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傳播學》教學模式探索
時間:2022-09-11 11:13:42
導語:互聯網+下《傳播學》教學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社會大眾帶來了前所未有信息體驗,整個社會無不受益于信息與傳播的高速發展帶來的便利。互聯網+社會逐步成型,如何在這股浪潮里不被時代洪流拋棄,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警惕并深思的。在日益發展的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學專業擔負著培養適應社會高速發展,善用新媒體平臺的實踐型、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教學任務。如何打破線性教學帶來的桎梏,更好地將傳播學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創新、變革相結合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理論學習的短板,迎合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度和動手實踐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表1所示[1],與其他傳播工具相比,微博,是Web2.0時代中國最大的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戶創造內容)平臺。這就意味著微博能夠基于用戶關系進行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以新浪微博為例,根據Q3微博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微博月活躍用戶共3.76億,日活躍用戶達到1.65億。作為新興的分享和交流平臺,微博以其便捷性、開放性、自由性、互動性和時效性等特征越來越受到受眾的追捧,作為一種具有平民和草根化特征的媒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其中。作為一個流量巨大的UGC平臺,微博憑借著較高的信息到達率、分享率,迎合了當下碎片化閱讀時代的需求,更是容易被高校學生喜愛與接受,據調查,微博已經成為當下青年一代主要的學習和生活信息源[2]。借助微博平臺,進行“理論+實踐+理論”的循環式互動教學,探索傳播學教學新模式,能夠有效延展傳統課堂邊際,加強學生專業學習參與度與實踐能力。
一、微博作為教學理論平臺
(一)理論傳輸由單向信息傳遞轉換為多邊互動。本文以我院專業核心課程《傳播學》為例,傳播學作為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本身傳播學就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而微博恰恰是傳播范疇的新模式。之前的傳播學授課大多基于課本知識,進行一對多的組織傳播。教師扮演的往往是信息傳遞的絕對主導。但是在當今時代,傳統的單項信息傳輸的教育方式已經受到新媒體帶來的巨大沖擊。當代大學生在傳播工具的使用上,無論是頻率、精度和廣度都開始完成了對教師的追趕和超越[3]。在互聯網社會語境覆蓋下,《傳播學》的單向輸出模式必須進行調整,而微博恰巧為教師提供了調整的方向與平臺。在微博中,每個注冊用戶能夠互相聯系形成雙向互動,同時多個注冊用戶也能構成多邊互動。(二)作為信息的平臺。通過微博這一平臺,教師可以注冊一個新賬戶,將傳播學理論的解讀與分析進行上傳,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滿足學生對于艱深的理論進行多次閱讀的需求。對于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留言,與教師進行互動溝通。通過課外互動的實施,借助移動社交網絡把線下的課外答疑和微博互動相結合,將需要面授的知識通過網絡快速傳授。同時,可以借助此平臺告知學生整個學習的流程安排,預習、復習、作業等等信息。不僅僅如此,在此平臺上,教師可以向學生一些競賽信息,可以讓學生多開眼界,提升自己。(三)信息互動式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傳播學的教授不僅需要理論教學,更多的需要學生通過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地理解信息與知識,微博作為一個信息共享平臺為這種理論到現實的轉化提供了很多案例。學生可以通過打#話題#,與教師、其他同學在“微博超級話題”上建群互動,或者直接@相關人員,完成一個網絡案例與信息的直接連通與互動,達到多線程信息共享與接收,形成一個學習內容與資料交流的共享網絡。
二、微博平臺在教學中的實踐方式
