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的社會意義研究3篇

時間:2022-04-03 10:47:44

導語:傳播學的社會意義研究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播學的社會意義研究3篇

第一篇

1.山寨概念分析

目前的“山寨現象”可以從三個層次來加以解讀。(1)是其物質層面,即“山寨產品”。(2)是精神層面,亦即“山寨文化”,是一種狹義的精神文化現象,其中包括了山寨行為所折射出的主體行為者乃至當前大眾的社會心理、審美取向以及社會思潮的涌現、價值體系的新建等。(3)行為層面,也即“山寨行為”,不僅包括各種具體的山寨特色的行為,更包括面對“山寨行為”主流文化的應對方式,以及山寨產品涉及到的知識產權問題、管理機構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避問題。

2.山寨文化流行的原因

山寨現象迅速蔓延的傳播原理分析。對于信息的接收,生物學式的原理在于刺激—反應。我們十分明晰的是在現代媒介普遍泛化的現代社會,符號、信息、產品的刺激更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潤物無聲。這是山寨產品及其現象以及所代表的文化之所以可能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持。(1)互聯網的普及為山寨的流行提供了技術基礎和可能的社會基礎。民間文化具有草根性,即有民眾即有民眾自身的文化傾向。民間文化可謂古已有之,但之所以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如此大的規模來集體吶喊,并形成強大的文化癥候,其原因在于文化傳播的技術支持上。而這正是我們時代的特征所在。(2)山寨現象或山寨文化的后現代主義契機。后現代主義是現代啟蒙的直接結果和現代啟蒙的深入。現代啟蒙最根本的精神是科學精神和民主精神,是人類普遍的對理性和自由的深刻自覺和追求。而后現代主義所要追求和把握的實質上就是對意識認知能力的更廣理性的和對自由更廣泛深刻的擁有。

3.對于“山寨”文化的批判

3.1創造力貧乏

山寨文化的源生本質在于普遍的創造力貧乏,這一貧乏的實質不是我們社會創造力質量上的有限,而是相對于原創精神的大眾普遍尋求創造中所帶有的社會、經濟、政治、精神等等利益,欲在“創造”中完成自我實現、效益實現。可以說,山寨的大肆流行本質是創造力的本原性精神的缺失與貧乏,以及對創造力這種強勢話語權的模糊追求的結果,這并不是得出結果說這種對強勢話語權訴求的庸俗化的不合理性,恰恰是要制導出它所內含的合理因子,實現時代創造力的普遍提高,促進歷史的進步基調。

3.2集體無意識

首先,主體們寓存于山寨之中,在對山寨的意識性反思是貧乏的,難有自覺;其次,有些山寨行為的政治性訴求表面上是自我覺醒和民主自由意識覺醒的表現,但實質上仍是自我意識和民主自由意識欠理性、不夠成熟的表現,再次,在山寨文化的氛圍中山寨形態的存在方式是機械的、符號式的,它雖然不懈的強調多元與共存,但它們無意識的是其本質依舊為弱勢的工業拷貝、亞文化的自我狂歡、膚淺的自我表達。

4.山寨對于社會經濟形態的積極建構

4.1山寨現象的市場基礎

市場需求基礎:在社會市場經濟初期,因為我們不夠完備的知識產權法案不足以應付層次不窮的經濟形態,無法阻止山寨產品對市場的迅速侵占,這是其一[1]。其二,現在市場初期人均收入水平偏低,而且物價的不均衡,明顯抑制著人們的消費水準,與宏觀上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豐富的器物消費不成正比。其三,山寨產品相對于品牌產品具有更高的性價比,更適宜普通消費者的需求。市場供給基礎:首先,對資本家來說,與品牌產品相比,山寨產品的生產成本存在一定的優勢,因為生產商可以根據市場的實際需要,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簡潔的生產程序,使得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了。其次,技術和制度的限制使得很多企業不能生產品牌產品。在市場機制中,政府對專利權頒布了專利法或版權法對之進行保護,以鼓勵創新。但這種保護會形成新的經濟形態下的行政、法律壟斷,限制了不具備開發能力或者能力較弱的廠商以合法的身份生產品牌產品[2]。在這種社會機制中,弱小廠商便有了“山寨”開啟對自身能力的展示。最后,山寨這行當是低風險高利潤。由于我國現行制度規定的缺陷,市場的認為分割,地方或部門出于自身利益的保護,以及執法監管漏洞等多種原因,使得從事山寨活動的商家非常容易逃避檢查或處罰,其風險極低。

