,或者,至少指出解決問題的方向。
《財經》雜志2000年10月份刊登的封面報道《基金黑幕》、2001年2月5日刊登的封面報道《莊家呂梁》、2001年6月5日刊登的封面報道《誰在操縱億安科技》、2001年8月s日刊登的封面報道《銀廣夏陷阱》,這一系列的深度調查報道,通過揭露基金公司的違規操作、一些所謂績優公司編制虛假財務報表的重大丑聞等,直面批評中國股市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但其更大的價值在于警醒市場,對于中國股市的體制建設、監督體系的完善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經濟觀察報》創始人何力這樣解釋建設性,所謂理性、建設性意味著不沖動、不破壞、不媚俗、不虛偽、不偏激、不炒作、不肓從、不驕傲,以務實、開放的心態冷靜地觀察經濟走勢,以全新的視角報道經濟新聞。
要使經濟新聞具有建設性,首先,從事經濟新聞報道的記者要對國家中遠期的政經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取向有一個全局性的了解,從而對自己的新聞采訪有原則性的把握。這是因為對大多數受眾來說,他們相信媒體上的經濟報道所傳遞的信息,并按照信息改變自己的行動,做出新的決策,從而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如果沒有這種全局性的、政策性的把握,記者采寫的稿件不僅不會有建設性,還很有可能會出現問題。
其次,從事經濟新聞報道的記者在看待一些經濟現象時,必須具備社會大局觀與經濟大局觀,經濟報道本身有其特殊規律,不同經濟現象相關性很強,會連帶引發許多社會問題,而社會問題又往往會引發政治問題。當前經濟報道較難把握,關鍵就在如何穩妥把握好與經濟相關的社會政治問題的解讀角度,對生活中的經濟熱點、經濟問題,經濟新聞從業人員要做到早發現,又不盲月炒作,要擅長理性分析,寫出具有建設性的報道,以更有利于受眾的經濟生活及市場經濟的正常運營。
綜合而言,從事經濟新聞報道的記者要在自己的所有采訪、報道活動中,自覺追求、體現一種理性、建設性的特點;經濟類媒體,也要通過對全體采編人員的培訓、引導,使報道內容總體呈現理性、建設性的特色,這樣會得到更多受眾的肯定。
三、前瞻性體現經濟新聞的品質
前瞻性是體現經濟新聞報道品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人們通常將政府的行為說成是看得見的手,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如果說我們對政府經濟主管部門這只看得見的手的報道,更多地體現了建設性原則,對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報道,前瞻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受眾角度出發,前瞻性經濟報道是最為有用的。比如,如果一篇經濟報道通過市場中的種種數據、種種跡象預汁到央行要加息,那么受眾可以依據這篇經濟報道調整投資策略,從而避免投資損失的風險。正是因為如此,對于經濟類新聞的受眾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最能引起他們注意的,就是前瞻性的新聞報道,而預測準確的前瞻性報道也最能體現出經濟新聞的品質。
前瞻性經濟新聞報道一方面是在一個新必產業、一個新興經濟現象萌芽但尚未成為人人關注的“熱點”時,敏銳地做出反應,做出判斷。另一方面,前瞻性報道也要在產業、經濟現象已經炙手可熱時揭開其中的矛盾當一個新興產業或一種現象逐漸成為大眾關注并漸漸“炙手可熱”之際,敏銳地觀察到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弊端,在報道中盡可能為產業的健康發展營造有利的輿論條件,體現的是一家有影響力的主流經濟類媒體對自身社會責任的強烈意識。
美國的《商業周刊》在前瞻性報道方面功力不凡。最突出的一個例子是《商業周刊》對興盛于90年代的“新經濟”浪潮的報道。最早提出“新經濟”這一概念的正是《商業周刊》。有研究表明,《商業周刊》有關“新經濟”的報道,初步確認1996年12月30日,由《商業周刊》的經濟編輯麥克爾·曼德爾在名為《新經濟的勝利》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這個名詞,認為“新經濟”是建立在“全球化市潮和“信息革命”基礎之上的,這股發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并在近期愈演愈烈的新經濟浪潮使美國經濟正在經歷一種根本性的重組”這篇文章中有一個極具前瞻性的觀點,即指出“新經濟”沒有從根本上脫離經濟增長的商業周期。2000年網絡經濟泡沫破滅的事實證明了《商業周刊》的判斷,雖然“新經濟”帶來了眾多行業生產率的增長,延長了經濟繁榮的時期,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經濟周期,但是“新經濟”同樣會出現衰退,同樣受到經濟周期規律的影響。
準確把握產業、經濟發展趨勢是經濟新聞報道記者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這種準確把握的能力建立在對新興產業發展大背景的全面了解、對經濟發展所處國內外大環境的把握,以及對經濟現象、經濟問題長期思考的基礎上。此外,前瞻性經濟新聞報道不僅要求記者在對某個行業、產業、經濟領域進行采訪的基礎上,對行業、產業、經濟領域可能發生的變化尤其不利的變化做出事先的警爾,而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前瞻性的報道還應提供可行的化解、避讓之道。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經濟新聞報道是一個主動、負責地發現、分析、選擇報道經濟信息的復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經濟新聞工作者,必須有意識地遵循經濟新聞實用性、建設性的采寫原則,見微知著,通過細小的發展變化準確生動地預測出經濟發展、產業走向的前景,并同時將深層次的含義以通俗的語言告知大眾,提升經濟新聞的品質,引導受眾對經濟有一個真的、全面的認識和理解,使受眾成為理性的人,做出理性的決策,從而營造出一個公正、公開、公平的環境,促進社會更快更好地走向和諧。
- 上一篇:平衡采訪索償權關系論文
- 下一篇:質檢部創建學習型班組工作匯報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