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人身保護傳播學路徑
時間:2022-02-02 10:06:38
導語:兒童人身保護傳播學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傳播環境下,校園安全事件的傳播一日千里,備受關注。本文從傳播學的視角,簡要分析兒童人身保護的路徑——強調社會責任,優化傳播序列;加大治理力度,凈化傳播空間;講究傳播方式,防止次生傷害,以期對加強兒童人身保護的現實工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兒童;人身保護;傳播
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公眾校園安全需求的增加,各地曝光的校園安全事件數量逐步增長,本文從傳播者(即輿論主體)、傳播媒介、傳播方式3個角度出發,探討加強兒童人身保護的現實路徑。
1強調社會責任,優化傳播環境
在校園安全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各輿論主體要以兒童人身保護為核心,發揮各自強項,恪守專業道義,相互呼應相互配合,讓信息的傳播更接近事實真相,讓傳播活動更有序合理。1.1主流媒體發揮專業優勢,做強內容供給。一是恪守新聞精神。無論傳媒格局、輿論環境如何變化,優質內容始終是媒體發展的“硬通貨”。在校園安全事件中,主流媒體不應局限于“首發”搶速度以及事件事實真相的逐步還原,而應統籌資源,策劃內容供給,彰顯主流媒體的核心優勢。1)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自覺抵制渲染炒作和極端個案,杜絕捕風捉影和虛假報道。2)平衡速度和內容,堅守工匠精神,精心打磨做平,做實深度報道。3)探索創新,深耕視頻內容。二是轉變傳播思維。主流媒體需要轉變思維觀念,用“打動”思維取代“告知思維”。所謂打動思維,就是媒體的新聞,人們不僅會看,而且看了還會點贊、分享。因此,信息僅僅是傳播的開始,要提升主流媒體在信息傳播上的“四個能力”:1)引爆能力,就是把新聞信息通過傳播變成人人皆知的“爆款”的能力;2)發酵能力,就是多信息的洞察、跟蹤和傳播軌跡的把控能力;3)線上和線下的推廣能力;4)擴散能力,就是信息傳播沖破時空邊界,向更廣的范圍傳播的能力[1]。1.2網絡大V提高綜合素養,發揮積極影響力。網絡大V對校園安全事件的關注和發聲,從而推動輿情發展的能量毋庸置疑。作為信息傳播網的重要環節,網絡大V們在兒童人身保護中可以發揮巨大作用。一是示范作用,大V們背后往往都有成千上萬的青少年粉絲群體,他們以“偶像”“愛豆”的形象出現,其言行觀點都收到青少年的熱烈追捧,并有著強烈的示范作用。大V對兒童人身保護身體力行,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對青少年的思想、行為將產生正向示導。二是輿論推動作用,網絡大V在輿論場上“一呼百應”,近年來不少話題能最終進入社會公眾視野,關鍵在于網絡大V的積極推動,關注青少年和兒童的“免費午餐計劃”“隨手拍解救被拐賣兒童”等公益行動,均受益于大V們的影響力。因此,在兒童人身保護領域,網絡大V本身及社會影響力,都是有待提升和挖掘的“富礦”。1.3約束自媒體承擔社會責任,重視媒體屬性。在校園安全事件信息傳播過程中,有些自媒體大號利用熱點,制造標題黨、震驚部、毒雞湯等大量文化垃圾,過度消費悲劇,傳遞暴戾,撕裂社會情緒。然而,自媒體不是單純的私人空間,而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平臺,它在自媒體上傳遞的信息和態度,都會影響到一定數量的粉絲。因此,必須重視自媒體的“媒體”屬性,督促其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杜絕自媒體捕風捉影,炮制觀點和宣泄式的極端言論。
2加大治理力度,凈化傳播空間
2.1強制網絡平臺對少年兒童的底線保護。兒童身心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好奇心強烈的同時缺乏足夠的辨別判斷能力,很容易受到網絡上不當思想、行為、情緒的誘導,并延伸到現實生活中。2016年12月中關村第二小學校園霸凌事件中,受害孩子家長曾經發出“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僅因為他們沒有自我保護能力,還因為他們對作惡毫無自控能力。你不告訴他那是惡,他能把別人逼死。你不告訴他要反抗,他能被別人逼死”的告誡,直接警示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網絡安全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十三條規定“國家支持研究開發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產品和服務,依法懲治利用網絡從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動,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笨梢钥闯?,法律在試圖為少年兒童網絡行為安全劃定邊界。