4.2山寨產品的社會經濟效用

首先,從消費者剩余來看,有長期和短期的影響。在短期中,山寨產品的存在,低廉的價格和較高的性價比,都能增加消費者的經濟福利或帶來更大的消費者剩余。其次,山寨產品對于生產者剩余的影響是復雜而多面的。就山寨產品生產企業而言,由于把更多的資源理性地用在生產上,因此他的經濟福利會提高,從而增加它的生產者剩余。就品牌產品生產企業而言,如果山寨廠商的剩余僅僅是品牌廠商剩余的一種轉移,那么品牌產品企業必然會損失剩余.

5.結論

“山寨”作為一種顯象,若單就從山寨產品、山寨文化的層面上單一的做具體的研究和具有實踐性的指引,終還是有所不妥。于普遍的大眾,“山寨”更是一種作為本能下意識的萌芽,是作為社會機體集體性的顯象之一的表現。對此,我寄希望于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開放包容、有效而穩健的持久性的勿急功近利引導山寨產品、山寨文化、山寨行為;其次,寄望于我們的作為個體的主體公民,能積極煩死個體正義,最大化的促進社會正義;最后,也是最值得依靠的力量,通過漫長而又緩慢的教育——關于真正“人”的教育改進我國民。

本文作者:田涯工作單位: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第二篇

1傳播學原理要素概論

在影響技術傳播效果中,傳統習慣和人文風俗是我們所要重點考量的因素。眾所周知,傳統習慣的養成是長期積累所形成的特質,要改變農民約定俗成的習慣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除了技術本身需具有明顯的可觀察性和可試驗性,還必須能夠將復雜的技術轉化為相對簡單、區域適宜性較強的實用技術,即真正使技術由復雜變簡單,由抽象變具體,將令人費解的技術直觀化是確保技術可觀察、可試驗的基礎條件。從傳播手段看,強有力的傳播力度能夠確保對傳播源及其渠道的充分利用。在充分遵循客觀規律和尊重農民主觀意愿前提下,將推廣意圖與行政引導充分結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在合理利用大眾媒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人際交流網絡,發掘意見領袖人物,并能與之面對面的交流傳播。從傳播學基本原理看,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不外乎有傳播源、載體及受傳者。談及習俗的轉變,這里我們想到一個經典案例。50年代,農村傷寒病發生率較高,秘魯政府決定在相關區域推行開水飲用技術。在所選取的200個農戶中,盡管推廣人員費勁了周折,但最終僅有11戶接受了該技術,此次推廣行動的失敗在于技術推行者沒有對受體的地域文化、人文風俗等諸多方面進行細致調研。當地村民多年已養成飲用灌溉溝渠水的習慣,且沒有生水中帶菌的概念,自認為沒有必要像病人一樣,去喝開水。而在上述接受該技術的人群里,既沒有代表性、又不屬于活躍分子、更不能起到意見領袖的作用,因此不能成為引領當地飲水習慣的示范榜樣,不可能通過他們形成技術擴散的網絡。可見,發掘農村科技傳播中的意見領袖,對于推廣模式的有效設計,加快科技普及,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涵義[2]。

2傳播學原理要素分析

2.1優越性及權威性

以我國所推廣的雜交水稻為例,該技術使我國在較短時間內就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雜交水稻的原理在于將兩個遺傳上有差異,優良性狀上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進而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技術農民聞所未聞,屬于典型的偏離農民習慣的栽培技術。雜交水稻的核心在于制種,與常規稻種制備完全不同,此外,其播種用量和插植方式更是給農民以完全陌生、不易理解的初步印象,較長的生育期與當地傳統模式耕作更是相悖。從傳播學原理來說,推廣此項技術的難度應該是巨大的。然而,雜交水稻在全國稻區示范、推廣后,鋪天蓋地的喜訊不絕于耳,其所表現的顯著優勢與優良性狀的穩定性瞬間征服了民眾的傳統觀念。另外,兼具優越性和權威性的技術不見得能迅速擴散。就前述宣傳農村飲用開水的技術,盡管有著不容質疑的優越性,但最終仍歸于失敗。