(一)“認知——思考——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第一步,認知階段,基于感性理解,在課堂授課開始之前,老師先在微博平臺上關于白頭盔的鏈接信息,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去搜索“白頭盔”相關資料,通過對信息的瀏覽與閱讀,建立屬于學生的感性認知。第二步,思考階段,嘗試將感性情緒排除,向理性方向靠攏。結合課堂的內容和學生自己截取的資料,將主流媒體與新媒體不同平臺進行對比和探討。然后根據不同的媒體的立場探討為何會出現不同傾向的報道。第三步,歸納總結,通過理性地思考,學生了解了作為傳媒人判斷新媒體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性。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哪些因素會導致新媒體新聞的取材方向,并且如何去評價和辨別虛假新聞。在總結歸納后讓學生返回微博將歸納好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尋找類似的虛假案例。這種“認知——思考——歸納總結”的模式能夠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實例的感性認知到理性總結的過程能夠將理論進行更好地吸收與理解。(二)實踐性教學與探索。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論斷[4]。麥克盧漢認為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人類感知和認識世界的方式。無論虛擬環境多么真實,都不如直接將學生投入到真實的媒介環境中去直接感知變化。微博作為真實的媒介環境,可以讓學生最直觀地去感受新媒體的帶來的事件與關注,感受到如何利用受眾的興趣去引發受眾的關注。因此,在《傳播學》的開設之初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營微博,并在課堂中期進行答辯與總結。通過理論學習,不斷調整自己的傳播模式與內容,達到自身能做到的最好效果。(圖1為學生的實踐總結)以其中一組學生的微博“搜娛小分隊”為例,剛開始以美食為主題——中期轉為明星——后期對流量人物的信息,核心內容在不斷調整,并且根據不同信息的熱度進行調整刪除。在實踐中不僅得到了關注,同時總結出了自己的經驗,這種通過實踐得來的經驗結合理論的學習是最為深刻和牢固的(如圖2和圖3)。(三)建立綜合的教學效果。考評辦法和考評機制1.以“微博打卡”方式,進行電子簽到。每節課制定不同內容的打卡方式,一方面避免了學生的虛假簽到,達到了最終統計簽到率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夠與學生達到一個新穎的互動,一定程度解決課堂上手機使用失當的問題。2.調整理論考核分值與實踐分值的比重。期末成績占總分數的70%。平時成績由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堂表現及作業構成,占30%。其中20%的分值為微博小組實踐的分值,老師會在通過在本學期授課時間內,計算關注度、點贊量以及轉發率,進行評分衡量。一方面注重了理論學習與實踐實訓的合理對接,另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快適應互聯網+時代對于傳播素養的要求[5]。3.以微博為平臺,建立師生互評機制。UGC平臺的使用,意味著創新,意味著開放,也意味著與時代的接軌。根據齊美爾的傳播網絡理論[6],如果說之前的師生聯系是課堂授課的網格聯系,那么作為新型的實踐教學模式,微博的開放不僅僅是打破了教師為中心的藩籬,更多地是對師生角色內容的調整[7]。這種開放,在“ID”的掩護下,師生身份被弱化,能夠提供一個良性平臺進行互評,不再只是單純地學生評價教師。“互聯網+”不僅能改變學習,更加能夠改變生活。對于《傳播學》這門課程來說,利用互聯網+環境帶來的優勢,特別是微博這一平臺進行實踐嘗試,教師、學生、教學媒介以及學習內容這幾個要素能夠重新調整,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創新,更是時代賦予的新任務。從成果來看,取得了比較好的實踐成果及反饋。可以看出,這種調整對于學生和教師都是良性地發展,也符合了現代教育教學地新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婷婷.基于微博的英語教學策略研究——以新浪微博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1,21(6).
[2]冀鵬飛,江玲.基于Twitter的移動學習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8,18(9).
[3]朱旭東.論大學教師學術創新力基礎內涵[J].比較教育研究,2011(7).
[4]施拉姆(美).傳播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許心宏,潘惠瓊.求本務實:秘書學核心課程實踐教學的加減法[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6]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
[7]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劉茵 單位:河北地質大學影視藝術學院
- 上一篇:傳播學下《國家寶藏》成功原因研究
- 下一篇:新制度主義理論與傳播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