網絡平臺必須對少年兒童健康使用網絡體現出責任與擔當,共同構建文明、安全的網絡環境和社會氛圍。2.2堅決打擊造謠傳謠等有害信息。2017年11月的北京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中,有關“老虎團”的不實信息甚囂塵上,煽動網民情緒,“叔叔醫生”“爺爺醫生”的質疑將部隊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與同類校園安全事件相比,“軍人參與虐童”的強刺激因素加入到輿情發酵進程中,增強了這一事件的故事性,突破了公眾的情感道德底線,觸發新一輪的洶涌輿情,將輿情推向非理性地帶。近年來,一些錯誤思潮和境內外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社會熱點事件造謠傳謠、滲透有害信息,丑化軍人軍隊,褻瀆英雄烈士,進而推動社會事件轉向意識形態事件,是當前意識形態斗爭領域里的慣用手法,必須對此予以堅決回擊,捍衛輿論陣地。針對詆毀信息和謠言,軍報記者微信號就網民關心部隊傳聞幾個問題及時采訪“老虎團”政委,向全社會明確傳遞“網上流傳涉事團長是我團現役軍人家屬與事實不符”,第一時間發聲,澄清不實傳聞,值得點贊。2.3加強輿情分析與大數據融合。目前的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24小時全天候自動獲取和采集網絡上與關注的輿情事件相關的信息,并能對信息進行自動分類、情感分析、及時預警。此外,大數據框架下的網絡輿情分析重點不在描述而在于預測,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從整體上把握用戶的心理特征、信息傳播的規律、網絡輿情發展態勢。因此,加強輿情分析與大數據技術的融合,為下一步決策提供數據依據,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應對校園安全事件輿情危機,進一步加強對兒童人身保護的力度。
3講究傳播方式,防止次生傷害
3.1未成年人報道要注意權益保護。在校園安全事件中,無論是“施害者”還是“受害者”,都還是未成年人。在相關報道和信息傳播中,要特別注意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一是要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未成年人的隱私包括其姓名、形象、聲音、住址等信息。采訪兒童要謹慎,不能質問兒童,或引誘兒童說出家庭事務隱私。二是要保護未成年人的情感和心理,不能為了“還原現場”讓受害者及家屬一遍遍回憶事情的經過和細節,也不能要求兒童表達超出他們的判斷能力的觀點。三是對兒童及其家人披露的信息,或者經網民未經當事人同意而引發大范圍傳播的信息,保持謹慎客觀的態度,必須衡量兒童隱私泄露的風險和權益保護所要求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3.2幼師報道要注意客觀公正。當前,在校園安全事件傳播過程中,教師特別是幼師群體相關信息以偏概全,群體妖魔化導致幼師群體正在逐步淪為話語“弱勢群體”,造成行業人才流失。幼兒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必須對傷害幼兒的行為零容忍。但是,對幼師群體的報道也需要秉持公正客觀的基本原則。據初步統計,2017年全國有近20起幼兒園涉嫌虐童的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然而,根據教育部《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幼兒園23.98萬所,意味著2017年涉事幼兒園約占全國幼兒園的比例不到萬分之一;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共249.88萬人,肇事者占幼師群體不到十萬分之一。但在現實中,這不到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的狀態被描繪成一種高頻次的多發狀態,以年輕女性為絕對多數、學歷相對低、薪酬不算高、工作壓力大的幼師群體,輿論對她們日常的工作生存狀態報道較少,每當有涉嫌虐童事件曝光,基本上都是被推上風口浪尖,被要求“嚴懲”“加大監督”“攝像頭監控”。幼師群體不僅需要“戴著鐐銬跳舞”,而且在面對大量負面報道時話語式微,無法為自身有效辯護[2]。這不僅僅對幼師群體是一種傷害,也會客觀造成優質幼師的流失。
參考文獻
[1]錢黎明.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傳播的五個變化[J].中國記者,2018(7):53.
[2]朱萍.新媒體環境下,幼師群體報道應客觀公正,而非以偏概全[J].中國記者,2018(3):66-68.
作者:牛艷艷 單位: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黨校
- 上一篇:傳播學智慧博物館研究
- 下一篇:網絡語言傳播學及心理學探析