2.2易觀察和可試驗性

雜交水稻通過試驗田的示范帶動,迅速席卷全國,有效解除了農民的疑慮。可見,易觀察技術的使用效果、加之試驗的可操作性,陸續使更多民眾自愿參與此項技術的使用和推廣。我們試想,若雜交水稻的優越性和權威性難以觀察和試驗,還能有誰會對陌生的事務如此感興趣。相反,在印度,政府沒能在推廣雜交水稻過程中有所為,因此其受眾未能通過試驗、觀察到雜交水稻的優越性,所以該技術至今在印度仍得不到有效推廣。

2.3能夠將復雜技術轉化為簡單且易接受的技術

雜交水稻技術的難點在于其制種階段。我們在推行該技術之初,經驗不足,各地均在獨立制種階段犯難,致使該技術得不到迅速推廣、普及,在發現該問題后,政府決定在各地選取制種基地統一制種,這樣以來,確保了人力的技術水平和財力的有效使用。更為重要的是,農民就此可從復雜的技術環節中解脫出來,將精力轉移到相對簡單、易于操作的耕作環節中。

2.4強有力的傳播力度和傳播渠道

傳播過程中,強有力的組織行為是確保傳播力度的政策保障。70年代中期,我國將發展雜交水稻作為國策,政府不僅充當了推廣雜交水稻工作的組織者,同時又成為推廣雜交水稻的傳播源。傳播學原理告訴我們,強有力并具有權威性的傳播源是傳播成功的重要基礎要素。

2.5面對面的有效傳播

通過視聽媒介和報刊雜志等大眾傳媒確有激發受眾興趣和求知欲望等作用,但這種方式信息單向傳遞,既缺乏反饋,又難于滿足個體需要[1]。在傳播理論中,面對面傳播具有克服上述缺點、又具有對話咨詢特征的傳播方式。在推行雜交水稻階段,縣級農技服務機構、農科所及大批科技人員下鄉蹲點,他們身體力行,從雜交水稻的制種做起,每一個環節都細致入微,使示范田雜交水稻在生長勢及產量上均表現出顯著優勢。推廣人員的努力和艱辛使其很快融入當地文化和環境,極大縮短了與農民間的距離,從情感和技術兩方面均得到了農民的信任,這在人際交流網絡中又廣泛培養了多名“意見領袖”,要知道,“意見領袖”是活化農村人際關系、改變農村技術閉塞的關鍵要素,這種由意見領袖所構成的大眾傳播網絡在人們的認知階段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說服和決策階段,人際傳播的影響更為顯著[3]。

本文作者:胡慶湘籍永錄工作單位:通化縣廣播電視臺

第三篇

一、群體身份與意識的同化

微博使用的個人終端化。民眾的自我表達意識在微博的自主平臺上得以實現,思想意識的表達前所未有的強烈。話語表達體現的是個體或群體建構和維系其社會身份的自覺意識。布爾迪厄在構建階級框架的過程提供了一種符號化的身份模型,社會個體和群體的身份差異除了依據經濟利益外,在社會榮譽的天平上的排列使得關于個體才能、天賦、秉性的意識形態被強有力的合法化,更易識別[2]。微博信息傳播中掌握著大量社會資本——信息資源的新舊媒體人以及專業、資深人士,他們信息并對新聞時事與熱點進行個性化與多角度評析,成為微博意見領袖;網民的參與與積極互動、轉播等形成了輿論的漩渦。這種輿論的漩渦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微博意見領袖們文化權利的場域,所以,意見領袖身份特征的構建實質上是現實社會中的權利與權威在微博傳播中的彰顯[3]。微博輿論表達對于社會身份的合法化路徑更深刻的是體現在群體身份與意識的同化過程中。微博傳播中,民眾參與社會公共事件的討論與評價的指標即為正義。正義成為微博意見領袖們的“包青天情結”唯一的道德貨幣;在社會道德規范的折射下這一正義道德貨幣被合法化并在輿論的發酵中得到強化,人們通過與自我身份意識相關的描述或解釋,或者通過對具體語境中的具體事情的描述來維系、增強或保護其身份意識。神圣的目的也要依靠神圣的手段來實現。微博中的精英和名人們在身份的維護建構中卻往往是以語言暴力的絕對權力來實現的,屢屢道德失范,互相攻擊、謾罵。在韓寒事件中,“挺韓派”和“倒韓派”目標一致且都有道理但是卻吵到一起,打口水仗。這樣的非理性的情緒化表達借助一個接一個的新聞與社會事件不斷上演。微博的影響力不是靠謾罵得來的,它是基于對真相的探求和理性表達。

二、群體幻覺和無意識聚能

人類的幻覺最早來源于對自然的敬畏,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文科學的領域里,哲學幻覺一度掀起風潮。進入現代之后,社會制度問題及其討論甚囂塵上,當民眾對社會現實感到不滿時,所有的弊病就被歸結到制度上。我們知道,制度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制度是觀念、感情和習俗的產物;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它無法隨意選擇自己的制度就像它不能隨意選擇自己的頭發和眼睛的顏色一樣。但實際情況卻是,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制度能夠改革社會的弊端,于是民眾開始憧憬,甚至用暴亂來滿足他們的社會幻覺[4]。這種幻覺往往借助于民主、和平、愛國等口號和套話來激發民眾潛意識里的期望并傳染開來,而民眾的自身利益并未在實質上得到維護,民眾的話語和意識也并未能夠有效溝通和交流。布爾迪厄在其電視研究著作《關于電視》中曾經提出過“快思手”的概念[5],為了適應微博的速度,意見領袖被迫成為“快思手”。意見領袖迫于微博傳播特質的壓力,他們對事實的分析和評判是否深入,是否能辨別真偽就有待考量了。同時,網民對意見領袖的輿論易神化和盲目迷信,這就促成在突發公共事件傳播中,微博傳播群體沒有足夠的推理能力和批判精神,當然也不能對事實作出完全正確的判斷。當下我們的社會正處于改革發展的轉折點,各種社會矛盾,尤其是思維的僵化以及制度上的問題經由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而凸顯了出來,民眾生存壓力大,對一些地方政府政策有意見的,而肩負著環境監測和輿論監督功能的大眾傳媒新聞報道中屢屢失信于民,各種片面、感性的認知和來源不明的信息裹挾著社會新聞事件不斷聚合、增強,在社會中蔓延、感染,情緒掩蓋住了理性的分析和評判,尤其是微博的裂變式傳播特質促成凡此種種的群體幻覺在社會民眾中的傳染與發酵,某種程度上帶來抗爭情緒的積聚,網民越發“犬儒”,這必然帶來社會的高度不穩定。

三、社群自律機制的缺失

艾倫•門德爾松在評價麥氏《理解媒介》時說,如果你手捧《理解媒介》,用“電子媒介”這個包羅萬象的語詞去取代他書中的“電視”,那么,他所謂的新技術使人產生社群感覺的觀點在今天就很有現實意義了[6]。這一論斷對于理解當下微博在創建社群的新功能上有很大的幫助。網絡成為現實社會人們生存與活動的“另類空間”——網絡社群或者虛擬社區。阿瑟•阿姆斯特朗指出,“虛擬社區”就是一個供人們圍繞某種興趣或需求集中進行交流的地方。對于微博使用者來說,微博的世界就是在網絡世界里人們生活、工作、學習和娛樂的一個社區。所以,微博中網民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應當是團體經驗和社會規范的直接或間接的傳遞;個體要不斷地建構自己的實踐能力而不是作為被動的旁觀者,逐步發展到核心的參與,確立自己在團體與社群中的身份和自我價值感[7]。這也是網絡虛擬社群、微博社區確立和完善其自律機制與價值規范的根本路徑。社群的維系依賴人際間的關系建設。現實社會群體就其傳播行為來看,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1)有較穩定的群體結構和一定的行為規范;(2)成員間相互依賴頻繁互動;(3)有一定的目標和成員的協作分工;(4)群體成員有歸屬和認同。網絡虛擬社群在互動與群體歸屬、認同等方面是對現實社群的超越,但是,當下微博社群以及意見領袖中個人情緒社會化傳播有效控制的社群結構與目標是缺位的,當然也就不能自覺形成一定的行為規范,除了當下的貌似合理公正的“正義”道德籌碼。但由于當下微博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微博中無論是對占據著信息傳播資源的意見領袖,還是對一般的微博用戶來說,社群自律意識都是比較缺乏的。加之微博傳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影響了傳者傳播方式和接受習慣,平等觀念得到提升,去中心化特征為微博帶來前所未有的親和力,使得微博的平民化和草根特性更加凸顯,精英階層在影響力建構需求下也出現話語權力的下移。顯然,這種話語的下移不利于構建微博公共話語空間。由于微博社群以及意見領袖中個人情緒社會化傳播有效控制的社群結構與目標的缺位,不能自覺形成一定的行為規范,也就無法形成理性、建設性的話語空間,無法實現自律、約束的共同社群價值取向的形成。由此可見,微博公共新聞事件引發的網絡輿論流及其對社會產生的危害,既有微博使用者的主觀誤區,也有微博傳播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以及當下發展的不充分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在這些因素的梳理中,我們不難看出,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在微博空間的交流是非理性的,也是非合理的,更多的是情緒化。微時代傳播環境下,我們要建立起相應的傳播價值規范,在此基礎上微博交往主體通過語言的交流和溝通,求得相互間的理解和合作,促進微博話語表達的理性化。

四、價值規范基礎上的平等對話

對話是人們達成共識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哈貝馬斯看來,自由平等的對話是達成理性共識的基礎。較之于大眾傳媒而言,微博中民眾可以自由參與,時時互動,大眾言說空間空前突破,個體的利益有效言說與觀點得以個性呈現。平等是對話的首要原則。《中國青年報》刊文德國人雷克對中國人微博情緒化表達的問題的研究,“(微博中的情緒化表達)是民眾個體間缺乏平等對話意識的鏡像,缺乏平等對話,就會時時露出恨不得將對方打倒使其萬劫不復的威權心理……”這樣的非理性的情緒化表達借助一個接一個的新聞與社會事件不斷上演。馬克思說過,手段不合法其目的也不正當。依靠情緒的宣泄和街頭式吶喊來匯聚起人氣與支持,這樣的“領袖”身份也是不合法的。沒有對話與交談就不能產生真正的輿論。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指出,輿論是交談出來的,不是吶喊出來的。宣泄依仗的是不容說理的絕對權力,交談限制了絕對的權力。交談才能產生真正的輿論[8]。平等對話的實現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媒體人的公共角色意識。眾所周知,媒體人是微博傳播中的重要的輿論領袖,但媒體人時刻面臨著個人發聲和公共責任擔當的角色沖突。學者張志安針對微博中媒體人信息傳播的混亂,提出厘清微博記者們的個人與公共角色范疇與區分,尤其是在公共角色范疇中應該秉承現實的媒體職業操守與職業理念。因此,公共角色形象的建構是微博意見領袖信息傳播的共同價值規范之一。其實質是在保證和實現微博共同和對話的有效性——真實、真誠和正確三個方面。這也是我們微博等自媒體確立共同價值規范的有效途徑。五、強化微博的社區屬性按照按滕尼斯的觀點:“所有親密的、私人的和排他性的生活,就像我們揭示的那樣,可以被理解成社區中的生活。”具體說來,社區是在情感、依戀、內心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礎上形成的、聯系密切的有機群體,包括“親屬關系、鄰里、友誼關系”等。由此,可以概括出社區的基本特征:穩定的群體結構,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成員間的頻繁互動和相互依賴,并產生群體認同感[9]。穩定的群體結構和一定的行為規范是一個群體具備社區特質的首要條件,也是必要條件。相關調查分析顯示,目前微博用戶可以分成兩大類:個人用戶和機構及組織。其中,個人用戶又可以分成普通用戶和名人,包括娛樂、體育等明星,企業領導人,媒體人、學者和其他業內知名人士。《21世紀經濟報道》認為微博、微信的流行使得知識精英影響力得到更大的釋放。研究中發現,決策過程中社會精英等輿論領袖的角色扮演和人際影響比大眾媒介更為普遍和有效,能夠保持基本群體中的內部意見和行動一致[10]。隨著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媒體等機構組織開通微博、微信,以及負責任的公眾人物和社會精英越來越多,微博的自凈能力也正在發生改變,而它進一步的改變,微博社群結構與行為規范的構建也越來越依賴這些權威的聲音。

本文作者:胡河寧工作單位:溫州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